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俊峰:蒙古族抗日巾帼屡立战功(图)

发布时间:2016-09-28 16:10 |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15-07-09 第1版 | 查看:2876次

本报记者 王永钦

奇俊峰(右)和其姑母(1935年)。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同仇敌忾,涌现出众多的抗日民族英雄,乌拉特西公旗蒙古族女王爷奇俊峰,就是一位远近有名的“蒙古族抗日巾帼”。

奇俊峰,1915年出生在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今巴彦浩特)的一个蒙古族贵族家庭,父亲的爵位是辅国公,旗札萨克(即旗长)和硕亲王又是她的叔伯堂兄。

1934年,19岁的奇俊峰嫁给乌拉特西公旗(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札萨克石拉布多尔济(时人称之为“石王”)为福晋。1936年9月,石王在长期征战中积劳成疾,不治而逝,有孕在身的奇俊峰成了寡妇,西公旗因石王的去世出现混乱局面。为了平息混乱局面,奇俊峰亲往归绥(今呼和浩特)拜见傅作义,寻求支持。傅作义对奇俊峰的勇气和见地十分赞赏,并以绥远省政府决议案的形式作出了旧旗官印由奇俊峰保管,护路军队由奇俊峰统领。

1937年旧历八月,奇俊峰正式就任札萨克之位,行使对全旗的管辖权。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面对严峻的形势,奇俊峰召集本旗军政官员,明确宣布如下施政纲领:(一)坚决接受绥远省政府的领导;(二)团结一致,提防亲日派挑拨离间;(三)减轻百姓负担,不允许向牧民乱行摊派;(四)军队要严守纪律,严禁抢夺民财和侮辱妇女。四条施政纲领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全旗百姓和各界爱国人士的一致拥护和支持。

1937年10月,归绥、包头相继沦陷。奇俊峰与驻守五原县的国民党骑七师师长门炳岳取得联系,加入抗日队伍。

1938年旧历二月初二,奇俊峰一行十余人经过一整夜的急行军,安全抵达五原县城。当时的《中央日报》 以醒目的标题作了报道,称奇俊峰是“第一个从日伪占领区投向抗日阵营的蒙旗王公”。

为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头中滩抗日游击队负责人于占彪扮作农民来到旗政府,奇俊峰用蒙古族最高礼仪全羊席招待他。之后,她与中滩游击队保持联系,拿出巨额银元营救被捕的中共地下工作人员。

1938年7月10日拂晓,日寇千余人分乘45辆军车,集中火力进攻后套的咽喉要塞西山嘴。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两个团的官兵发挥自己对地形熟悉的优势,与骑七师密切配合,很快将来犯日寇击溃,日寇损失惨重。奇俊峰出师即赢得开门红,各方面纷纷来电来函祝贺,使她更加坚定了抗日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奇俊峰带兵作战的方法很是特别,而且胆量惊人,对震耳欲聋的隆隆枪炮声毫无畏惧,面对日伪军大军压境的气势也镇定自若,指挥若定。她的勇敢和镇定让部下十分佩服,在她的鼓舞下,战士们个个勇猛异常。她的部队骁勇善战的美名不胫而走,成为傅作义部下一支抗战劲旅。

1945年,抗战胜利后,奇俊峰率全副武装的500多人队伍,重返阔别8年之久的家乡,受到全旗官员和人民的热烈欢迎。1947年7月14日,奇俊峰带领儿子奇法武和20余名护兵去包头处理公务,途中遭叛军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了,杀害奇俊峰母子的凶手被人民政府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执行了枪决。

英雄盖世的一代女杰奇俊峰没有在抗日战场牺牲,就这样死于叛军的暗算,终年只有32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