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托起生命的希望 ——追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医生王晓阳(2图)

发布时间:2016-12-12 11:02 | 来源:洛阳日报 2016年12月12日 第001版 | 查看:2050次

 

上图 重病期间,王晓阳(右一)依然忘我工作

 

左图 患病前,王晓阳神情专注做手术 

本报记者 梁新全陈曦 高峰 通讯员 路书斋 文/图

今年10月4日,一场俭朴的告别仪式在洛阳殡仪馆举行。

鲜花环绕,一名女性逝者静静地躺着,表情平和而安详。当音乐响起,人群中传来短暂的轻微骚动——这不是哀乐,曲调婉转、悠扬。

有人迅速说出了音乐的名字——《沉思》。

沉思。恰如生命静静升腾,舒缓、凝重。

逝者也像陷入短暂的沉思之中。

现场,有人脊背不停耸动,有人捂住嘴,一阵阵呜咽声此起彼伏。更多的人强抑泪水,直至走出灵堂才大放悲声。“她肯定不希望见到我们这样难过,还是不要当面哭了吧。”一位同事说。

此时,在市区一家医院住院部大厅内,她的身影正显示在大屏幕上,一身白衣大褂,干练、精神、阳光,望着大厅内人来人往。在她含笑注视下,一幕幕以生命托付的大戏在徐徐上演……

那笑容,温暖而灿烂。

她是王晓阳,生前是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科系主任、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因患恶性肿瘤,2016年10月2日不幸病逝。

这一天,她的生命匆忙定格在第51个年轮上。

都说天妒英才,真是。

医乃仁术,行医先立德

她对病人的爱,贴心贴肺,入骨入髓,始终想的是“让患者不留遗憾”

走进中心医院新综合病房大楼12层,重症监护病房内二三十张床排得满满当当,这里已经长时间超负荷运转,有时负荷率突破200%。在仪器轰鸣声中,医护人员不停穿梭着,一张张脸上挂满专注的神情。

“超负荷,因为重症监护病房的大夫们特别会交流啊!病人在那里放心呀!”不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这样口口相传。

重症监护病房的大夫沟通能力强,在中心医院是出了名的。而其中水平最高的,就是主任王晓阳。在医院,有一个“传说”:甭管什么脾气的病人,到了王晓阳那里,不出五分钟,包管心服口服!

这么神奇?有不服气的医生过去观摩,回来连连赞叹:绝了!真的是不管多么倔强的病人,到王主任这儿,几句话就能被说服。

李松森,医院心内科高手,提起王晓阳不住点头:有一次,他们科收住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必争呀!可这患者倒好,一口一个“我不检查”,也不在相关治疗方案上签字,这可把他们急坏了,只能给王主任汇报。王主任上来就是坐在床边拉住病人的手,从头开始讲这是什么病,一般得了有什么感觉,没几句话就说得对方连连点头。接着她又开始聊目前这病都有哪些治疗手法,各有什么好处坏处,全是大白话,末了一句“这个虽然可能有点不便宜,可咱做了就能心安啊”。嘿,不到五分钟,患者就判若两人,同意手术治疗了!

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庆笑春也说,虽然是大科室主任、洛阳市知名专家,可王晓阳在与病人交流时,从不主动表露自己的身份,只是说:“我姓王,是这里的大夫,你有啥事就跟我说。”接下来总是从“你这个病吧”开始,到“这样做才是最好的办法”结束。再加上王晓阳平时喜欢唱歌,能唱美声,又常笑眯眯的,她往病人那儿一坐一开口,又活泼又亲切。她的病人都说:“光看王大夫这人,病都能好一半!”

作为心内科大夫,王晓阳经常要涉及不能彻底根治的心血管病,且老年人居多,复发概率高。身为医生,她在治疗每一位患者时都竭尽全力,力争使病人恢复到最佳状态。即使病人出院了,她依然会给病人一个详细的后续治疗方案,并且留下联系电话,方便病人与她保持联系。病人哪儿不舒服,直接打电话过来:“王大夫,我那儿又不舒服了,我该怎么办?”

