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深圳故事(6图)

发布时间:2016-09-26 22:12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07-13 07版 | 查看:1096次

  杨世国  程全兵  赵鹏飞

图书馆成为深圳市民心灵的港湾。齐洁爽摄

飞翔的翅膀从这里出发。

深圳书城24小时书吧。

图为深圳文博会吸引海外展商参展。何五昌摄(人民视觉)

图为在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文化创意园,一名男子在观看各种创客产品。毛思倩摄(新华社发)

  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讲到文化自信。专家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最终都会通过文化自信展示出来。

  当代中国,正是从深圳开始,进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探路者的深圳,行于无路,呼于未言,“敢为天下先”,以发行新中国第一只股票、敲响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等一个个石破天惊的创新壮举,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引领了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潮流,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引向深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至名归的“精神地标”。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离京考察,就来到深圳,并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圳市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努力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一路走来,深圳不负众望,从一个南中国的边陲小渔村蜕变成为一座世界瞩目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在文化领域,由于缺少历史文化积淀,深圳曾被称为“文化沙漠”。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独特的深圳文化元素逐渐形成,并慢慢进入公众的视野。现在的深圳常被冠以诸如“青春之城”“科技之城”“时尚之都”之类的称号。特别是近10年来,深圳文化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先后4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3次获得文化部文化创新奖,深圳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文交所、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都成为国家文化战略中重要组织部分,“深圳十大观念”风行全国,《人文颂》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奏响世界,成为联合国的“设计之都”和“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如今的深圳,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化产业百舸争流,在文化发展的许多领域都走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成为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正是基于此,3年前,《文化深圳》周刊创刊,旨在像曾经报道“经济特区”敢闯敢试、艰苦创业、挺立潮头、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激励全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之路一样,通过介绍“文化深圳”,传递深圳文化先进的理念和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为全国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样本。

  转眼,《文化深圳》周刊已经3岁了,出版了150多期,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周刊通过一系列报道向社会传递了深圳在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先进理念与创新实践,为各地文化发展提供了许多鲜活的参考案例,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其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如何从深圳喊响的》《深圳观念为何总能风行全国》被人民网、新华网首页转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解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获得学术界认可;《深圳,创新之城是如何炼成的》《文化是流动的》《“百课下基层”理论入脑心》等数十篇文章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被中国文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作家网、中国人才网首页转载。

  ①  作为“记录者”与“传承者”的《文化深圳》

  过去3年,周刊的工作可以归结为一条,那就是做“文化深圳”忠实的“记录者”与“传承者”。

  3年来,周刊植根于深圳,始终跟随着深圳城市文化发展的脚步,感受着深圳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勃勃生机,记录着它的点点滴滴,传承着它的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

  深圳具有难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超前的文化理念。深圳率先提出21世纪“拼文化”的理念,“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成为共识;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文化理念,率先提出“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城市文化”的文化目标……在观念的引领下,深圳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确立“文化强市”目标;制定《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意见》等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成就了“文化深圳”的思想和制度基石。

  深圳拥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气魄和勇气。2003年,深圳作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国试点。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先后成立了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推动三大文化集团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实现“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众多文化活动都交由社会承办,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设立文化基金,通过专业化、公开化和程序化的方式,从社会上广泛征集文化项目,科学有效地扶持了一大批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

  深圳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品牌、文艺精品。深圳打造了文博会、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大剧院艺术节、创意十二月、鹏城金秋文化艺术节、百课下基层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深圳通过“影视工程”“音乐工程”“文学工程”“美术工程”四大文化工程,催生了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国际、国内重大评选中,屡获佳绩。

  “深圳学派”建设成果初现。深圳传统学术资源匮乏,但没有一座城市像深圳这样对学术文化充满向往。1997年,深圳学者就提出“深圳学派”的构想;2010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推动建设“深圳学派”;2012年,打造“深圳学派”被写入深圳市委市政府文件。近10年来,“深圳学派”已经框架初现,确立了研究范围,形成了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产生了一批学术品牌;一批优长学科确立,大批学术成果问世,众多学科带头人涌现,城市文化研究特别是公共文化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深圳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圳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大力建设全覆盖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深圳中心区,矗立着一片宏伟壮丽的“文化森林”:图书馆、音乐厅、少年宫、书城……到2015年,深圳共建成文化馆(站)69个、公共图书馆(室)621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381个、博物馆36个、美术馆11个、深入街区的自助图书馆240台,形成了遍布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市的“5公里文化圈”正在逐步形成。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1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领先。“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深圳模式,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腾讯、华侨城、华强文化、雅昌等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企业纷纷发展壮大;文博会、文交所、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757.14亿元,增长13.1%,占全市GDP达10%,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深圳的“大爱精神”温暖人心。“志愿者之城”“爱心之城”“文明之城”是深圳创造的一种高尚城市文明样式。1989年,19位热心的深圳青年开通“为您服务”热线电话,首开中国内地志愿服务先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全市注册志愿者达125万。“关爱行动”是这座年轻城市最温暖的名片,涌现出了丛飞、孙影、陈观玉、郭春园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和文明市民,培育了“募师支教”“心理关爱”“社区邻里节”“妈妈食堂”等品牌公益项目。

