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从逗笑到“布道”怎么逗笑

发布时间:2016-06-20 22:47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6-06-17 12版 | 查看:805次

  本报记者王学良

  久别荧屏的陈佩斯,又要上电视了?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次戏剧公开课上,很少露面的喜剧演员陈佩斯,被记者追问:“听说您应邀参加了《欢乐喜剧人》第三季的节目,是吗?”

  因为不明原因,1998年的《王爷与邮差》之后,人们再也没有在电视上看到过曾经的春晚红人陈佩斯。尽管观众对于陈佩斯“复出”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但他自己却一再表示“不愿再走回头路”。这回,他会因一个喜剧真人秀节目破例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陈佩斯露出狡黠的笑容:“嗯,我也在媒体上听说了。”

  自称“很忙”的陈佩斯,备了整整一天课

  “没时间,真是没时间。”陈佩斯承认,《欢乐喜剧人》剧组一直在联系他,但他自己忙得“连看一期‘喜剧人’节目的时间都没有”。陈佩斯自称“自己最好的话剧”的新作《戏台》,2016年的巡演足迹日程已经覆盖了沈阳、西安、苏州、无锡、广州、上海等地,新一代演员接班的他的旧作《阳台》《托儿》,也需要他去关注……“做话剧真是累。”陈佩斯不止一次跟不同的朋友抱怨过。但现在的他,对话剧又是全情投入,乐在其中。

  因为告别荧屏,如今再想看见陈佩斯,除了买票进剧场看他的戏,另一个途径便是听他在各个地方做讲座。他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做的公开课《佩斯带你认识喜剧》,就是他最近一次讲座。

  不过,自称“很忙”的陈佩斯却透露:为了这个公开课,他备了整整一天课。

  和有些明星聊聊自己的演艺生涯、谈谈感悟就能填满一次“讲座”内容相比,陈佩斯的讲座则是充满了他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他像一个“布道者”,希望自己的喜剧理念能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在“争取话语权”。

  “我曾经去广西大学讲过课,广西大学的优势专业是农业;我也在燕山大学讲过课,燕山大学的优势专业是重工业……”陈佩斯自嘲说,自己的讲座,“最该听听课”的人往往都不在现场。但他还是愿意讲课,“能给公众一个了解戏剧的窗口,挺好。中国自唐宋以来,上至皇亲国戚,下到贩夫走卒,都需要看戏。戏剧里有很多的人类文明的信息会交流起来,有了戏剧,我们不孤独。”

  严肃认真揭秘“笑”的理论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竞先厅,一个戴着圆眼镜的女生坐在前排,兴奋地跟身边的朋友聊着:“我太喜欢他的小品了,今天这个讲座肯定特逗。”

  然而,讲台上的陈佩斯,声音平缓甚至略有低沉,和记忆中高亢洪亮的“陈小二”颇有反差。

  谈到喜剧,他甚至开始一条条罗列起人类“笑”的行为特征:颧肌上提、露齿、横膈膜上压肺部空气、笑前会快速深吸一口气等等,甚至还引述了“笑”的面部特征的祖先遗传……一直在讲“笑”,但陈佩斯全程没甩出一个段子,讲得严肃认真。

  “这讲得是什么啊?”圆眼镜姑娘有些发懵。听起来有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让她已经不自觉地趴在了面前的桌子上。

  “……当远古人类在精心设计好陷阱,成功捕获猎物的时候,他产生了优越感。这个时候,人类‘笑’的动作才渐渐和这种情绪关联起来。”铺垫了许久,陈佩斯才抛出了他的“喜剧差势”理论——所有的喜剧都和人类的优越感的产生有关,“有一些人在人群当中,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地位降低,甚至自己模仿一些肢体不全、残缺、残疾等,去让同类获得优越感,这就渐渐成了喜剧的雏形。”听课的人群中轻轻发出了“哦”的声响,圆眼镜姑娘也是眼前一亮,打开笔记本飞速地记录着。

  在网上,总有人喜欢给一些喜剧明星进行“排名”,陈佩斯在“各大榜单”中都名列前茅,颇受好评:他的小品,几乎从不用方言、黄段子、挖苦残疾人等等方式去搞笑,而单纯以扎实的表演和精妙的故事结构制造“更高级”的喜剧效果。

  不过,在陈佩斯的讲课中,他自己并没有把各种制造喜剧的手段分为三六九等。相反,他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指出“通过个体质量的残、次来做文章”来引人发笑,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最重要的喜剧表现的三个层面之一。“有一些结构喜剧,前面需要做很多的铺垫,才能在后面把观众逗乐了。但是铺垫的过程怎么办?这个过程,需要演员运用各种喜剧的手段来填充。”在陈佩斯看来,喜剧是有规律可循的。把各种喜剧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带来更好的作品。

  为研究理论,他大夏天“拿小电扇吹裤裆”