“怎么办?我的意见是……”接下来的答复,王晓阳一字一句、一条一项,不急不躁。

不管是繁忙的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病人打来电话,她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直到病人满意为止。

病中的王晓阳同样如此。

2015年9月,王晓阳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今年5月的一天,她要坐高铁去北京化疗,刚出院门,就遇到小区里的李沂。李沂的母亲今年82岁,患有冠心病,曾接受过王晓阳的治疗。

王晓阳轻声问李沂:“阿姨的身体最近咋样?”听到李沂回答母亲的腿有些浮肿,王晓阳短暂一愣,立刻抓住李沂的手焦急地说:“快,我去看看阿姨,我走快点能挤出10分钟。”

李沂怕王晓阳错过火车,连连摆手“赶车要紧”。谁知王晓阳毫不理会,径直奔向李沂的家,仔细为李沂的母亲检查身体、嘱咐好老人注意事项后,才拖着病体急匆匆地奔向高铁站。

从北京化疗回来,王晓阳从70多公斤一下子瘦到35公斤。骨瘦如柴躺在病床上,她的心却不能平静,手机仍在不停地响,她来电必接,从不拒绝任何一位病人的咨询。

只是这时候,她接电话的姿势与之前不一样了:闭着眼睛,半靠在墙上,提着气,听病人或病人家属说完,认真地回答着,尽管声音已经明显小了一些。一旁的护士心疼地说:“王主任,你现在没啥力气,就别接电话了,好好休息吧。”王晓阳却说:“他们不知道我生病,都是我的病人,我最清楚他们的情况,要是我不接电话,他们不知道咋办呀!”

“她就是从治病救人中得到了纯粹的快乐。”王晓阳的丈夫王兆庆评价道。

有一幕场景至今令医院技术顾问、心血管内科名誉主任田利平难以忘怀:2008年汶川地震那一天,正逢王晓阳在介入科导管室做完手术。当感觉地面晃动时,一般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可王晓阳扭头就往她一手打造的重症监护病房跑。重症监护病房的病人还没反应过来,还是那熟悉又清脆的声音:“别害怕,我一直和你们在一起!”在她的带动下,科室所有医务人员守护着病人,没有一个人独自逃生。

王晓阳常对身边同事表示,医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做到让患者不留遗憾。

为了让患者不留遗憾,她常年自己住在医院附近的家属院里,一夜往返两三次成了家常便饭。

一次,王晓阳的女儿在护士站写作业,天真地对护士说:“阿姨,我要是妈妈的病人就好了,这样就可以与妈妈天天在一起了。”

护士们在说着笑着,王晓阳背过脸,泪水夺眶而出。

一位女性,一位精细的女性,一位近40岁才有女儿的女性,女儿正是她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

妙手回春,“小钢炮”屡做先锋

她敢于第一个“吃螃蟹”,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用率先的果敢,扛起“以生命相托的希望”

见过王晓阳的人,都忍不住用“风风火火”这个词来形容她,还有人略带调侃地送给她一个外号,叫“小钢炮”。

炮嘛,自然是要响的。王晓阳在医院是出了名的好大夫,凭的就是那不时作响的炮声。

组建重症监护病房是其中最响的一次。

王晓阳是从2000年起组建重症监护病房并担任主任的,当时重症监护病房在地市级城市不多,她就从3张床位做起,1个人带着5名护士,既当主任又当医生。该科室刚组建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在我市刚起步,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为尽快提升重症治疗水平,王晓阳对临时起搏器置入术、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等国内先进诊疗方法进行研究与应用,又手把手带着科室的年轻人进行操作。

中心医院高手如云,为何要选择王晓阳来组建重症监护病房呢?

院领导给出的答案是:王晓阳简直就是为此“量身定做”的!

