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毛主席接见,用竹竿把美国U-2捅下来的“英雄营”今安在(组图)

发布时间:2016-09-11 18:12 | 来源:中国军网 2016-09-10 15:43 | 查看:6963次

毛主席接见“英雄营”全体官兵时的合影。 资料图

毛主席亲切接见“英雄营”官兵。 资料图

1964年7月23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英雄营”全体官兵,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成建制地接见营级单位。

2016年6月上旬,韩国军事代表团来“英雄营”参观访问,一位将军点赞“你们的部队是世界一流的!”

时隔半世纪,“英雄营”缘何受到如此美誉?

空军原副参谋长、“英雄营”第三任营长陈辉亭。 武千妍图

(一)代号“543” 你的名字叫梦想

再次接到老部队的召唤,已和最初相隔58年。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庞眉皓发的老人,“英雄营”第三任营长陈辉亭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行动多有不便,但接到采访邀请时,半点犹豫都没有,说“一定要支持老部队的工作”。

“二营是从空军45家团级单位中挑选精兵强将组建而成的,营中的干部都是高职低配,团长当营长,营长当连长,连长当排长。”1958年12月26日,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成立。为了保密,当时的二营有一个神秘的代号——“543”部队。官兵不着军装,对外声称是打井队、勘测队。

1959年10月7日,二营在北京通县击落了一架RB-57D高空侦察机。“当时完全按照苏联的教令和规程去打仗。”陈辉亭老人说:“二营最初装备的是从苏联引进的萨姆-2地空导弹,担任技术指导的苏联专家上课有一个特殊的规定,不准记笔记。于是,参加训练的同志们互相约定每人背一句话,回来以后再整理成笔记。”二营仅仅成立半年多,便击落了RB-57D高空侦察机,当时这个事件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英雄营”营史馆内陈列着U-2飞机残骸。 武千妍图

1962年初,美国U-2高空侦察机突然闯入中国大陆西北部的核武器和导弹基地上空,拍摄了大量的侦察照片。1962年9月,二营挥师南下,机动作战到江西南昌,于9日成功击落一架U-2高空侦察机。世界震惊了:中国年轻的地空导弹部队居然有这种能力?在事发不久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突然询问中国是用什么方式击落U-2飞机的:“具体是用什么武器击落的,是用导弹吗?”为避免引起敌方针对性措施,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幽默地回应:“我们是用竹竿把敌机捅下来的。”

1963年3月28日,重新改装后的U-2飞机再次入侵中国大陆西北部。当二营打开雷达跟踪时,U-2飞机像长了眼睛似的迅速逃开,此时它已经换装可以发现萨姆-2地空导弹的设备。

“苏联的老办法行不通了,必须要创新战法。苏联教令规定飞机距离120公里时开制导雷达天线,8分钟之内把导弹发射出去,这对于重新改装后的U-2来说太慢了。”为了打下U-2飞机,二营全体官兵苦练基本功,38公里开天线,8秒钟把导弹发射出去,就这样,“近快战法”应运而生。1963年11月1日,一架U-2飞机再次入侵大陆,二营在营长岳振华的指挥下将其击落。

“这支部队在哪里?我要见见他们!”1964年,当第三架U-2飞机被“英雄营”击落后,毛主席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与好奇。

U-2飞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侦察机,连苏联都奈何不了,竟然被技术条件尚且比较落后的“英雄营”击落了。“二营全体官兵团结奋战,始终坚持‘全营一杆枪’,领导和大家同甘共苦。”谈到二营有什么制胜秘诀,陈辉亭老人回忆道,“当时所有人的伙食都是一样的,领导也不搞特殊,营长岳振华喜欢吃辣的,有时候就给他榨点辣椒,用窝窝头蘸辣椒吃,这就算是特殊化了。”二营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当时U-2飞机被击落以后,战士们的家属竟不知道是自己家人的功劳。”

