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封家书唤起民间记忆 抢救家书重任在肩(3图)

发布时间:2016-11-02 19:12 | 来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2013-02-27 | 查看:970次

《百姓生活故事》之《家书抵万金(上)》

  2013年2月26日

  《百姓生活故事》之《家书抵万金(下)》

  2013年2月27日

  张丁:亲爱的秋,你的信快来吧,我已等待了一个礼拜了,就因为我终日想着你的信,致使我这封也忘了发,我捡出我发信的日期来时,知道又相隔又是五天了,那么这一封你也要等五天才可收到。孩子,是邮差们把我们的信遗失了?

  解说:这段文字是一对恋人之间的情书,念这封情书叫张丁,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虽然张丁言语有几分生涩,但朗读情书时,态度是极为端正的。念完两段,张丁就开始讲述这些情书的故事。

  张丁: 这个是1946年9月4日,张焕光写给陈素秋的情书里面的开头,距今也有六七十年了,是非常珍贵的,而且都装订得一本一本的,装订得非常好,有一来一往的互通的情书,每一封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了,可以看出来当时他们从开始谈对象,到后来上大学,到后来结婚,刚刚结婚之后,又两地分居的期间,写的信。这个情感历程,包括家世,这些都在书信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张丁左向前来参观的领导介绍家书展。

张丁:4万封家书唤起300年民间记忆

张丁左向前来参观的领导介绍家书展。

张丁主编的家书图书。

张丁主编的家书图书。

  解说: 虽说同是姓张,但是张焕光老人和张丁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这些书都是张焕光夫妇捐给张丁的,因为在八年前,一条普通的广播消息,让张丁开始和抢救民间家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丁:2004年冬天,12月份,有一天我上班的途中,我听广播,说是有一个美国历史学者,叫安德鲁卡罗尔的,他发起了一个美军战争家书的活动,这个活动他用了大约三年时间,征集好了几万封美国战争方面的书信,一战、二战、包括越战,历史跨度很长,他从中挑选了编了一本书叫美军战争家书,加上自己的一些解读历史背景,这个书出来以后在美国非常畅销,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好几个月都排首位,这条消息,当时一下子就刺激了我,我们中国也有家书,有那么多的内容,我们为什么不能征集抢救中国的家书呢?

  解说:张丁回忆说,那天晚上他压根儿没睡着,满脑子想的都是民间家书的事,他也想像美国人那样,堆造中国的民间家书。经过一番准备,2005年4月10日,张丁就在报纸上发的启示,向全国征集家书。

  张丁:我们4月10日启动,4月12日,我们收到第一封是北京张海飞先生捐赠的,他讲述他父亲坐飞机,他父亲是个山西的老农,老农一辈子没坐过飞机,所以到1989年,他到北京来看儿子儿媳妇,他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以后,走的时候跟儿子提出来一个要求,我必须坐飞机回去,摇摇晃晃到了太原,下了飞机以后,就给儿子打了一封电报,就六个字,叫:爸安全幸福到。一般电报就是说“到”就完了,“安全到”,而且是“幸福到”,含义很丰富,他回到家以后,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一封信,中间又讲了坐飞机的详细的感受,说飞机在天上飞,原来以为说很不稳,来回点播,发现真正坐飞机的时候感觉,在天上很稳,前面有山,飞机要碰着山,结果从山上面飞过去,地上的万事万物,景物像图画一样,铺在地上,怎么美,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

  解说:后来这封家书被张丁和捐赠者推荐到国博收藏了,而其实,在活动草创之初,征集家属并不像第一封家书来得那么容易。

  张丁:现在社会上文化活动很多,有些活动可能目的、动机也不纯,尤其跟老百姓要东西,征集东西,捐赠东西首先这东西做什么用,你怎么保管,出于什么目的,意义,尤其这个书信它跟别的还不一样,它就一份,所以我初期做大量的工作就是解释,比如说苏州有一位老太太,她就保存了上千封信,她很慎重的,我上千封家书,都是我几十年,半个世纪家里面情感记录的信息和保留的载体,她要弄清楚,她就给我提了五个问题,我看了以后,我就按照她提的问题一二三四详细地做了回答,因为她这所有的疑问、这些疑虑并不是多疑的,她看了我这个邮件就放心了,她为了把所有的信收集全,还有她和大学同学之间的通信,有一百多封。这个大学同学是在江苏徐州,她约好这位同学,从苏州先坐车到了徐州,把同学手里的那一百多封信又收集到一起,又让她同学陪同她一起坐火车,把这一大包书信,一千多封,还有很多老照片送到我们办公室,我当时确实非常非常感动。

