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18 19:25 | 来源: 新华网 2015年12月21日 10:23:51 | 查看:814次
【学习进行时】“十二五”就要收官,“十三五”即将开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是重头戏,群众是落脚点。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三大战略……这些经济热词,既是洞悉中国经济走势的“窗口”,让人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最好注解。新华网“讲习所”推出《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跟习主席学经济》为您解析习近平是如何阐述这些经济热词的。
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南省考察工作。这是5月10日上午,习近平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总装车间同现场职工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习近平首提“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河南考察时:“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到底什么是“新常态”?
在当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了“新常态”的三大特征,概括起来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随后,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进入新常态”作出系统阐释,指出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等九大“新常态”趋势性变化。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次会议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确定了行动指南。
同时,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外需空间不足,内需潜力有限,过去一味靠增加投资来改善总需求的路子已走不通了,唯有通过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方为解决之道。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
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时隔八天,在11月1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他再次提及:“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内一外两个场合谈“供给”,重要性可见一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
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自结构,而非总量。专家认为,“新常态”下,进行结构性改革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转变。
12月1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在研究2016年经济工作时也强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改革等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词。可以预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发力点。
四个“没有变”
2015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内外环境和较大的下行压力,经历着改革阵痛,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此刻,“信心”二字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十分重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向国内外传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凸显战略定力。
2015年5月17日,在长春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四个“没有变”是抵御外部风险、破解内部矛盾的底部支撑,且有数字印证:中国经济虽有所放缓,但经济增速领先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在30%以上,是世界经济重要动力源。此外,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
四个“没有变”也为各国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在2015年11月18日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了四个“没有变”,向世界传递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创新驱动
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这是13日,习近平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调研。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在乌镇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
其实,无论是考察调研还是在各种会议上,创新始终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关注点。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的棋局正在加快落子。
2013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专门研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再次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顶层设计:“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三大战略
2015年11月30日,中欧班列(昆明—成都—罗兹)返程到达昆明王家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需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最早于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他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在2015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他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目前,在各方的有关努力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丝路基金顺利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在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6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正在逐步收获早期成果。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早在2013年5月、8月,习近平在天津、河北调研时就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2014年2月,习近平专门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指明发展方向。
按照要求,就是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增长极。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调研时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此后,他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有机构预测,这一经济带未来5年将撬动数万亿元的投资大市场。(新华网记者 于佳欣、王优玲)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