发布时间:2016-12-25 21:50 |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5年05月17日 A11 | 查看:2141次
解固基
乐以琴
解固基之女解济黎,在家中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摄影刘陈平
乐以琴的亲人出示他的老照片。摄影丁伟
川军将士解固基和乐以琴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
壮士出川——重走抗战路
全球寻访川人抗战足迹大型系列报道 3
第一站·上海
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肖茹丹实习记者 杨力成都报道
1937年的淞沪战场上,来自四川的解固基和乐以琴奋力杀敌。他们都不认识,一个在地上拼杀,一个在天上搏击,目的只有一个:打败日本鬼子,还我大好河山。解固基是郫县人,川军43军26师152团团长,率部在上海大场前线坚守7天,被日军的炮火炸中,只找到一截戴有胸章的血衣。
乐以琴是芦山县人,驻防南昌的中国空军第4大队22中队的分队长。淞沪会战中,他7天击落6架日机,成为中国首个王牌飞行员。1937年12月3日,乐以琴的座驾被日机击中,在跳伞时坠亡,年仅23岁。如今,解固基的女儿生活在郫县,乐以琴的亲人生活在成都、雅安等地,他们和先辈一样,也都不认识。但他们都是抗战英烈的后代,过着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生活。
2015年4月5日,清明节,成都的天空阴沉沉的。郫县横山子烈士陵园里,10多人神色肃穆地站在刻有“解固基烈士”的墓碑前。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缓缓将鲜花放在墓边,轻叹了一口气。她知道,这只是一座空墓,墓的主人在牺牲时连马革裹尸的机会都没有。这位老人,是1937年淞沪会战中,牺牲的43军26师152团团长解固基的女儿解济黎。
“父亲牺牲至今已经78年了,虽然那时我才7岁,但还记得他穿军装时的样子。”解济黎说,抗战爆发后,父亲总是十分繁忙。每天几乎都在组织部队,准备出发。解固基在出川抗战前,曾写下“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的家书,表明抗战的决心。
令解济黎没想到的是,父亲在淞沪的第一仗,就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诺言:牺牲在淞沪战场时,解固基只留下一截血衣,身体被炮弹炸没了。解济黎说:“虽然我很小就失去他,但有这样的父亲,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解固基的衣冠冢
女儿对父亲最深的记忆,是部队来人宣布他阵亡了
加入川军26师
生前不作故乡人
在自家的花园里,解济黎翻看着一本解固基的资料。由于父亲离世时,她的年龄很小,很多父亲的形象和战场的经历,解济黎只有从这些他人写的材料中才能找到。
1927年,29岁的解固基与郫县驻军团长、中共地下党员旷继勋相识。在旷继勋的介绍下,解固基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解固基积极发展中共党员,并与地下党员陶铸密切配合,开办民众夜校。1928年,旷继勋团移防,县长黄孔乡(地下党员)调走,地下党组织失去掩护,解固基回家避居。同年9月,因叛徒告密,解固基被逮捕,后经驻军营长傅介凡力保出狱。随后,几经辗转,解固基去了重庆涪陵,加入川军郭汝栋的20军(后改为43军)。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43军奉令调往前线抗战,解固基升任26师152团团长。部队开赴前线前,解固基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儿已开赴前线抗日,古人云:‘能尽忠则不能尽孝’,儿愿移孝作忠,以报国家民族……”信内还写了“死后愿为沙场鬼,生前不作故乡人”等诗句,以表明抗敌决心。
解济黎如今对父亲最深的印象,是父亲出川抗战前的准备工作。“身着军装,身材挺拔的父亲,在家里总是匆匆而过,有时候会抱抱我。”
很快,解固基不得不和最爱的家人告别,启程去上海抗战。一路上,他多次嘱咐部下:“国战已开,关系存亡,吾辈报国之日至矣。军人若不舍死,民族何由复兴?我部倘一人有幸存之心,不但为人所不齿,尤为军法所难容……”
血战淞沪战场
死后愿为沙场鬼
到达上海后,解固基所部奉命接防中央军宋希濂部的阵地。
1937年10月16日,解固基踏上大场前线。同一时间,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准备重点突破大场防线。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日军发动进攻。解固基率全团1000多名官兵血战固守,不退分毫。甚至在第6天的战斗中,还曾夺回两个前进阵地。
23日,解固基已率部坚守到第7天,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当日拂晓,解固基站在阵地上指挥战斗,4连连长赶来汇报战情:“团长,兄弟们快死光了,抵挡不住了。”此时,遭到日军进攻的4连,出现了士兵后退的情况。随即,阵地上传来另一位团长的大喊:“解团长,你的4连退下来了!”
