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作风,昭示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发布时间:2016-06-15 11:04 | 来源:解放军报 2015-7-10 08版 | 查看:5653次

——探寻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怎样影响了民族的前途命运

  本报记者 张晓祺 严德勇 张磊峰

  枪炮声渐渐隐去,刚刚解放的大上海,晨光熹微。

  推开窗户,老百姓惊讶地发现:昨夜进城的解放军官兵露宿大街小巷,并没有打扰梦乡中的市民。此情此景,令他们在沉思中断定: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

  这一幕,发生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3年多以后。八年全面抗战,共产党以劣势装备越打越大,越打越强。随后几年,同样以劣势装备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这一切,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回望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共产党靠“延安作风”带领亿万同胞浴血奋战,战胜日本法西斯,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启示: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作风,将直接影响这个政党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展望强国强军伟业,我们不禁由衷感慨,年初习主席重回延安时,为什么语重心长地叮嘱全党全军:要不断接受“延安作风”的精神洗礼……

  1、抗战初期,陕北窑洞里的共产党并没有吸引世界的关注

  1935年的一个冬夜,瓦窑堡一间窑洞里。

  油灯下,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在开会,讨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此时,历尽千辛万苦的中央红军,人数不到3万人。

  这是一支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队伍,是一支衣衫褴褛甚至饥寒交迫的队伍。

  抗战初期,敌我两大阵营,虽然都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战场对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可是,这支住在陕北窑洞里的政治力量,并没有吸引世界的关注。

  国内的大批捐赠,像潮水一般涌向重庆的国民党政府。重庆成了全国的战时政治、经济中心,吸纳了全国的财力。而共产党偏居延安一隅,穿衣吃饭都成问题。

  国外的大批援助,都倾斜给了国民党。八年全面抗战,海外侨胞共计捐款13.2亿多元,侨汇高达96亿元。这些海外捐赠,绝大部分都给了国民党。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也普遍看好国民党政府。仅1940年,美国对国民党提供超过8亿美元和大量武器援助,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没有得到美援的一枪一炮。

  抗战期间,甚至连苏联也将大量枪炮援助给了国民党政府。

  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日本,同样也没有将共产党这支队伍放在眼里。

  然而,住在大城市里的国民党,和住在窑洞里的共产党,却在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中,地位与作用产生了鲜明对比。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将全国陆军整编成178个师,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倍。然而,国民党正面战场22次会战,除台儿庄大捷等外,多以失利撤退告终。

  我们不能忽视正面战场的一次次血战,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等国民党将领,带领官兵展现了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爱国情怀。然而,从整体上看国民党军队,有的打,有的撤,有的降,兵败如山倒。一年之内,2亿人口的国土曾相继沦陷。

  与此同时,“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接连取得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奇袭阳明堡等重大胜利。在1940年8月发动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个。日军遭到重创后惊呼:“对华作战已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事实证明:在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在中国人民心中,中国共产党的名字,一天天响亮起来。

  2、是什么改变了世界的目光,是什么决定了人民的选择

  国防大学教授乔良的一篇帖文《鬼子投降前一个月,国共两党各自在干嘛》,文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194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沉浸在“灯红酒绿”中的重庆政府,仍然一片败绩:福建云霄县城沦陷、浙江金华县城沦陷、江西万安县城沦陷……在日寇锋芒已去、败局已定的最后一个月,国民党正面战场连丢18城!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捷报频传:新四军收复扬中县城、八路军山东军区收复郯城、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收复山东武城县城……一月之内,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连夺16城。

  “缘何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乔良分析认为,“腐败的作风锈蚀战斗力,是其重要原因。”

  获悉不少援华军用物资被一些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官员走私倒卖,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怒不可遏,在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措辞严厉地谴责这种贪污行为。贪污腐化的军队何谈战斗力?焉有不败之理?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具有鲜明两重性:既坚持了八年抗战,又腐败无能,一再丧师失地!”

  相反,共产党的“延安作风”连国民党人士都为之赞叹。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前往延安考察,见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穿粗布衣、吃百姓饭,感慨赋诗:“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延安作风”不仅让人民看到了希望,也让世界看待共产党的目光悄然改变。

  美国记者派西福拉斯在《1945年的延安》中写道:“如果预言说:在本年年底以前,延安会成为中国军事和政治力量的中心,也不算太轻率。”

  作风连着人心。人心向背,影响着战争胜负,决定着政权兴亡。历史的镜鉴,就是对现实和未来的启迪。

  3、从黄土高坡上的“关键少数”,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作家王巨才在散文《回望延安》中深情写道:“那是一个奋发的时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

