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28 20:34 | 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0日 06版 | 查看:1377次
——宜春“好人文化”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中国好人”漆友朋
“中国好人”曾水华
“感动中国”人物谭良才和王茂华妻子。
编者按
由光明日报社和江西省宜春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宜春“好人文化”理论研讨会近日在宜春举行。与会专家对“好人文化”的内涵和宜春“好人文化”生成的土壤以及“好人文化”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宜春的经验对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群众、深入群众,在群众中扎根,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报今天特刊发与会代表和专家的发言摘要,希望会对读者有所启迪。 编者按
宜春好人文化建设大事记
2008年
宜春市开始开展“十佳宜春人”的评选活动(至今,宜春共13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2009年
闵青梅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宜春举办
2010年
宜春市设立“宜春市英模褒奖救助基金”
宜春市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城市”
王茂华、谭良才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11年
王茂华、谭良才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中央文明办全国关心关爱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宜春举办
2012年
宜春市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
宜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编撰《德耀宜春》一书
2013年
皮祖强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郑向生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中央文明办全国关心关爱道德模范座谈会在宜春举办
2014年
宜春市表彰10名道德模范、10名道德模范提名奖、一批美德少年
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柳艳兵全国首个“中华见义勇为楷模”称号
用“好人文化”引领道德风尚
中共宜春市委书记 邓保生
宜春好人井喷,近年来涌现139位“中国好人”,并逐渐沉淀外化为宜春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品牌——“好人文化”,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必然,源自宜春的人文土壤、历史积淀和社会环境的孕育,源自宜春市委、市政府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常抓不懈,也源自全体宜春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第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好人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宜春“好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融合、深化拓展的过程,主要源自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滋养熏陶。宜春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五大宗派中的曹洞、临济、沩仰三宗皆发祥于此。宜春耕读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为农业上郡,崇文尚教,唐朝时有过“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盛景。这些灿若星辰的先贤,与禅宗文化、耕读文化一起,孕育出宜春崇德向善、重情好义、吃苦耐劳的淳朴民风。二是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宜春下辖的铜鼓县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红色文化诞生的摇篮。万载县是革命根据地,中共湘鄂赣省委、苏维埃政府在此设址办公。革命先辈天下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锤炼了秀江儿女追求真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三是先进文化的时代洗礼。宜春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和发展科技文化、廉政文化、抗洪抗冰精神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文化,造就了一批引领风气之先的新人群体。宜春的英模好人群体,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第二,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好人文化”形成的现实土壤。长期以来,宜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均成立文明委,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创新建设载体,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机制的持续改革创新,是“好人文化”形成的强力推手。宜春不断创新英模好人的发现、宣传、表彰、关爱机制。一是创新发掘推荐机制。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发掘推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并列为重要考核内容。二是创新宣传学习机制。典型发掘后,积极对接中央、省级主流媒体,集中市级媒体力量大张旗鼓予以宣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做到了以点带面、辐射联动,让好人好事家喻户晓。三是创新表彰礼遇机制。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社会保障三位一体式褒奖。四是创新关爱褒奖机制。设立见义勇为基金、慈善救助基金、英模好人褒奖救助基金等专项基金,每年财政拨付10万元用于英模好人的帮扶救助,在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奖励性安排,发动社会各界与英模好人“结对子”,切实解除好人们的后顾之忧,传递了好人有好报、行善不吃亏的价值导向。
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用“好人文化”引领道德风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将以这次理论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以建设“好人文化”为重要载体,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是深入挖掘“好人文化”,打造宜春品牌。我们将继续开展“学英模、比实干、谋发展、争先进”活动,进一步挖掘淬炼“好人文化”的价值内涵,探索弘扬“好人文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关爱英模好人的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对英模好人的宣传学习力度,让来自身边的正能量、基层的最强音,汇聚为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江大河,使“好人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旋律,并将“好人文化”打造成宜春经久不衰的亮丽名片。
二是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好人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建设,道德建设的关键是以文化人。在坚持主题教育活动、文明创建、巡回宣讲、志愿者服务等好的做法之外,还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充分考虑群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喜好,使“好人文化”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三是自觉践行“好人文化”,助推发展大局。我们将把“好人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推动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为建设文明幸福宜春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弘扬好人文化 坚持崇德向善
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 陈瑛
什么叫“好人文化”?从宜春人民的实践来看,它就是发现好人、表彰支持好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好人更多、更好的文化。“好人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位置,可以有着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今天“好人文化”的核心成分。
从宜春人民所发扬的“好人文化”中,我们可以受到很多启示:
第一,“好人文化”的根本是尊重人,尊重文化。它表明人不但应当重视物,重视经济,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还一刻也离不开文化,需要思想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理念的引导,而靠文化建设营造的和谐文明环境,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确的理想信念,指明我们的方向道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主心骨,更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智慧和情趣。
第二,“好人文化”的立足点是相信人民群众,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民群众,需要好人;好人促进他人幸福,有益社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我们要坚信,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人民群众在本质上都是好的,好人永远是社会的大多数。社会现实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好人”,其实是人民群众的集中体现、杰出代表。我们应当要坚持选树好人、宣传先进典型的长效机制,增强好人文化传承的持久力。坚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好人更好;坚信那些有着种种毛病,犯过一些错误的人,他们自己也愿意做个好人,也希望周围的人都是好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能变成好人。“好人文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那些崇拜金钱权势,追逐个人腐化享乐的低级庸俗文化,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厌恶,并为历史所抛弃。
第三,“好人文化”所包含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精神理念的引导,还应当包括制度层面的建设和健全的机制保障。为了表彰和支持好人,宜春先后建立和完善了见义勇为表彰评选、公民道德荣誉档案、英模及英模家属帮扶等各项工作机制,在全社会树立了敬仰见义勇为、感恩见义勇为、崇尚见义勇为的良好导向。创新褒奖机制,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从各方面关心英雄模范及其亲属,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这种虚实兼备,以实充虚,让好人得到好报的做法,使“好人文化”收到了最好的成果。