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病人发病急、病情重,医护人员成了患者的最后希望。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与死神赛跑的人”。

跑赢“死神”,拼的是技术。一名姓逯的患者,患高血压10年、糖尿病20年,曾因心肌梗死置入支架治疗,后大冠脉搭桥4根,还实施了动脉转运手术,3年前又出现尿毒症,只能腹膜透析维持生命。转住中心医院,这名患者是因为出现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心绞痛在别的医院治疗效果不好而找王主任的。怎么办呢?王晓阳通过反复会诊,选取了一种治疗方案,在其他医院都没出现的奇迹发生了!患者出院前拉着她的手说:“3年了,住过那么多医院,看过那么多医生,多亏了您,我第一次能躺着睡觉啦!”

跑赢“死神”,还要心细如发。重症病房的病人正常排泄时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大小便等都在床上。可王晓阳从不抱怨,经常是哪里一声咳嗽,下一秒病人就能看到笑眯眯的王晓阳伸出手:“快把痰咳出来,我看看。”王晓阳还告诉身边的医护,这些病人的排泄物等能够反映出很多问题,可不能因为觉得脏就不管了。路上看到尿袋满了,她随手就倒掉。

到现在,重症监护病房已发展至20多张床位,从最初只有1台呼吸机、1台心电监护仪,发展至拥有众多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医疗和科研设备。

从1989年工作以来,每天查房、手术忙得不可开交,可王晓阳总是神采奕奕,见缝插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专科疾病发展新动态。2015年,中心医院举办国际心脑血管学术研讨会,王晓阳在会上做同声翻译,自信的形象、流利的表达,征服了参会的中外专家。

手术台如同舞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名来自平顶山的小姑娘,刚满13岁,被多家医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医生给出的判断是“最多活5年”。家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中心医院,王晓阳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面对家长紧锁的眉头,再次为其进行复查,面对的依然是无情的病症。

“不能让孩子说没就没了!”王晓阳不死心,领着孩子来到儿科检查,孩子异常波动的血压引起了她的警觉,“会不会是主动脉缩窄?”那一夜,她几乎没睡,仔细观察孩子的病状,第二天又作了进一步检查,结果证实了她的想法,孩子有救了!

出院那天,年少的孩子趴在王晓阳肩头,哭着说:“姑姑,您救了我,我以后也能上大学了!”

王晓阳难以抑制地流泪,轻轻拍着孩子的后背,喃喃地说:“乖,别哭,咱小姑娘家,得爱笑。姑等你考好大学呢……”

这一幕,谁会说是医生与患者,分明是一对深情的母女。

王晓阳常跟身边同事说:诊断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为了诊断明确,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值!

王晓阳医术高明,让身边的很多同事非常佩服。庆笑春说,有的时候明明病人说自己心脏不舒服,王晓阳开出的却是一些治疗焦虑、烦躁的药物。后来才知道,这叫“双心病”,是指患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在治疗过程中,王晓阳发现很多病人没有明显的病理特征,却表现出极为痛苦的反应,经过大量学习相关材料,她早早开始对相关疾病进行研究和探索,而这一概念近些年才开始大规模兴起。

王晓阳说:“‘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八个字太重了,作为一名医生,只有不断增强能力,肩上才能扛得了患者以生命相托的希望和信任。”

初心不忘,行动孜孜以求

她把信仰铭记在心,尽职尽责做好每一项党务工作,“凡事总得有党员的样子吧”

“一般来说,一个人既当技术骨干,又搞党政工作,挑好两副担子很不容易。”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化莉说:“王晓阳做到了,做得那么出色,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急难时刻豁得出!”

在就读于中山医科大学时提交的入党申请书上,当时22岁的王晓阳写下:过去我认为医生只救死扶伤,只要医术高明就可以了,但仅仅这样就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吗?当医生是将自己的医术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用来搞歪门邪道?医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更应有崇高的政治思想品德才行。

初心念念不忘,行动孜孜以求。

当年,院领导找王晓阳谈话,提出组织上考虑让她担任内科系党支部书记时,王晓阳的回答非常干脆:“放心,一定干好!”