  3年来,周刊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既丰富多彩又生机盎然的文化深圳。

  ②  作为“国家立场”“深圳表达”的《文化深圳》

  《文化深圳》周刊3年来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与周刊始终坚持“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的价值定位密不可分。

  深圳在文化发展中的道路和目标选择,充分体现着深圳致力于“文化强国”的城市实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突出的特区意识让深圳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深圳从来都不是偏安一隅的小城,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不仅事关这座城市的发展,而且与国家命运密切相联。在经济发展上如此,在文化追求上亦是如此。国务院参事、深圳市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曾表示,深圳文化发展的实践探索就是“国家立场”的“深圳表达”,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为“文化强国”和中华文化复兴创新探路。

  深圳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弘扬国家文化主权”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两个文化理念,并认为,“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必然使全体公民的文化权利得到彰显、维护和发展,必然使国家文化主权得到弘扬。长期以来,深圳在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过程中,率先采用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扶持等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措施,逐步构建优质便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新路子;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业态融合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培育了一大批创新性文化企业,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输出文化产品、打造文艺精品、拓展文化交流,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唱响华夏正声。据统计,2015年深圳核心文化产品出口182.7亿美元,占全国的1/6强,深圳原创的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先后在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等重大国际舞台演出,获得广泛赞誉。

  周刊致力于为全国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样本,努力通过“新闻性”、“文化性”和“理论性”的结合,充分挖掘“文化深圳”背后的新闻,拓宽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突显“文化深圳”作为“文化强国”实践的创新、示范价值。

  在“深圳十大观念”评选活动的新闻事件中,周刊并没有报道事件本身,而是以“深圳观念为何风行全国?”为题,着重分析“深圳观念”中改革创新精神的当代价值,使一个深圳的文化事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文章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首页转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国家出台《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周刊将深圳书城的发展放在实体书店业态创新的大背景下,揭示实体书店经营发展的应有之道——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实体书店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书香社会提供了参考样本。

  ③  现代化、国际化、创新视野中的《文化深圳》

  周刊未来要做些什么?归结为一条,那就是展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创新视野中的“文化深圳”。

  经过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深圳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升,文化形象较往日有较大变化。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市文化也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设计之都”,培育了“文博会”“创意十二月”“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百课下基层”等文化品牌,特别是深圳的创新文化独具特色,城市的创新氛围浓厚,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超65件,世界领先。他说,深圳不少方面确实在国内处于“第一方阵”,甚至在国际上也有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定位在不断地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文化建设必须跟上来。深圳现在的发展定位是“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的文化建设必须适应这个新形势。他认为,深圳的文化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的新定位是适应的,但还有不少地方是不匹配的,有的还与先进城市有很大差距。

  深圳从不避讳自身缺点,深圳从来都是不甘平庸的。今年年初,针对城市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圳发布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对深圳未来5年的文化发展战略和策略做出了顶层设计,计划通过一系列打基础、补短板、谋长远的创新举措,让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对外文化辐射力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李小甘将这个实施方案概括为“一个目标、三个层次、五大体系”。“一个目标”就是将深圳打造成精神气质鲜明突出、文化创新引领潮流、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功能完备、文化服务普惠优质、文化传播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充满活力、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人才群英荟萃的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与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三个层次”讲的是文化的三个层次,具体为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核心层主要涉及价值观,包括城市精神、意识形态、道德水准、舆论导向、学术思想等,凝聚了城市的文化内核和灵魂;中间层主要涉及文化生产、服务与传播,包括品牌文体活动、文艺精品、文化传媒、文化产业等,体现了城市的文化服务力和影响力;外围层主要涉及硬件设施,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空间等,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基础条件。“五大体系”则是城市精神体系、文化品牌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目前,《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并已经初显成效,周刊也已经专门开辟了“文化创新 2020”“创新之城”“创新名家”等专栏。未来,周刊将紧跟“文化深圳”的前进步伐,讲好深圳故事,传播深圳声音,努力展现更具现代化、国际化和创新精神的深圳城市文化,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加油助力。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