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主权的影响(2图)

发布时间:2016-06-18 11:37 | 来源:环球视野 2016-06-12 | 查看:867次

2014111162346.jpg

一、引言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处在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通过跨国公司组织推进实体产业转移,以新形式垄断国际商品市场与技术市场是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究竟什么是跨国公司?有学者总结指出:“从广义上来说,凡是在本国基地以外一个国家以上拥有子公司的企业就可称作跨国公司;但从狭义来看,除了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以外,跨国公司应该是具有共同所有权、共同资源分享和共同战略的企业集团,是多国导向型的国际企业。”实际上,处于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型跨国生产性企业。西方跨国公司尤其是超级巨无霸企业往往代表着金融寡头的利益,受金融资本操控,其行为背后通常有政府和利益集团的身影。西方跨国公司不仅从事商品生产、销售等简单的商业活动,而且它们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开拓并垄断全球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和技术,兼并企业,控制产业、原材料、能源和资源,传播西方价值观,掌控他国精英阶层,甚至参与颠覆他国政权。因此,大型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和担保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国际评级机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跨国公司在西方国家的对外经济战略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将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看作由金融资本支持,代表金融寡头及其集团利益,由大型跨国生产性企业、跨国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企业所组成的小型“国家”。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的实力与经济规模甚至可以与一些中等规模的国家相匹敌。在全世界规模最大的100个经济体中,有一半是国家,另一半则是公司。许多跨国公司的财富超过了它们所投资的国家。

由金融资本支持的当代西方跨国公司所具有的超凡运作能力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产生了诸多影响,更对全球化下处于外围位置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构成了严重挑战。

一般而言,国家经济主权主要包括主权国家对境内的所有自然资源享有的终极支配权,主权国家在境内所拥有的征税权,主权国家在境内拥有发行货币的权力,主权国家对境内经济活动拥有监督管理的权力,主权国家对本国产业发展拥有的主导权,主权国家对国民境外资产拥有提供保护的权力。有效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经济主权是一国政府最根本的职责,国家领土主权的维护往往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形行为看出,但国家经济主权的有效维护却相对较难。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侵犯,政府的合法性就会逐渐丧失。侵占一国的经济主权就相当于侵占其国民财富,国民财富被悄然侵占,国民福利势必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国力孱弱,社会矛盾激化,国家也将衰落。

在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特别是面对一些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时,西方大国像以往那样直接使用赤裸裸的军事手段,侵略、占领他国领土进而支配其国民财富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但借助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资本,通过本土代理人,暗中突破主权壁垒,构筑利益输送带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颇具时代特色的新型金融殖民主义构成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新的国际斗争形式。正是这种隐形战争导致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知不觉中遭到侵蚀。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今已经失去了对国民经济的实际控制,沦为西方世界的新型殖民地。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与开放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大量西方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的进入,我国许多产业包括一些支柱产业被外资控制,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日益严重,当初“以市场换技术”的设想并未实现,盯住美元的管理汇率制导致货币自主收放难度加大,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对国内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压力,调结构、转方式的改革陷入困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衡,在华外资大有垄断中国市场之趋势。因此,一方面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维护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困难了。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特别是通过设立自由贸易区开启新的开放模式的今天,探讨维护国家经济主权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二、跨国公司是西方实施全球化及金融控制的重要栽体和工具

跨国公司既是西方资本开拓全球市场的产物,也是其进行国际扩张的重要载体。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当代西方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实施金融殖民主义,进而控制他国经济主权的重要工具。

1.跨国公司是西方资本开拓全球市场的产物和重要载体

跨国公司并非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事物,跨国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西欧。当时英国、荷兰等国家组建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皇家非洲公司和荷属东印度公司等可以视为跨国公司的雏形,不过这些贸易公司与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有着很大区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根源是资本的本性逐利和增值。“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所谓新时代就是资本主义时代,而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创造剩余价值”。资本要不断增值和攫取剩余价值,就必须有雇佣劳动和相应的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早期采取工场手工业形式,随着生产的扩大和资本积累的增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于是机器大工业最终出现了。资本逐利本性导致生产出的商品越来越多,因而生产过剩问题很快困扰着资产阶级,这促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离开了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资本主义不可能持续到今天。海外市场一方面可以解决本土企业的商品销路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材料、能源和资源等问题。现今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是源自于五百多年前西方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

