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延迟退休政策何以持续引发舆论关注

发布时间:2016-11-24 15:34 | 来源:新华网 2016年11月24日 09:36:03 | 查看:811次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张平、李向帅  

据人社部官网消息,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出席当地时间11月18日在巴拿马召开的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第32届全球大会世界社会保障峰会时,介绍中国的社保制度时再次明确提到,将适时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消息一出来,即引发舆论热切关注。新华网11月22日的“每日舆情数据”显示,当天新浪转发的新京报相关报道,网民参与数超过10万。

经过几年的讨论酝酿,延迟退休政策已有方向,而“目前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已经拟定,正在按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2016年方案肯定会拿出来”,更是透出一个信号,延迟退休已经进入落地阶段。为何网民关注度仍然居高不下?

其一,较高的关注度或与网上弥散的焦虑情绪有关。从相关网民跟帖就可以看到,不少网民对延迟退休的疑虑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延迟退休意味着延长养老金缴纳期限,推迟发放年限,养老金领取无形中减少;延迟退休影响就业;延迟退休不是填补养老金缺口的最佳方式等。延迟退休触及个人权益、人口问题、养老金缺口、就业等多个热点难点。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和预期。多重焦虑交织下的延迟退休,引发舆论关注在所难免。

其二,延退细则迟迟不公布为部分临界点人群讨论留下了空间。人社部主要负责人曾对这一政策的执行有过表态,称将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进行实施。但“从未对外公开方案的细节,且对社会流传的方案还进行过辟谣”。同时,尹蔚民也曾明确说道:“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是8000多万,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显然是不合理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退休年龄在65岁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旧规则,55岁之前退休的人群(以女性最为代表性)可能是第一批受到延迟退休政策影响的人。在细则迟迟未公布的情况下,通过诉诸舆论谋求自身权益最大化,可谓再正常不过了。

其三,对延迟退休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舆论的热度。比如,“延迟退休意味着延长养老金缴纳期限”,显然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理解。养老金缴纳期限有明确规定,与何时退休并无直接关系。再如,延迟退休对就业的挤压,更多可能是出于对就业难的吐槽,而不是对延退实际影响的实证认知。从宏观上看,我国劳动力数量持续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老年人深度参与社会可以说势所必然。延迟退休与就业难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不像一些网民所担忧的那样。

要想缓解网民的焦虑情绪,一是要做好政策解读,对延迟退休的背景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使之逐渐获得大多数网民的理解认同。再一个要做的,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渐进式延迟退休”中的“渐进”,究竟是如何一个渐进法儿?特别是要针对边缘人群和临界点人群,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还要看到,参保人口众多,各地差别很大,行业差距也存在,网民诉求十分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像人民日报所说的那样,制定延迟退休政策,不能“一刀切”,必须考虑到劳动人群的地区差异、寿命差异、收入差异、职业差异等因素。

可以预见,只要细则迟迟不出,网民围观的热情可能就不会停止。有关部门不妨利用好这个窗口期,认真梳理民意,让细则更接地气。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