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给了司徒雷登故乡的温暖

发布时间:2016-09-19 08:55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2版 2016年09月09日 09:23:21 | 查看:925次

丁永勋

  在9月4日的G20杭州峰会欢迎晚宴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辞时说,“140年前,1876年的6月,曾经当过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先生出生于杭州,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他的骨灰就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

  司徒雷登,一个中国人熟悉又隔膜的名字,这一次作为中美两国友谊的代表,出现在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

  从血统上说,司徒雷登是纯粹的美国人,他的父母都是在清末就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但司徒雷登自己说,他“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司徒雷登的“中国人”身份,始于杭州,最后又因为他的骨灰归葬于此,也终于杭州。

  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直到11岁回到美国读书,他都生活在杭州,在杭州度过了完整的童年,学会了一口纯正的杭州话,并认杭州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偕妻子回到中国,第一站也是杭州。在这之后,他的主要事业是传教,并钻研汉语。1908年开始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辛亥革命时曾兼任美联社驻南京特约记者。在杭州,他参加创建了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他的弟弟后来成为之江大学校长。

  司徒雷登一生最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创办并长期主持燕京大学。在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司徒雷登首先是一个教育家,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

  清末,义和团烧毁了美英教会创办的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通州协和大学校舍,创办者后来计划重建,将其合并为一所大学。但在学校名称和校长人选上分歧很大,后来达成妥协方案:选一位“局外人”任校长。非常了解中国,且学养出众、令名远播的司徒雷登,成为在华美国人公推的校长人选。

  司徒雷登接过了这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他曾骑着毛驴为新学校选址四处奔波,为筹集办学经费四处化缘,用传教的虔诚和毅力,在北京西郊建起了一座园林一样优美的大学。如今,燕京大学早已不复存在,但司徒雷登留下的校园,成了北京大学的校园。今日燕园的湖光塔影、中国风格的校长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基本保持了司徒雷登主持设计的原貌。

  燕京大学虽然是教会学校,但司徒雷登却提出了“使燕大彻底中国化”原则。他说:“燕大必须是一所经得起任何考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至于信仰什么,则完全是个人的私事”。作为教育家,他深知“大学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的道理,聘请了当时最著名的中国学者来校任教,与外籍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短短时间内,燕大名师云集,几乎个个如雷贯耳:洪业、俞平伯、周作人、郑振铎、陈垣、顾颉刚、张东荪、冯友兰……

  同时,他积极推动燕京大学与一流名校交流合作,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的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学术项目至今仍备受推崇,被视为学术质量的保证。

  司徒雷登出色的建设和经营,让燕京大学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迅速提升,短短十多年,已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在80多年前,就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燕京大学存在了33年,注册学生不到一万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就超过1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燕京大学还是中国新闻学、社会学教育最早的开拓者,培养的著名校友有冰心、费孝通、侯仁之、杨绛等,后来担任外交部长的黄华,也曾是司徒雷登的学生。

  作为校长,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师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关在集中营,直到日本投降后获释。在日本侵占华北期间,大批燕大学子从沦陷区奔赴解放区,司徒雷登亲自为他们送行。

  司徒雷登后半生背上“美国在中国彻底失败的象征”的标签,源于他于1946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在大使任上,他曾受邀到杭州参加活动并祭扫父母亲之墓,并被授予“杭州市荣誉公民”称号。当时中国人这样评价他,“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

  1949年,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前夕,司徒雷登选择留在广州,希望充当中国内战调解者的角色,但最终因为形势剧变,不得不悄然返回美国,随即退休直至去世。

  因为他在驻华大使任上的表现,“举世无仇敌”的司徒雷登成了各方眼中都不受待见的人。在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因为那篇被选入中学课本的著名文章,他成了对华侵略政策代理人和声名狼藉的失败者的代名词;回到美国,他被支持国民党和奉行麦卡锡主义的当局“禁言”,还被一些人骚扰攻击,贫病交加,孤独落寞。如果不是私人秘书傅泾波一家悉心照料,晚景会更加凄凉。

  1962年9月,卧病多年的司徒雷登在华盛顿病故。他最后的遗愿,就是把骨灰送回中国,葬在燕京大学校园。但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在早已成了北京大学校园的燕园,司徒雷登留下的建筑仍在使用,但校园里至今没有一座司徒雷登的塑像,早年安葬于此的其妻墓地,也不知所终。

  在傅泾波后人持续不懈的推动下,司徒雷登的第二故乡杭州,最终接纳了他。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虽然这不是遵照他遗愿的最优选择,但杭州是他出生成长的第二故乡,也是他父母和弟弟的长眠之地。生于斯、葬于斯,也算完成了他叶落归根的心愿。

  杭州,这个美丽包容的城市,给了司徒雷登这个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故乡的温暖,也成就了两个大国之间超越历史的友好佳话。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