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原有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生产形式也或多或少发生着变革,这是因为资本积累的持续进行使得企业规模愈来愈大,竞争愈来愈激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愈来愈严重,最终产生了垄断。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大型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型跨国企业,“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进人到垄断的产物,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展迅猛,进人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则出现了一批巨型和超巨型的跨国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进行了积极的干预,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因为产业资本的扩张需要银行资本的支持,银行资本也需借助各种形式渗人工业企业中获取更多剩余价值。

跨国公司的出现对西方资本开拓全球市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为标志,西方国家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的历史。五百多年来,无数财富通过各种方式源源不断地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流向西方国家。早期掠夺财富更多地使用武力和暴力,而那时的跨国公司是随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建立后,进人其中从事所谓“和平”的商业行为的。也就是说,西方人带着枪炮走向世界和征服世界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商业生产和组织模式推向了全世界,“持剑经商”是西方人的发明。

“市场,尤其是容纳剩余产品的市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命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构筑的海外殖民地体系纷纷瓦解,庞大的海外市场即将消失,此时跨国公司的地位更加重要。作为“经济航母”的大型跨国公司的作用不亚于真正的航空母舰。要继续控制世界市场,占领原材料、能源和资源的供应地,保持霸权地位,维系西方优越的生活方式,依靠过去的军事侵略和行政占领方式已然不可能,只能依托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传授“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的跨国公司。资本稀缺、亟待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也需要跨国公司和西方资本的帮助。这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企业(包括新闻集团,传媒公司,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产生“公司帝国”这一特殊名词的重要原因。 

跨国公司在战后所起的独特和重要作用是西方国家得以实施新型殖民主义从而维持霸权地位的重要依靠,而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跨国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行业等在内的当代跨国公司更是西方国家实施金融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

2.跨国公司是西方实施金融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 

国际超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其出现的标志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元成为世界货币,金融竞争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金融垄断资本与传统的跨国企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形成了我们之前所称的当代西方跨国公司,“金融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的高级形态,它现在已不再满足于通过资本自由流动……而是要进一步通过国家战略,利用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控制权或主动权,大力推动各国金融自由化,这样就可以在必要时对别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中央银行的行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施加影响,进而影响到该国的实体经济。”西方金融资本与跨国公司在全球开疆拓土中往往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跨国公司、金融资本及其利益代言人制造产权明晰神话,将发展中国家国企改革引人私有化歧途,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推销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等理论,误导发展中国家制定错误的经济发展战略,致使“有增长无发展”现象长期无法消除;垄断他国市场、控制资源和能源,挤压民族企业生存空间;实施标准化战略,控制品牌和专利,扼住他国经济喉咙;压制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将产业链高端牢牢掌握在本国手中;鼓吹开放资本账户和央行独立,伺机夺取发展中国家货币发行权;扰乱他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致使大量企业出现融资难局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借债,使其沦为债务奴隶;炒作房地产、货币等资产价格,使他国经济泡沫无限放大,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扭曲国民经济结构;适时发动金融攻击,使发展中国家资产大幅贬值再低价收购之;高举制裁大棒,冻结他国海外资产;利用金融霸权和对金融与商品市场的定价权,滥发货币,获取大量铸币税,输出通货膨胀;通过“和平”的战略对话,步步施压,逼迫发展中国家扩大开放力度;组织基金会,赞助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发表“独立、公正、科学”的研究成果,左右他国政府决策,使其放松对境内经济活动特别是外资的监管,甚至伪造民意,引发政府和民众的对立,更迭政权。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人、财、物滚滚西流的悲剧就是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长期以来有计划、有战略不断运作的结果。总之,夺取他国经济主权是当今西方垄断金融资本控制全世界的重要手段。 

