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改组1000天特稿之二:一枝一叶总关情 触摸群众获得感(4图)

发布时间:2016-09-25 22:32 | 来源:人民网 2016年09月25日02:02 | 查看:687次

2016年2月1日至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这是2月2日,习近平在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糍粑。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近日,北京市出台新政,继天津、河北等10个省市之后,河南、山东、黑龙江等16省区市户籍群众,将可以直接在京办理补领、换领身份证业务。

“这下可太方便了。”家住黑龙江加格达奇区、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的赵先生对人民网记者说,“要是按照以前的政策,我必须得回老家补办,怎么也得花上两天,在单位请假也挺不容易。”

此项改革的推进正是源于中央深改组的决策。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的意见》,强调要发挥公安机关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优势,“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事关群众利益的改革举措,中央深改组把脉民心,体察民情,贴近民意,自2013年12月30日成立以来还谋划了不少:给“黑户”上户口、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推广家庭医生上门看诊、制定脱贫责任“硬杠杠”……深改组直面百姓身边的问题,改革方案通往乡野村落、基层社区,接了地气,聚了民心。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对于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记者注意到,近三年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事关民生的改革方案,已一步步传导到基层,深入到民心,真正做到有政策、有公开、有解读、有落实、有回响。

2016年5月20日,海口市海垦派出所的民警展示首张发放的居住证。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户籍改革:“一子落而满盘活”

说到中央深改组出台的关乎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不能不提户籍制度改革。

2014年6月6日上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议根据会议讨论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实施。1个月后,国务院对外公布《意见》全文,标志着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户籍制度改革并非首次,这一次的改革有何不同?公安部副部长黄明作政策解读时一言概括,“这次户籍制度改革决心之大、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措施之实是前所未有的。”亦有评论点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管理方式,在新一轮改革的路线图中,户籍制度改革无疑有着“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意义。

“户籍改革改变的是户口身份差别性的福利和公共服务体制,这需要建设不依托于城乡身份而是依托于国民身份的福利和国家管理体制。”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远教授评价,“这样状态下的户籍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和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标志着更加整合性的国家体制的构建。”

今年9月19日,随着《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对外公布,全国31个省份均已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各地全部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在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二元户籍制度成为了历史。

另据人民网记者统计,多省在今年配套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以居住证为载体,各地“漂一族”的生活正逐渐发生改变,在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法律援助和其他法律服务等多个领域可与户籍人口享受平权待遇。

作为构建新型户籍制度的基础性工作,彻底解决“黑户”问题也摆上了深改组的案头。2015年12月9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提出分类实施无户口人员登记政策。

依法登记户口,本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行使各项权利义务的前提。“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公安部等五部门有关负责人强调,这是对政府行为明确了“高压线”,畅通了户口登记的渠道,使户口登记回归本来职能,体现了社会治理水平。

超生子女落户是其中的敏感问题。上述负责人强调,严禁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与落户、入托、入学等相挂钩。无户口人员办理户口登记后,均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政策规定参加并享受相应的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2016年4月20日,甘肃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走教教师王峰峰在给学生上音乐课。人民网记者申宁摄

教育改革:让“乡村不弱、城镇不挤”

“我国有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坚守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乡中心校和村小、教学点,编织着乡村孩子的多彩梦想。但是,这个本应是最伟大、最美丽的职业群体,却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重视。”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的一席发言令人深思。

马德秀和280多万乡村教师的心声,正是中央深改组着力解决的重点。一个月后,当年4月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一次会议,即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对于当下乡村教育的问题,解决乡村教师问题是个重要的支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唯有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才能让乡村漂亮的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阻止住生源的恶性流动,降低择校压力。

这些被外界希冀的关键性举措,中央深改组都一一拍板通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被堂堂正正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安徽省霍邱县宋店乡北四小学的张老师就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受益者。她告诉人民网记者,今年6月,霍邱县教育局发布通知,再次向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教师发放生活补贴,2016年春学期奖励性绩效工资也将发放,“这些补贴和支持政策透露着国家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视,我们普通乡村老师表示欢迎。”

今年9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透露,目前,全国近600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已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平均补助标准近300元,受益乡村教师超过100万人。如今,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状况得到一定缓解,甚至一些地区还出现乡村教师回流。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乡村弱、城镇挤”情况突出。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2016年5月20日上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如果家门口的学校跟城里的学校一样好,很多农村学生就不会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而进入城镇学校就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史亚娟此前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若干意见》提出要适度稳定乡村生源,这需要推进包括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等实用做法。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这两大特殊的学生人群,《若干意见》给予了充分关注,要求各地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医疗改革:交出“中国式答卷”