  解说:就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家书,一封一封地被寄到设在玉渊潭公园附近的一个筒子楼里的办公室,而对每封家书,张丁都要进行细致而规范的整理。

  张丁: 每封家书收到以后,我们都要详细地登记,把它的时间、写信人、收信人,捐赠者、主要内容,在特制的一个登记簿上,我们进行详细地登记。登记手写一份,电脑里一份,然后我们按照档案的保存方法,把它们存放在档案柜、文件里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保管,然后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挑选,进行分类,比如说我们分成抗战家书、红军时期的家书,比如说爱情家书,比如说长辈写给晚辈的,兄弟姐妹平辈之间的,还有往来于海峡两岸的两岸家书,还有海外华侨写的华侨家书,我们分类的目的什么呢,有利于展览,比如说我们进行展示,要分几个部分,第二个我们出书,因为书信里确实有很多相关的权利,要明确,首先比如说隐私,这很是基本的,是否允许发表,一般要给我们书面授权,特别我们公开出版的这些书信都经过了授权,我们在2005年就启动了第一本家书的编写,后来我们在06年1月份就出版了第一本家书集,叫《家书抵万金》。

  解说:随着的推移,张丁收到的家书也日渐增多,活动开展半年之内,张丁就收到了两万多份家属,第二年,家书的数量已经突破三万封,渐渐的,张丁在家书事业上的追求,也不仅仅是做一套书那么简单了,家书就成了张丁生活中的主旋律。

  张丁:这个活动创办以后我很投入,我基本上没有休息天,没有休息的时间,天天在干活,而且是起早贪黑,每天多长时间,得十多个小时,最紧张的捐赠的时候,晚上要在办公室值班的,热线电话有时候从海外打过来的,人家那边是白天,从加拿大,从美国,晚上我们的办公室把被子弄在办公室,所以正常的一种生活,你打乱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几万封信源源不断汇集到我们这儿来以后,需要大量的工作,当时又没有很多经费,不能招太多人,这样的话,不能兼顾。电视台的工作和我抢救家书的工作不能兼顾,这样我就要做出一个选择,经过慎重考虑,我觉得后半生可以为之努力和奋斗的就是家书事业,所以最后我现在离开了(电视台)。

  解说:于是,张丁放弃了自己在央视的稳定工作,一心投入到家书事业中去,但做好一份事业,光有诚心是远远不够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丁又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有哪些精彩的经历,明天的《百姓生活故事》,我们接着为您讲述。

  解说:上集我们说到,张丁为了潜心于家书事业,辞掉了原本优厚的工作。可随着家书越来越多,所需要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万的启动资金很快就花光了,没了工作、没有收入来源,项目启动还不到一年,张丁的境况就愈发窘迫了。

  张丁:我们坚持到06年的年底已经是非常非常困难了,到06年底房租拖欠8个月,原来我们是两间屋,后来我们不得不合并退掉一间。因为两间屋一个月两三千的房租,一年就得两三万,那受不了了,就退掉了。最后达到什么程度,我们租的写字楼院里的物业,人家也没有天天打电话催我们交房租,后来我们到物业餐厅吃饭,有一段时间我和我们工作人员小张都不敢去,怕见到人家不好意思,人家问起来,因为当时确实比较窘迫。

  解说:这房租是一方面,有时候捐赠者来捐家书,张丁想青人吃个饭也都得找朋友借钱,有几次还是让捐赠者自己垫付的。张丁回忆说,面对现实的窘迫,他也曾想过一些解决的方法,但有机会降临时,他却却回绝了。

  张丁:原来想的是通过这个活动起来以后,造成影响能不能吸引社会,比如社会赞助,但是后来发现没那么简单。很多企业我们试探了一下,他们考虑我们捐的东西考虑回报。我们启动以后随着影响扩大,确实有一个广东的大企业,很有名的一个企业派一个副总来了,说他感兴趣,因为他老总喜欢书信文化,他说这个跟他们企业也对接,然后他说我们给你十万块钱,你能不能给我们冠个名,比如说某某某企业,我说你别说十万块钱,你一百万我都不给你冠这个名,为什么?因为这个活动是很公益的,冠上某某企业抢救家书,我们就失去了公信力,家书捐赠者面对的老百姓,他们认为你这是商业活动,他们就会把书信给你了。

