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卖饼哥 我们心中的“硕导”

发布时间:2016-10-25 20:43 | 来源:成都商报 2012-3-8 26版 | 查看:1139次

泸州医学院食堂师傅张军伟多年来坚持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学生很多都考上了研究生

  “我,卜贺启。今天,我要讲讲‘卖饼哥’的故事……”泸州本地论坛,“卖饼哥”张军伟的故事正在流传,有学生感慨:“‘卖饼哥’默默无闻地卖着大饼,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他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

  昨日上午,几经辗转,成都商报记者在泸州医学院北膳堂二楼卖河南大饼的窗口,见到了43岁的张军伟。他就是网上流传的“卖饼哥”,他资助过的学生很多都考上了研究生。面对赞誉,这位憨厚的河南汉子说:“我不是雷锋,只是一个卖大饼的。”

  他帮我还了3万助学贷款

  讲述者:卜贺启 (温州医学院研究生院学生)

  卜贺启现在是温州医学院研究生院学生。“卖饼哥”的故事是他最先发布到网上的。

  昨日接通记者电话,卜贺启很激动。“我老家在河南驻马店,2005年考上泸州医学院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卖饼哥’也是河南人。刚到泸州时,我举目无亲。‘卖饼哥’是我在泸州认识的第一个老乡。每年中秋,‘卖饼哥’都会把学校里的河南籍同学叫上,然后请大家吃一顿饭。”

  卜贺启介绍,大5那年,他考上温州医学院研究生。“我是用助学贷款念的书,5年本科,共借了3万块钱。大学一毕业,银行就要催贷,但我又想继续读书。快毕业了,我去找‘卖饼哥’,原本想和他道别。无意中说起这事,‘卖饼哥’二话没说,第二天就把我领到银行,替我把贷款还了。‘卖饼哥’说,‘小卜,书继续念,再大的困难也要挺过去。’因为我还没开始工作,这笔钱到现在还没还上。”

  喊他“哥”,其实当他是父亲

  讲述者:刘凯(郑州大学研究生)

  郑州大学研三学生刘凯回忆,在泸州医学院念本科时,由于家里困难,常常不能按时寄来生活费,每学期他都会到‘卖饼哥’那里借几次钱,待家里的钱到了,再还上。“据我了解,不少河南籍的同学都在‘卖饼哥’那里借过钱。虽然我们把他叫做哥,但在我们心中,早已把他当做父亲。”刘凯掩饰不住内心的感动。这不是200元,而是40碗牛肉面

  讲述者:代贺龙 (厦门大学研究生)

  说起“卖饼哥”,厦门大学研三学生代贺龙也深有感触。代贺龙回忆,家里困难,还有一个妹妹在念书,生活费都得靠勤工俭学挣。”了解到我这一情况过后,‘卖饼哥’每月资助了我200元。当时泸州牛肉面才5元一碗,这200元就是40碗牛肉面。另外,我母亲生病时,我也曾向‘卖饼哥’借过1000元,直到暑假打工挣了钱才还上。”

  代贺龙感慨,“卖饼哥”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同时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观,“我曾连续多年在泸州医学院勤工助学中心服务。主要工作,就是不断搜集家教、促销、文艺演出等信息,然后免费提供给家庭较为困难的同学,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挣点生活费。”

  大饼水饺,贫困生他从不收钱

  李燕霞(武汉大学研究生)

  武汉大学研究生李燕霞则回忆,对于河南籍学生,特别是家庭较为困难的学生,“卖饼哥”会特别关注,“河南大饼、北方水饺这些,‘卖饼哥’都不得收钱,虽然很好吃,我们都不好意思经常去吃。”

  “卖饼哥” 张军伟:

  我没那么高尚,我只是个卖大饼的

  身材微胖,一头短发,外表憨厚。昨日上午,几经辗转,成都商报记者在泸州医学院北膳堂二楼,见到了“传说”中的“卖饼哥”。接受采访时,“卖饼哥”很谦虚:“不要把我说成雷锋,我没有那么高尚,我就只是一个卖大饼的。”

  “上大学,其实是我一个梦想”

  “卖饼哥”介绍,自己名叫张军伟,43岁,老家在河南许昌农村。因为下面还有三个妹妹,高中毕业后,作为家中老大的张军伟没再继续念书,而是拜师学习北方面点,“先在成都卖了8年大饼。1999年到了泸州,此后一直在泸州医学院食堂上班,后来承包了医学院食堂三个窗口,卖河南大饼、北方面食。”

  年轻时的贫困经历,给张军伟留下深刻烙印,“上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遇到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很乐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他们一定帮助。”

  “借钱不还?这事从未发生!”

  张军伟说,帮助了多少人,借过多少钱出去,自己不大记得清楚,“十多二十个吧,多的3万,少的几百。”

  一次借给别人3万,是否担心对方不还?张军伟毫不犹豫地表示,“这咋可能?很多时候,我都忘记借钱这事了。同学突然找到我说,‘张哥,我还差你钱,现在能还了。’这么多年了,借钱不还的事,从未发生过。”

  另外,张军伟也表示,关注贫困学生,这也和他工作岗位相关,“学生都要到食堂吃饭,通过吃饭能看出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永远错不了。”

  “听到孩子们进步了,我最开心”

  张军伟印象深刻的是湖南学生小肖,有段时间天天在食堂捡其他同学扔下的馒头吃,“当时我心里真是心疼啊。我找到小肖,‘孩子,今后到我窗口来吃吧,大饼面条管饱。’这个孩子只来了两天,再不来了。我一打听才知道,他原来不想白吃。后来我又找到食堂领导,领导安排他每天到食堂帮忙收拾碗筷,待遇是一日三顿全部免费。最让我欣慰的是,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

  离开泸州医学院后,受过帮助的同学常常会打电话回来,向“卖饼哥”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听到孩子们进步了,我最开心。很多同学都说,今后要报答我。我说,报答啥呢,等你们以后成了名专家、名教授,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张军伟笑了。

  儿子心中的“卖饼哥”

  ——作文《将心比心》

  3月5日前夕,泸州实验小学4年级的刘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将心比心》。在这篇作文当中,张军伟的儿子阳阳写到了自己的父亲:

  2008年春节,我们家来了一个人,送来了一块腊肉。我问妈妈:“他是谁啊?”妈妈说:“他是医学院的大学生。”我又问:“他为什么给我们家送来腊肉?”妈妈说:“因为他是你爸爸帮助过的人。他原来家里很穷很穷,经常吃别人吃剩下的饭。你爸爸后来决定帮他,让他去后勤洗碗,管他吃饭。他回到了老家,即使他家里穷,还是给我们送来了一块腊肉……”这件事情让我明白,欲求别人帮助,首先就要帮助别人。

  成都商报记者 张柄尧 摄影报道

  泸州新闻热线 13309087709

  同步播报

  达州理发店老板

  连续5年去福利院义务理发

  达州理发店老板廖晓梅,从2007年开始,每周末都会抽一天时间带着员工,到达州市社会福利院为那里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和弃婴义务理发。这一坚持就是5年。

  今年42岁的廖晓梅,现共有5家分店,员工70余名。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加入了365义工群。

  “第一次去福利院义务理发时,老人和孩子都乐开了花。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我心里却总会莫名地一阵酸楚,觉得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廖晓梅说。从那以后,廖晓梅会安排周末的一天,带着3至5名员工前往福利院。员工说,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他人,心里也是有成就感的。

  成都商报记者 陈柯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