宜春打造“好人之城”的启示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 戴木才
做“好人”,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社会风范。“好人”现象之所以在宜春演化成为一种“好人文化”,与宜春市多年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分不开,与宜春市坚持把“好人文化”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名片”打造分不开。宜春市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促进宜春经济转型加快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宜春的探索和经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转化为干部群众的日常价值追求和生活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借鉴。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宜春“好人文化”形成的深刻背景。当前,我国迎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群众深情呼唤、期待良好的道德风尚。宜春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各领域,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大张旗鼓用好人文化熏陶是宜春“好人”成群形成的直接推手。宜春市坚持用一位位英模好人,用群众身边那些质朴平实却又义薄云天的行为荡涤人心,改变世风,把抽象的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生动,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可亲可学,使做好事、做好人成为一种追求,一种自觉,鼓励干部群众用自己的力量,以平凡的方式参与“好人文化”建设,用千万颗心、千万双手一起大写“好人文章”。
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宜春“好人文化”形成的现实土壤。宜春市坚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凝聚人心、提振信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了让“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宜春市连续六年开展“学英模”主题教育活动,多次印发向英模好人学习的《决定》,先后建立和完善了见义勇为表彰评选、公民道德荣誉档案、英模及英模家属帮扶等各项工作机制等。
与深厚的人文底蕴相融合是宜春“好人文化”形成的文化根基。宜春市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精神,熏陶、感染、激活干部群众的价值追求,滋养宜春人崇德、向善、向上的丰厚沃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使“好人文化”拥有厚重的道德积淀,使“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宜春弘扬“好人文化”,对于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文化”鲜活地诠释了当代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极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传播时代的正能量。
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联系实际。宜春市开展的一系列“好人文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实践养成等活动,都坚持联系实际,立足于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积淀,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易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三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好人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建设,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以文化人。宜春以“好人文化”为抓手,通过宣扬道德、唱响道德、践行道德,达到人人修行道德;通过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用崇高的精神鼓舞人,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人,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扎根发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呈现好人辈出的景象。
弘扬好人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洪向华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和方法很多,关键是找到一种载体和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好人文化的创建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好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实践。好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众志成城、戮力同心的接力赛中,好人文化传递了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一个好人毫无疑问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反过来说,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人,也毫无疑问是好人。好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应该把好人文化建设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载体,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会成为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
培育好人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的文化形成过程中,引导和培育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种好的工作机制挖掘凡人善举的案例,宣传好人、帮扶好人,引领全社会都来争做好人。在这方面,宜春创造的培育好人文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宜春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具体说来,好人文化的“宜春模式”包括三个机制:一是先进典型发掘培育机制。二是公民道德荣誉档案管理机制。三是英模褒奖帮扶机制。这套工作机制运行良好,使得宜春好人辈出,“做好人成好事”成为宜春的社会风尚。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弘扬好人文化。目前,努力以好人文化作为城市名片的不只宜春一家。许多城市都在寻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好人文化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宜春在好人文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干在了实处,但要想继续保持,强化特色,还需找准结合点,不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中把好人文化弘扬下去。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加强好人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引和遵循。好人文化建设要承接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配合,真正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二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部署好人文化的创建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三是激励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弘扬好人文化的先锋模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做好人文化的践行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
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信仰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城市学院院长 李建华
“做个好人”是中国最传统、最基本的道德教化目标,也是人生的起码标准,做不了能人,起码也要做个好人。为什么要做好人呢?道理很简单:“好人有好报”,这是功利论和道义论相统一的最好注解,也是社会对“为什么人会守道德”的最恒久、最有解释力的说法,因而也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信仰。要让好人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当务之急是让“好人有好报”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信仰。
要实现好这一目标,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尽快实现由传统“好人”向现代好公民的转变;二是要建立健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赏罚机制。中国正处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好人的标准也会有所变化,好公民不但要有传统好人的品德,也要有现代公民的美德,如守法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培养好公民文化做起。只有传统好人同时具备了现代好公民的品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标准和制度安排,才能让好人真正有好报。
其次,我们要在制度上设计出一整套让好人有好报的道德赏罚机制。只要人们尽义务、讲奉献,而不给相应回报是不合理的,在实践上也影响了道德作用的发挥。在法治社会中,道德建设有必要在奉献和回报之间建立一个良性社会机制,使尽义务的人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使不尽义务的人受到谴责和惩处。一个公正理想的社会环境应当努力消除义务与权利、奉献与获得、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注意道德回报,使它们成为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关系。一方面,社会通过特定的形式,以一定的政治、法律和经济的权利表彰履行道德义务的个人,从而使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相对应,并激励道德义务的履行。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应该对缺德者予以谴责和鞭挞。道德赏罚犹如一种酵素,催化人们按照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由此进一步推动着社会道德风气欣欣向荣;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健全的道德赏罚机制,或者是非混淆、善恶颠倒,必然会扶邪祛正,使道德蒙羞,社会堕落不堪。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