不可否认的是,当代西方跨国公司与国际金融资本在获取巨额经济利润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但这是在以大量资源被消耗和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为代价下所取得的成就,处于边缘位置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遵循所谓的“西方模式”是不可能跻身到发达国家行列的,只要它们的国家经济主权被控制,它们永远只能被处于中心位置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剥削和压榨,成为其附庸。这已经为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所证明。西方著名学者弗兰克曾以“结构增熵”来说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通过一系列制度性的框架,把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剩余集中在自己手里……经济和市场的‘均衡’运动,已经被所谓资本的‘增熵运动’所取代,而这种‘结构增熵’运动,使得核心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别人的自然、人力和货币资源,并把发展和增长的代价耗散到结构的边缘,因此,在这个既定结构中,落后地区之落后,既是发达地区之发达的结果,也是其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可以看成是西方资本在全球获得有利位置的一种制度性框架安排,当代西方跨国公司是造成全球发展失衡,财富分配不均的重要力量。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也指出:“落后国家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教育水准来追赶发达国家的,而不是通过成为富国的资产。”当我们结合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依附理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时,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简单地、不加选择地引进外资,迷信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极易陷人西方国家精心打造的国际分工陷阱中,发展中国家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要时刻牢牢控制国家经济主权,确立自主原则,坚持民族国家的主体性,非此,绝难强国富民。

三、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现状与影响

熟知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下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从而实施被动的门户开放政策,最终丧失国内货币发行权、征税权、自然资源支配权、产业发展主导权、对境内经济活动监管权等在内的国家经济主权的。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卓绝斗争,终于在1949年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重新掌握了国家经济主权。因此,作为曾经的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对主权问题十分敏感,但通常我们所关注的主权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领土等方面,对隐蔽的经济主权却关注甚少,对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现象重视不够。关于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影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先生曾极为深刻地指出,中国真正的敌人并非某一个国家,而是可以称之为全球卡特尔联盟的组织,这个强大组织包括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等,他们的实力来自于手中的150家跨国公司,这些公司控制着世界经济的命脉,这150家跨国公司占据全球财富40%以上。恩道尔先生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再次验证了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的威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有充足的理由正视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影响。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逐渐融人全球市场,经济总量实现了大发展,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统筹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国际金融资本和当代西方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极大地提升了国内经济的活力,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但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原有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1.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全透视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不久,西方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就开始进人中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历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979年-1992年,跨国公司主要进行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以及少量实验性直接投资;1992年-2001年,跨国公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2002以来,跨国公司全方位进人中国,地域不断扩大,行业不断拓展。在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强大的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后,中国不仅没有像拉美、非洲、东欧一些国家丢失国家经济主权,国内市场被全面占领,国民经济殖民地化,反而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新中国前30年的发展为后30年自主开放奠定了扎实基础,“中国经济改革能做独立的决定,是因为中国有独立的科学技术和独立的国防。”另一方面,当代西方跨国公司代表的毕竟是西方金融寡头的利益,维护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防止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挑战西方“既得利益”是其重要使命,这依然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风靡全球几十年的新自由主义的本质。 

2.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三大产业的具体布局

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已经深深植人我国国民经济之中,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了不可轻视的影响。从三大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可以清晰看出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具体布局。

首先是第一产业领域内的布局。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粮食安全。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确实有一只有形之手在操控粮价,它就是跨国粮商。众所周知,西方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简称ABCD)控制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无论是在资金、品牌、技术还是信息网络、营销等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和实力,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粮食公司即使拥有政府支持也无法望其项背。对于中国这个庞大市场,以营利为目的的西方跨国粮食集团自然青睐有加,它们一直伺机布局中国。

西方跨国粮商成功布局中国市场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大豆产业遭外资垄断。在1995年之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但2000年后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除大豆外,玉米、水稻、小麦等都是跨国粮商正在积极进人的领域。

关于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对中国粮食产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忧心忡忡地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已经长驱直入,参与到包括种子研发、种植、加工、物流、销售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的产业已完全被外资掌控……民族种子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不仅如此,外资正积极试图借助中国农村土地自由流转之机悄然展开收购农村土地的行动。

其次是第二产业领域内的布局。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考察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关键行业基本都集中在第二产业,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针对第二产业领域中一些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无法在国际分工中上升到比较优越的位置,从而无法实现产业高附加值、企业高利润回报、就业岗位髙收入等情况而言的。第二产业中的行业发展状况决定了一国国民经济的独立程度,这往往也是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资本利益代言人鼓吹比较优势理论、产权明晰理论进而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全面压制在产业链低端,使国有企业力量遭削弱甚至瓦解,最终丧失同西方跨国公司相竞争的重要意图。当今欧美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无非就是想在未来的产业革命中再次占据领先位置。 