  解说:当然,在他们最窘迫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在捐家书的时候说想资助他们一些钱,但也被张丁推掉了。然而生活总是现实的,这下张丁的妻子有些坐不住了。

  张丁: 有时候我老婆她都不理解,你现在不仅没有收入,你还要往里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取得家庭的理解和支持,要不然的话我没法干下去。这样我就让我爱人参与这个活动,我拉上她参与这个活动,我在家里边经常跟她讲,有一段时间她很反感,整天你就讲家书家书,好像除了家书就没别的事。我就给她熏陶,让她知道这个,她所以也慢慢比较支持这个事。

  解说:在那段最窘迫的时光里,朋友的帮助让张丁不至于为生活被疲于奔命,家书事业也得以延续,但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那个时候张丁开始琢磨,能不能得到国家的帮助。

  张丁:我认为老百姓挣点钱都不容易,他把家书捐给你了,你再让他出那个钱,我心里面太过意不去了,这说明我们没有能力运作这个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要寻找国家的支持。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什么?那说明国家重视这个事,对老百姓内心心里的安慰程度不一样。如果是国家拿出一笔钱设立一个基金,比如说抢救中国家书项目基金、中国家书丛书出版基金,那表示我们国家重视民间家书。

  解说: 终于在2009年张丁的努力争取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认可,抢救家书事业也移师人大。在优越条件的支持下,抢救家书项目也不断取得新成绩。几年间,他们已经从征集而来的四万多封家书里,按照不同主题编辑出版了六本家书选集,也为历史、伦理等多个领域的学者提供研究素材。

  张丁:其中有一封就是1900年6月份在北京经商的晋商,给老家的父母写信,这个晋商当时在京南庞各庄。1966年那是什么时间哪,正是义和团运动最兴盛的时候在北京。这个信里面就有很大一段记载了当时义和团的一些情况,怎么传文的,怎么杀洋鬼子的,怎么攻教堂的,它里面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记述。因为我们原来研究义和团、了解义和团,都是从清朝的官方档案,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普通民众眼中的义和团,是非常珍贵的史料,然后我们后来就把它登在了《家书抵万金》里头,写了一些相关的背景。后来社科院历史研究的一个主编叫软方济软先生,他看到这个信息以后,专程到我们办公室要这份资料,复印这封家书,原来官方档案里没有。这就是从民间书信征集中间得到的收获。

  解说:成绩的取得并没有让张丁放慢脚步,因为他明白抢救家书这是件跟时间赛跑的事。

  张丁:尤其到了人大以后很多人劝说,说不要再那么拼命干了,不着急,到了人大以后细水长流、来日方长。其实他们不知道,抢救家书跟别的事不一样,你等不得,我们抢救家书不光是把书信从人们的家里转到我们的博物馆里,我们还要抢救家书背后的这些亲情,这些老人的喜怒哀乐,把他的人生经历,把他的故事留下来。但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速度跟不上家书流失的速度,跟不上老人离去的速度。《张焕光陈素秋情书选》这本书稿都已经出来了,但是后来因为出版问题涉及到经费,所以一直没有出版,但是这个书稿现在静静地躺在我们的资料柜里。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张焕光老人去年夏天不幸去世。

  解说:八年奔走让张丁深深明白,一封封家书中所蕴含的亲情爱情、文化记忆以及历史缩影,除了发掘这些宝藏之外,张丁还想着在电子通讯迅猛发展的今天,努力去传承、去弘扬家书文化,去丰富我们的民族记忆。

  张丁: 现在家书的文化价值,还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个文化价值得要宣传,得让大家更多的认可,引起更多、更高层次人的关注。所以我们还有很多计划没有实现,比如说我们的大学生中间搞家书写作活动,母亲节或者父亲节,给父母亲写一封信,八月十五我们给家里面亲戚写封信,重阳节的时候能不能我们给老人写封信,利用这种形式来传承家书文化,这是不是一次心灵的体验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