解固基当即大怒,拔枪向4连连长开了一枪,击中其右肋。4连连长仍举手敬出一个军礼,转身走了几步后,摔倒在地。随后,解固基举起手枪大吼道:“一连跟我来!”率队直奔4连阵地而去。然而,日军的炮火像雨点般打来,随着“轰”的一声,士兵们看到,解固基的左臂只剩半截在摇晃。
虽然血流如注,但解固基仍然喊着“冲锋”,竭力往前冲。没等士兵反应过来,一颗炸弹又紧挨着解固基爆炸了。尘土散开,士兵们再也没找到解固基,只在战场上散落的衣服碎片中,找到一截戴有解固基胸章的血衣。
时年39岁的解固基,牺牲在淞沪这块土地上。
留得一抔净土 青枫林下葬衣冠
“1937年底,有部队上的人来我家,说父亲牺牲在淞沪会战了,但我们根本不信。”解济黎回忆说,直到军队再次派人告知,当时7岁的她才明白,再也见不到父亲了。解固基的母亲十分痛苦,每天以泪洗面。
解济黎还记得父亲的公祭仪式。那是父亲牺牲一年后(1938年),在成都崇宁县(今郫县)的成南街万寿宫内,解固基的遗像高悬在素幕正中,两侧挂有时任四川省主席、45军军长邓锡侯撰写的“枕戈以待,破釜而来,撑持半壁河山,黄浦滩头催战鼓;裹革无尸,沉沙有铁,留得一抔净土,青枫林下葬衣冠”挽联,当地上万群众为解固基送行。之后,崇宁县百姓为其修建衣冠冢以供祭奠。
解济黎说,解固基的坟墓曾经屡遭破坏。1986年,解固基再度被党和国家追认为烈士。1997年,成都市民政局在郫县横山子烈士陵园为解固基重新修建墓碑。
“父亲为我取名济黎,有救济黎明百姓于水火的意思。”在烈士陵园内,看着父亲的衣冠冢,解济黎说,父亲用他的行动,践行了为民族献身的承诺,“我们一家都一直在父亲的遗嘱下,为救济百姓,帮助他人而努力。”
抗战背景
川军43军26师 淞沪战场最优师
“很多人提起川军淞沪抗战,都晓得有个杨森的20军。其实还有一支川军部队在一线,那就是郭汝栋的43军26师。”川军抗战研究专家何允中介绍,1937年10月17日,26师千里跋涉,到了上海大场接防。经川康整军会议后,当时的43军,其实就只留了26师一个底子。
据老兵们回忆,当时26师一个连仅有士兵八九十人,全连只有一挺机枪和50支步枪,很多步枪连瞄准的来复线都没有。川军就是用这种极差的装备,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攻击,坚守大场阵地7个昼夜。全师4000人,战至最后只剩600多人,老本几乎拼了个干净。
在淞沪会战后第二年的总结会上,蒋介石将26师评为参战的72个师中,战绩最优的5个师之一。
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位身着空军军装的帅气小伙。照片中的人,叫乐以琴。“六叔牺牲当天,正巧是母亲乐以纯的生日。这边在过生,那边在牺牲。”2015年4月30日,乐以琴的侄儿吴大勇叹息着说,乐以琴的父母得知消息后,非常伤心。后来,乐以琴的遗物从南京运回成都,“遗物中有成套的空军服和空军帽,皮夹克上面全是血!”