  “今天这讲座,干货居然还挺多的。”一个留着络腮胡子的小伙子一边收拾起记得满满的笔记本,一边感慨“真没想到”。

  事实上,因为经常塑造“小人物”的角色,陈佩斯也被很多人打上了“没什么文化”的印象标签。很多第一次采访他的记者,对他都有种“台上台下是同一个人吗”的疑惑,更想不到,他是一个热衷钻研喜剧理论的人。

  当然,陈佩斯小时候也并不是“学霸”级人物,基础文化水平不算高:在第二外国语学院讲课时,他也曾因为把“戏谑”发音成“戏虐”之类的错误,而收获了台下一些观众的窃笑。但“底子薄”的陈佩斯,却出于对喜剧的执著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升着自己。

  1979年,还是第一次演喜剧电影《瞧这一家子》的时候,当时还没什么喜剧表演经验的陈佩斯,一遍一遍反复观看、揣摩“喜剧之王”卓别林的电影,力图做到“形似”。

  等到1986年,在海南拍摄《少爷的磨难》时,陈佩斯光着脚,踩着满地的蒺藜刺奔跑。这一条下来,他坐在地上一个一个拔脚底的蒺藜刺,一拔一冒血,围观的老百姓看得哈哈大笑。陈佩斯心里当时极度不平衡,却也回去休息的时候明白了——为什么喜剧能使人发笑?就是因为演员的自我折磨、痛苦与失败,能让人觉得好笑。想做一个好的喜剧演员,就必须要放低自己的身段。

  然而,“知道这样会笑”并不能让陈佩斯满足,他想要知道“人们为什么会笑”。当时的陈佩斯,一边继续演着让全国观众捧腹大笑的电影和小品,一边苦苦思索。“当观众们痛快笑着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那个演员陈佩斯,内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冲撞和痛苦。我用了整整5年时间,才想通了这个问题。”此时,陈佩斯的“喜剧差势”理论,已初见端倪。

  陈佩斯做什么事情,对自己都有一股“狠”劲儿:拍喜剧电影时,他会在宿舍的墙上贴满了自己对人物的分析;而研究喜剧理论时,有人曾见到陈佩斯在大夏天,拿小电扇吹裤裆:那时候他就是在做理论研究,要看不少书。天热的时候如果一动不动,裤裆的地方自然会被汗一直沤着。但他宁愿用小电扇吹着,也不想站起来多走动走动,影响自己看书。

  与陈佩斯合作过《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等作品的编剧王宝社,曾经觉得陈佩斯是个缺乏喜剧理论意识的“天才型”演员。排练《托儿》的时候,王宝社也一直在给剧组灌输喜剧理论知识。虽然戏称他为“王理论”,但每当王宝社“讲课”时候,陈佩斯总是记笔记最认真的那个人。

  如今,陈佩斯在“喜剧差势”理论中提出的“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论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他也常常被拿来和周星驰相提并论。而周星驰,正是公认的擅长演绎“笑中带泪”故事的“香港喜剧之王”。

  输给网络段子的喜剧,还是因为自身“不结实”

  谈到幽默、搞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会想到陈佩斯。但如今,人们会更先联想到段子手。

  身为一个老派的喜剧人,陈佩斯却并不排斥如今充斥在网络上的段子:“有时候拍戏间歇,看看手机上有朋友发来的段子,也挺有意思的,放松放松。”对于段子,他觉得“有些设计得确实很巧妙”。

  但是对于当下一些公司、网站重金招揽段子手,以吸引关注和流量的行为,陈佩斯并不感冒。当谈到如今喜剧会不会干不过段子手的话题时,陈佩斯表示,输给网络段子的喜剧,还是因为自身“不结实”。陈佩斯自己的“大道文化”,每年光是话剧的票房收入,就早已超过5000万了。

  对于网络段子,郭德纲曾表示“老祖宗已经把各种搞笑的手段都归纳总结完了,现在的东西‘万变不离其宗’。”陈佩斯则更深一步,从进化、心理等理论层面探索“笑”的奥秘,并试图从中寻找到可复制的原理,传播给喜剧界的新人们。

  陈佩斯的首部话剧作品《托儿》,秉承了他一贯的“环环相扣”的结构喜剧特征,表演难度颇大。曾有看了戏的人感慨“这戏也就陈佩斯能演”。如今,完全由年轻演员担纲的“青春版”《托儿》也演出了近150场,票房也不错。年轻人成长给陈佩斯带来的欣慰,更甚于当年自己演《托儿》的成功。

  一度,陈佩斯不愿意收徒弟,他觉得干喜剧“太苦”,观众不笑对演员是一种折磨。如今,年过花甲的陈佩斯,却成为了一名喜剧的“布道者”: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培养喜剧演员,用自己多年来钻研的喜剧理论和规律,把一个个学新闻的、学导演的、学会计的“门外汉”们,变成合格的喜剧人。

  是不是科班出身,对陈佩斯来说不重要,用他的话说,一张白纸,反而好写好画。陈佩斯看重的,则是这些人对于喜剧,是不是和自己有着同样的态度——执著。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