老人将历史缓缓道来,声音或沙哑或洪亮,间杂些许方言,仿佛身处一间古老的书屋,随着故事的展开,尘封的记忆也慢慢清晰起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不知道这个故事已经被他讲过多少遍了。故事旧了,但神采依然。58年前,老一辈用双手打下的天下,在今天有无数年轻人去追随。

退伍仪式上老兵周飞腾流下泪水。 武千妍图

(二)追梦赤子心你的渴望是英雄

下辈子还要不要当兵这件事,上辈子就想好了。

三年前,王海亮褪去清华学子的光环,来到“英雄营”一连,成为一名普通的战士。此刻,是他第二次站上这个舞台,只不过,去年今日,他是舞台上的主角,而今年此时,他作为“英雄营”优秀“毕业生”应邀回来主持老兵退伍仪式。看着这些老兵,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543”部队是“英雄营”的前身。1958年,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汇集到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击落美国U-2侦察机。55年后,从京四环的清华园步入“七环”的怀柔,从热闹非凡的城区来到“英雄营”,这里的一切对王海亮来说都是新鲜而陌生的。营区邻近红螺寺,步入正门,远远望见庙宇孤零零地伫立在山顶,四周绿树环抱,花草簇拥,山下池水清冽,夏蝉慵懒地伏在树干上,不时传来声声蝉鸣。远离浮华与喧嚣的闹市,本就空旷寂寥的营区在红螺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沉寂。回想起校园里,荷塘畔,时常传来阵阵诵读声;教学楼前,来往学子夹着书本行色匆匆,留下勤奋的背影;林荫中,一对对情侣手挽手漫步其中……再看看眼前的景象,偌大的营区中少有人烟,巨大的落差让他一时有点儿不适应。

在部队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是他入伍以来最难熬的时刻。王海亮来自山西运城的一个小县城,是家中的独生子,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这个县。每年大年夜,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吐槽”晚会的内容,窗外,炮竹“噼里啪啦”地响,烟花“嗖”地窜上天空,一束束耀眼的光线绽放出色彩斑斓的花,伴着午夜钟声的敲响,热气腾腾的饺子也出炉……这回,他第一次不能在家过年了。集体看春晚、包饺子、吃年夜饭,虽说身边有许多战友,但没有家人的陪伴,他总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那一刻,他切身体会到了以前有多幸福,理解了父母这么多年来有多么不容易。他说,当兵让他更加耐得住寂寞了。过去,他的家是山西运城的那个小县城,现在,他的家就是“英雄营”。

但入伍绝不是一时的冲动,王海亮说:“其实很小的时候就萌生了这个想法,也对父母说了无数次,这一次,我觉得再不抓住机会的话很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王海亮主持老兵退伍仪式。 武千妍图

经历过两年部队生活的磨练,王海亮如今神态平和,处世淡然,丝毫看不出名牌大学生的张狂,话语间温和却又不失刚毅,流露出同龄人中少有的成熟与智慧。不承想,刚入营时的王海亮总带着一股“蛮劲”。新兵训练时期,练队列,他坚持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节奏走,不懂得与前面的人配合,结果队列走不整齐,一练就是一中午。后来,他想通了,其实后面的跟着前面的走,就可以走整齐,不能总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部队的约束比大学要多很多,初入“英雄营”时,他有很多不适应。为什么作为一个个体要把自己抹杀掉呢?明明自己有想法为什么不能实践呢?这些问题开始一直困惑着他。后来,他明白了,部队是一个集体,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战争来临时,有的人想这样,有的人想那样,这怎么行呢?“我是一个兵,我就要服从。”王海亮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同。