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人民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最近发现,常购买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注射液,每支价格便宜了8块多。

人民日报记者赴当地调研看到,药价下降正源于铜仁市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仅取消药品加成一项,我们平均每个月减少收入20万元左右,但给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玉屏县人民医院院长赵德福介绍。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是《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改革措施之一。这项指导意见在2015年4月1日,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议强调,要把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在人民群众关心的诸多问题中,看病难、看病贵始终名列前茅。医改问题也被称为“世界性难题”,甚至很难找到成功的先例。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中央深改组成立以来连出重量级文件,交出一份医改“中国式答卷”。

除出台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外,2015年这一年,医改领域改革仍有重磅消息。2015年12月9日下午,《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上获审议通过。这标志着多年来医疗保险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将成为历史。

“整合来得正当时。”基层医保工作者罗容生有话说,“两项分割的制度整合后,期待能让群众不再为大病慌、小病愁,能让群众在村里看病和城里看病一样方便。期待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进入医保服务体系,让群众就医购药能有更多选择,看病不再难,更期待着形成顺畅便捷的医保转移接续制度,从呱呱落地到大学毕业,从乡村到城市,医保能无缝接续,不再有医保的真空和盲点。”

半年多时间过去,目前已有包括浙江、山东在内的18个省区市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紧盯各地进度,明确各统筹地区要在今年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2017年将正式启动。

家庭医生,对很多中国家庭来说还是个略为新鲜的名词。与家庭医生签约后,有病不用再着急上大医院,先在家门口让医生“把把关”“救救急”,最能体现分级诊疗制度的优势。2016年4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网记者今年8月赴当地采访看到,淮安市淮阴区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达到119人,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中医师、康复治疗师等,服务内容也由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拓展到临终关怀等特需服务。

在中央深改组今年8月30日召开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医改仍然是重要议题之一。会上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广,支持各地差别化探索,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医保经办管理体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全力取得突破。

贵州省松桃县长兴堡镇生态移民安置点——九龙村(黄前生 摄)

脱贫攻坚:扎紧制度篱笆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眼下,各地正争分夺秒落实脱贫攻坚这项“最重大的民生工程”。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扶贫工作中,虚假脱贫、争抢扶贫资源等“怪现状”也时有发生。让脱贫攻坚见实效,亟需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在2016年3月2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获得审议通过。意见全文已在5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这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改革,对确保按期退出和确保退出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释疑政策时指出,“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防止急躁症,又要防止拖延病,坚决杜绝‘数字脱贫’‘假脱贫’。”

最近一段时间,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的彭志勇感到“压力有点大”。他向人民网记者介绍,今年全州要确保完成281个贫困村“摘帽”、3.2275万人脱贫的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为此他们县里部署了搬迁扶贫工程、交通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等11项具体任务,指标逐月分解,要在今年后几个月做最后冲刺。

脱贫速度快,脱贫标准更要严。如何才能防止片面追求脱贫进度?彭志勇介绍,县里专门制定了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实施方案,对于退出标准和程序予以明确。对于退出的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要稳定超过当年国家贫困县标准,今年州里定的是3000元以上;对于贫困村退出标准,原则上贫困发生率低于3%。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云南、安徽、湖南、河北、四川、重庆等地已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标准,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扶贫对象退出机制,确保扶贫对象在2020年以前有序退出。

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今年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要求各地围绕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提出具体办法,以硬措施保障硬任务。

日前,湖南省正式出台《市州、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全省14个市州和12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含管理区)全部纳入考核范围,将考核其在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等方面的工作。

贵州、四川、广西、云南、江西等地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追责。贵州省指出,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倒逼责任主体担当尽责。江西省充分运用问责利器,既要问责扶贫任务完成不到位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又要对因监管不力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的责任主体进行追究。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无论百姓的“获得”还是改革的“呼应”,都应是具体可感的。

这三年,1000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深改小组,从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和根本利益出发,瞄准老百姓最关心的“痛点”“难点”,下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谋思路、定举措、推落实,让改革红利惠及最大多数人。

这三年,1000天,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随着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统筹推进正在逐步显现。百姓腰包鼓起来,社保织网密起来,教育均衡动起来,医疗服务好起来,脱贫步伐快起来……

改革在路上,改革无止境。只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改革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迈不过的沟坎、涉不了的险滩,也一定能够取得“改革有所指、人民有所动”的社会效果。

贾玥 陈孟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