从几张珍藏的老照片上看,乐以琴英姿飒爽,身着长风衣的他手拎行李箱,自信从容,风度翩翩。吴大勇说,六叔身高1.78米,在当时很少见,加上他爱好体育,是短跑运动员,因此很受大家喜欢。如今,尽管母亲乐以纯已逝世多年,但每到母亲生辰,吴大勇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六叔在蓝天杀敌的英姿。
乐以琴的血夹克
淞沪会战使他成为中国首个王牌飞行员
年龄不够 借用四哥名字报考
“爸爸妈妈,我要上前线打鬼子了!”1933年,19岁的乐以琴辞别父母,留下这样一句话后,踏上了他的飞行员之路。
《西蜀乐氏族谱》记载,乐以琴原名乐以忠,1914年11月出生在芦山县。1929年初中毕业后,乐以琴前往成都就读于华西协合高级中学。1931年,乐以琴考上济南齐鲁大学。刚进校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眼看无辜同胞被日军残忍杀害,乐以琴怒不可遏。次年冬天,看到报上刊登了中央航空学校第二期飞行生的招生启事,乐以琴决心弃笔从戎。
由于年龄不够,原名乐以忠的他,借用了四哥乐以琴的名字报考空军,并从此改名乐以琴。1935年,乐以琴从笕桥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被编入驻防南昌的中国空军第4大队22中队,担任分队长。他的座驾是美国产的霍克Ⅲ鹰式双翼单座战斗机,编号为2204。
击落日机 成为中国首个王牌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中日首次大空战,也在浙江笕桥机场上空激烈开战。首次与日军交战,乐以琴就一鸣惊人——全大队击落的敌机总数为6架,他一个人就打下了4架。
战斗中,乐以琴虽然被敌机围攻,但他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在空中俯仰翻飞,与敌机玩起了“躲猫猫”。乐以琴驾驶战机从3000多米的高空俯冲而下,连续的炮火将两架敌机双双击落,敌机阵型大乱。乐以琴乘胜追击,再次击落两架敌机。
几天后,乐以琴又在上海西郊击落两架敌机。至此,乐以琴7天内击落日机6架。按国际惯例,凡在战斗中击落敌机5架以上的飞行员,就被称为王牌飞行员。乐以琴成为中国空军史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被称为“空中赵子龙”。
1937年12月3日,乐以琴再次升空出战。他利用技巧,引致两架日机对撞爆炸,歼灭敌机的数量升至8架。然而,乐以琴的座驾不幸被敌机击中,他在跳伞时坠亡,年仅23岁。那一天,正好是姐姐乐以纯的生日。
收集资料 让更多人知道英烈
乐以琴殉国时,没有嫁娶,也没有子女。他的侄女乐近范回忆说,乐以琴在报考飞行员前,似乎就知道会一去不复返,“他专程到景德镇瓷器厂烧了一套瓷器,在碗坯写上亲属名字,分给父母和兄弟姊妹,作为永久纪念。”
“六叔牺牲得早,我们这辈人好多还没出生。”乐以琴的侄儿乐近雄为更加了解六叔,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搜集乐以琴的各种资料。在《西蜀乐氏族谱》上,他下了很大工夫。
乐近雄说,他出生时,六叔早已殉国,他也是从奶奶和父亲那里听到六叔的故事。“我记得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叫《飞将军乐以琴》,这让我非常自豪和骄傲。我立志向六叔学习,并把他的事迹告诉更多人。”退休后,乐近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如今外界知道的事迹,基本上都是我求证后提供的。”
2013年,乐近雄返回芦山,将部分关于乐以琴的资料捐赠给芦山县博物馆。
2014年9月1日,乐以琴被列为民政部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
抗战背景
表现优异 中国空军扬威淞沪
上海市淞沪抗战纪念馆业务部主任王一峰介绍,从西安事变后,日军就开始谋划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升级了矛盾,虹桥挑衅只是一个导火索,淞沪会战的爆发,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淞沪会战中,中方有78个师、11个旅参战,约70万兵力;日方投入约30万兵力。中方空军有4个大队参战,参战飞机约300架,战后损伤近一半;日军飞机数量是中方的10倍,战后飞机损伤50架左右。淞沪会战,中方统计伤亡30万人左右,日方统计伤亡6万人左右。
王一峰说:“中国那时候的飞机是进口英国的单翼飞机,灵活性差、速度慢,战斗力很低。日本的飞机都是双翼的,武器装备的落后,导致中国空军损伤惨重。”
抗战初期的中国空军,力量十分薄弱,处于绝对劣势。即便面对强大的对手,弱小的中国空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仍然击落日机30架,击毙日本飞行员327人,创造了淞沪战场上空的一个个奇迹。
中国空军虽然表现优异,但毕竟寡不敌众。淞沪会战还没有打完,中国空军的作战力量就几乎完全消失了。当时的中国军队参谋总长何应钦说:“在开战3个月内,中国所有歼击机队的飞行员都全部殉国。”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