2014年,营里选拔人员参加全师警卫专业大比武,作为警卫班的一员,王海亮主动请缨,参加了警卫协同项目。警卫拳、刺杀操、匍匐前进、武装5公里越野……随着训练的进行,他经常发现身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处伤。一个月的集训过去了,比武当天,他在穿越铁丝网时感觉手上一阵刺痛,但无暇顾及又急着冲向下一个障碍,比赛过后才发现手背上被刮掉一大块皮,伤口上还混杂着黑土黄沙。最终他和队友斩获了全师第一。他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不只在校园里,在战场上也同样可以。问他为什么能获得第一,王海亮脱口而出“做得好呗”,随后又补充道:“确实练得也很辛苦,付出了很多。”

像王海亮一样,充满热血、怀揣梦想来到“英雄营”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二连连长杜韫韬放弃留校机会来到基层部队,他说:“部队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退伍老兵唐杰大学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他说,他知道当兵苦、当兵累,但就是想去尝试。这些年轻人不断补充、更新着地导部队的血液,延续着老一辈的“英雄梦”。

“9 3”阅兵。 资料图

“英雄营”官兵在“9 3”阅兵中迎接检阅。 朱姜海图

(三)回望胜利日你的信仰即中国

此时,室外气温40℃,打开指控车车门的一霎那,蒋大力班长感到有一阵“冷风”吹过,十分“凉爽”。

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阅兵了。穿着作战靴、防弹马甲,带着头盔,在车窗紧闭的驾驶室内一待就是40分钟。驾驶室内气温60℃,汗水顺着他的额头向下流,汗珠滴在眼睛里,他疼得直眨眼。

本来这次他不必参加。入伍23年,年近40岁,由于妻子身体的原因,夫妻俩人一直没要孩子。去年,妻子病情好转,考虑要个孩子。部队领导知道他的情况,不忍心叫他参加。谁知蒋班长听说了领导的难处后,主动申请参阅。对年逾40岁的他来说,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训练就像一场艰难的跋涉。驾驶车辆的过程中,一边要保持端正坐姿,一边要兼顾骑线、等速、标齐,注意力高度集中,三个月下来,他瘦了近20斤。

“军人嘛,要有血性。”蒋班长说,即便参阅很苦,如果“英雄营”有机会参加2019年建国70周年大阅兵,他还想去。

一枝独秀不是春,众花齐放花满园。除了蒋班长这样的“台前英雄”,参与阅兵式的很多战士都是“无名英雄”。去年“9 3”阅兵,“英雄营”二连连长杜韫韬负责装备保障和吊装工作,一个人保障18台车的维护。18台维护一遍需要4个多小时,有时候为了不影响驾驶员训练,经常是上午干不完,就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干。他们在阅兵时不能上场,镜头前也没有他们的身影。“受阅很光荣,保障同样精彩”,杜韫韬对此表示淡然:“在保障队学到的本事,以后在部队还可以受用。”

“英雄营”官兵向党旗宣誓。 朱姜海图

“我做的很少,但是我们的团队文化很强。”这是“英雄营”战士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说自己不是英雄。然而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也有一千个英雄。营长王春田带领全营训练,他是个出色的指挥者;驾驶员蒋大力时刻坚守在岗位上,他是个敬业的战士;工程师闫沛文不断改进“红九”系统,他是个严谨的科研人员……

“英雄营”中不缺英雄,这个时代也从不缺少英雄。

吊装导弹。 朱姜海图

“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过去,和平时期,他们仍然刻苦训练,时刻准备着,为的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英雄无关生死、不论高低。洪水中,我们哭着看抗洪官兵那一张张“最美笑脸”;万里外,李磊、杨树朋为那一抹和平蓝献出了中国红;蓝天下,张超带着梦想向天空永远进发……人民,永远是他们不灭的信念;牺牲,可能是他们最终的归宿;英雄,却是他们永恒的姓名。

夜战精兵。 马晓东图

英雄,那么远,这么近;英雄,一直在我们身边。

和英雄在一起,前方尚且长路漫漫,让我们重整旗装,踏歌而行。

记者 武千妍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用竹竿把U-2捅下来的“英雄营”今安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