从我国第二产业中的一些代表性行业来看:在建筑行业,以水泥业为例,中国前5大水泥企业中的4家大型水泥企业(海螺、华新、山水、亚泰)均已被外资控有部分股权。

在汽车行业,诸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华晨、上海通用等销售量较大的公司,外资股权都已达到50%;外商在华投资和合资控制的53家大型汽车公司,占汽车市场总销售额的60%70%以上(不包括外资中小企业);外资在汽车零部件市场已占有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发动机零部件和摩托车配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企业也高达70%以上。

在其他一些基础制造业领域,如网络销售、计算机处理器与服务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已占有绝对垄断地位;最大的5家电梯企业均为外商控股,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彩色显像管占65%,程控交换机占90%,移动通讯电话行业占95%。

在以供水行业为代表的公共事业领域,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活动逐渐增多。如法国苏伊士集团已经参股中国15个城市的自来水公司;法国威立雅联合其合资公司首创威水投资公司出资4亿美元,发起全球第二大水务并购案,共同获得中国深水集团45%的股权;法国通用水务公司收购上海自来水浦东公司50%的股权等。

再次是第三产业内的布局。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大,这是吸引西方跨国公司进人其中的重要原因。

在物流、零售商业等行业,美国联邦快递集团(FEDEX)、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德国敦豪国际公司(DHL)以及荷兰天地公司(TNT)四大外资快递巨头已占领我国国际快递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在银行业和证券业方面,英国汇丰以近17亿美元买进交通银行19.9%的股权;美国新桥集团成为深圳发展银行第一大股东;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中国银行10%的股权;瑞士瑞银集团收购北京证券20%的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等。表1显示外资参股我国银行情况。

在过去数年,受美国量化宽松、廉价美元以及国内不正确的汇率和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大批企业出现融资难局面,许多企业举借了大量外债,随着美元逐渐转强,中国许多举借外债的企业将不可避免陷人高额负债境地,成为被外资收购的对象。 

第三产业面临的不容乐观的形势从根本上讲是缺少监管的西方在华金融资本在中国攻城略地的结果,这也是近年来代表西方跨国公司和金融寡头利益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相关研究人员鼓吹中国央行独立和资本账户尽快开放的重要背景。因为资本账户开放、央行独立会使得阻挡跨国金融资本进出国内的最后一道防火墙被拆除,国家金融经济主权将彻底被西方金融资本掌控。对于央行独立这种谬论,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廖子光先生告诫道:中国共产党必须警惕新自由主义金融理论,警惕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代表银行部门及其大企业客户的特殊利益。中国政府需要客观地认识中国的银行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及其实力来源。 

四、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为争夺资源、人才等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当代西方跨国公司与金融资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的影响将会更大。如何在未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中有效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最大限度地降低当代西方跨国公司与国际金融资本对本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为此,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树立底线思维,明确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最终目标和应有的底线、原则和立场。改革与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强国富民,应把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放到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改变过去盲目迷信“美欧模式”的思想误区。

第二,,全国人大应该对国家经济主权进行清晰界定,完善关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相关立法工作,为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提供法理依据。如全国人大应该明确我国哪些行业和领域外资可以进入以及进入的程度,哪些行业和领域必须由国家资本控制。同时,全国人大应该督促各级政府积极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将此项工作予以量化并纳人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范围。

第三,在已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内部设立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专门机构,全面调查和评估西方跨国公司和外资在我国国内各行业和各领域存在状况,对涉及危害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外资和外企要坚决清理。特别地,在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防止外资以资本重组的形式全面控制我国的产业和国民经济。同时,应废除对外资和外企的一切优惠政策,加强对西方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的监控,限制当代西方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对中国经济金融的渗透和操控,反对全面放开金融市场,防止西方金融资本完全主导中国经济版图。

第四,提高引进来的标准和水平,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和节奏。过去我们之所以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外资,无非是希望解决资本稀缺问题,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今天,国内资本严重过剩,而“以市场换技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