“恁好的人,咋生了这么重的病?”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病区护士长王素红刚听说王晓阳生病时就哭了起来。曾负责部门党务工作的她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配合王晓阳完成许多组织工作。原以为有些工作可以务虚些,可王晓阳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处处带头争先,领着大家伙儿干了不少实事。有一次,就因为在通知活动时听到王素红声音有些嘶哑,王晓阳便一直追问,得知王素红公公去世的消息。

当晚,王素红接过电话开门时,一下子惊呆了——门外,正是提着慰问品的王晓阳。当时正值冬天,下着大雪,刚刚上了一整天班的王晓阳是如何强打精神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同志家中送上组织温暖的,没人知道。

据同是内科系党组成员的老年医学科主任亓民回忆,自从王晓阳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组织会议除学习最新精神外,总询问、讨论最近哪位同志遇到困难,怎么去帮助人家。

一次出游,王素红还没出门就接了王晓阳五六个电话,在询问了出游时间、点清人员、交代安全事项之后,王晓阳又补充道,其中一个老专家的腰不好,要特别注意。“她是特别细心的一个人。”王素红说,平时,组织里谁家出了什么事,王晓阳总能第一个到现场慰问。

然而对他人特别细心的王晓阳发现自己的病情时,已是十分凶险。这还是在去年9月结伴参加省里的一次活动时,田利平发现昔日能吃能睡的王晓阳老说自己没劲儿,也吃不下东西,便催着她赶紧去体检,而通常医院的体检在7月就结束了。“她老是忙,看病时忙,不看病也忙。”田利平说。

忙什么呢?

忙着组织活动,忙着关怀同志。“每当听到有人扯着嗓门喊‘马老这回可得出马啦’,我就知道是她来了。”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马聪敏说,王晓阳平时工作繁忙,却始终充满活力,她常打趣说王晓阳是“特殊材料制成的”。王晓阳当时特别注重集体参与,一到下社区义诊、义务宣传医学知识等,她就拉着大伙儿一起去,还专门挑最远的社区,讲最接地气的内容。什么话什么专业术语让她来说,大家都听得特别用心。

榜样,总有着示范的力量。

王晓阳让内科系党支部的凝聚力非同一般。就拿院里献血来说吧,每次全院献血,她都带头。有一年,全院70多人献血,光内科系就有48人,而内科人数也不过占到全院的1/4。献完血后,她还不忘带着党支部委员买牛奶和鸡蛋。“为了让大伙儿心里暖暖的,王书记就是这么体贴细致。”马聪敏说。

自从王晓阳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中心医院内科系党支部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内科系党支部作为全市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党支部先行试点单位,在全市教育实践活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然而,在历年的年终考核中,王晓阳几乎都只是“合格”。人事部门告诉我们,院里的优秀名额有一定比例,每年分发下来后,身为党支部书记的王晓阳不但自己不要,还劝说党支部委员把先进名额让出来。她常说,把荣誉留给年轻同志,能让他们有干劲儿!

“有件事我记得最深。”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张国强说,开始搞党群活动时,因为没有经费,大家都是有人出人、有车出车,尽量减少集体支出。好不容易省下了一笔费用,到了工作会上,王晓阳却说,最近咱们院有名护士家中遭火灾了,咱们不如把这个钱捐给她,让她渡过难关。全票通过。王晓阳查出癌症后,这名护士特意请了公休假,自费到郑州一路看护王晓阳。“俺心里一直想着,俺得报恩哩。”这名护士说。

“我是党员,又做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凡事总得有党员的样子吧!”这样的话,王晓阳常常脱口而出,真诚,自然。

心存大爱,留“阳光”在人间

她像一团火,温暖他人,温暖社会,即便生命垂危,不忘留下最后的嘱托“捐献器官和角膜”

手是干瘪的手,简直是骨头上包了一层薄薄的皮。

字也颤颤巍巍,昔日娟秀清丽的字迹七歪八扭,今年10月1日,血压怎么也提不上去,心率快得很,那天王晓阳好像有预感,要来纸笔,用尽最后的力气:

“不住重症监护病房”

“不要无意义的心肺复苏”

“不举行追思会、追悼会”

“眼睛捐献已办好”

…………

看着遗嘱收好,她又看一眼丈夫王兆庆,闭上眼睛开始微微喘息。

看到最后一条,现场有人忍不住了,捂着嘴跑出病房,抽搐起来。

之前,王晓阳就和大学同学陈瑛讨论过这事。“咱俩之前就说过,现在我反复考虑,决定捐献器官和角膜。你觉得怎么样?”王晓阳说。

“我觉得特别伟大。”

后来,她又问丈夫王兆庆。

王兆庆说:“就是特别伟大,你捐吧,以后我也捐。”

一个家,是夫妻两人共同撑起的天。王晓阳能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背后站着全力支持她的丈夫。多少次王晓阳深夜紧急返回院里,都是丈夫开车。平时家里事情,也少不了丈夫打理。

生病期间,丈夫总是陪在她身边。一次,王晓阳感叹:平时啊,都一直忙,生病了,反而能享受天伦之乐。心里呀,只是感到对家庭亏欠太多。

王兆庆却说:“哪儿的话,你是大夫,工作就是治病救人,我们都觉得你特别光荣。我都有打算,以后啊,让咱们孩子也学医!”

“苦了你了,谢谢你。”

两个人都落下泪来,手紧紧攥在一起。

在自传中,王晓阳曾写道,她从小就有两个愿望,当教师和做医生,这两个愿望一直在她心中占据着同样的位置。

天平在高三那年失去平衡,因为看到了一部电影《人到中年》,王晓阳心中的天平倾向了医生一边。剧中主人公陆文婷对病人关心、体贴,品德高尚,技术上精益求精,以及对自己事业的爱,深深地打动了她。尽管有人说医生辛苦,待遇低,但作为“学霸”的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在高考志愿书的所有志愿栏都填上了医科。王晓阳说,我已决心把我一生献给这个为人解除痛苦的高尚的职业。

所以即使在治疗期间,她仍不忘借助自己内科专家的身份为周围人答疑解惑。

王晓阳赴京治疗期间,当时正在北京进修的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王慧睿看望过她多次,每次见她不是在和病友们积极打成一片,就是在抱着肿瘤资料仔细学习。

“我们当时还开玩笑说,她几乎就成半个肿瘤专家了。”王慧睿说。生前在笔记本上,王晓阳用娟秀的字体一笔一笔记下新学到的肿瘤知识。在治疗中,她还告诉主治医生:你就放心大胆做手术吧,失败了我和家人绝不给你添任何麻烦;如果成功了,那我就是你的活广告!

陈瑛说,医生通常都对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极为重视,而王晓阳常年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天天面对危重病人,可能对如何结束生命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10月2日上午,王晓阳溘然长逝。下午,角膜顺利摘除,并于当月6日和8日分别被成功移植给两位患者。

10月4日,医院为王晓阳举办了一场俭朴的告别仪式。一面鲜艳的党旗覆在王晓阳身上,这也是她的遗愿——披盖党旗,不放哀乐。

多年的同事和一直陪伴在王晓阳身边的护士伫立在遗体前痛哭流涕,久久不忍离去。

灵堂当时挤满了人。据马聪敏回忆,现场多为不认识的面孔,都是多年来王大夫诊治的病人。

王晓阳说,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准备好了去奉献。

王晓阳还说,如果有来世,她依然选择从医,她要再战“百病之王”癌症。

…………

如今,王晓阳生前创建的病人微信群进驻了新的医生,继续为群友们答疑解惑;她开创的内科病例讨论制度,已在医院内进行推广……

松柏萦绕。自此邙山多出一处新墓,黑色大理石庄严肃穆,墓碑上只有简单几个字:王晓阳大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