  贫瘠的黄土高坡,共产党人身上的“延安作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魅力?也许,旁观者的描述最有说服力——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从中发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前来慰问抗日将士。毛泽东在窑洞前,用自己亲手耕种的蔬菜招待陈嘉庚,总共才花费了2毛钱。而在两个月前,蒋介石在重庆隆重设宴款待陈嘉庚,一顿饭便花费了800大洋。两相对比,陈嘉庚十分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斯诺和陈嘉庚,正是从“延安作风”,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在共产党人身上。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览墙上,悬挂着当年被人普遍称颂的《延安的“十个没有”》:没有贪官污吏,没有赌博,没有娼妓,没有叫花子,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没有人发国难财……

  这“十个没有”的“延安作风”,与当时“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重庆作风”,恰恰形成了鲜明对比。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延安作风”宛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和革命志士。

  一份1942年5月日本出版的《华北共军现状》披露,北平大学生到重庆去的不到20%,投奔延安的则达80%。

  “打断骨头还有筋,剥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剩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大批热血青年沿着泥泞小路,奔着宝塔山而来,汇集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延安,这座战前仅有3000人的小城,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1000多名知识青年到来……

  4、“延安作风”的火种,给了共产党人“星火燎原”的力量

  延安市北二道街,坐落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展馆内,悬挂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校训即是校风。抗大的校风也是“延安作风”的一个缩影,这所“造就成千成万的铁的干部”的著名军校,将“延安作风”的火种,源源不断播撒到广阔的敌后战场。

  “抗大创建时‘一没教材二没校舍’,完全白手起家。”中央党校教授李庆刚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抗大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这批干部奔赴前线,也将‘延安作风’带到了前线。”

  抗大纪念馆负责人介绍,抗战全面爆发后,抗大办学达到了高峰期。抗大举办的八期学员班和12个分校共为抗战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指挥干部。他们是十万粒火种,使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在敌后战场,哪里有共产党员,哪里就有“延安作风”。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是“延安作风”的宣传员、播种机。

  冲锋,拼杀;流血,牺牲。从白山黑水到椰林黎寨,从东海之滨到滇西高原,“延安作风”燃起的抗日烽火在愤怒地燃烧……每一块根据地,都是一个“延安”的缩影。

  “延安作风”就是共产党的作风。从左权、“狼牙山五壮士”,到彭雪枫、“刘老庄连82烈士”……每一个英雄名字背后,都是“延安作风”的生动注脚。

  正是依靠“延安作风”的赓续传承,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越来越大,部队越打越强,从抗战初期的3万余人发展到抗战后期的120万之众,凝聚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磅礴力量。

  5、有了“延安作风”,共产党才有顶天立地的本钱

  延安市市长梁宏贤的办公室,墙壁上悬挂着一幅毛泽东为八路军120师指战员讲话的照片,带给记者深深震撼。

  照片中,讲台上放着一个泛起锈迹的搪瓷缸,毛泽东棉裤的膝盖部位,是两个大大的补丁……

  作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作风,考验着一个政党的大是大非,决定了人民的立场和选择。

  从国民党和共产党怎样对待两个“理财人”,人民看清了哪个政党值得信任——

  一个叫孔祥熙,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1942年2月,美国国会批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美国财政部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政府提取的2.4亿美元中,有8000万美元直接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个人账号。此人一直陪伴在蒋介石身边,直到国民党溃败台湾。

  另一个叫肖玉璧,共产党陕甘宁边区贸易局副局长。1941年12月,肖玉璧因贪污3050元,被判处死刑。尽管他是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全身有90多处伤疤。但法纪如山,共产党绝不给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从共产党和国民党怎样对待两个“杀人犯”,人民看清了哪个政党值得拥护——

  一个叫黄克功,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干部,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因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未遂,黄克功开枪把刘茜打死。事后,黄克功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愿戴罪立功战死沙场。毛泽东却为了教育党,教育红军,从严整肃军纪,将黄克功依法执行枪决。

  另一个叫张灵甫,国民党高级军官。因枪杀妻子,激起了社会公愤,状纸直接递到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手中。在宋美龄的干预下,蒋介石下令交军事法庭严办,但最终又出面庇护,提前释放了张灵甫并委以重用。

  一个政党,能不能有“顶天”的大担当,取决于有没有“立地”的本钱——人民的拥护与信任。正是依靠“延安作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最深厚的伟力。

  6、抗战烽火见证,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宰历史沉浮的,始终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人心之水”。人心向背,才是历史兴衰转变的深刻答案。

  丘陵起伏,树高林密。记者一行来到陕西铜川市照金镇田峪村,一方已经半塌、被浓密的蒿草掩盖的旧窑洞,曾是当年陕甘边区领导人习仲勋受伤后的藏身之所。

  抗战初期的一天,习仲勋骑马返回根据地途中,被敌人击伤。村民余得海将习仲勋掩藏在自己家里疗伤……

  “敌人悬赏80大洋捉拿习仲勋。习仲勋当时藏在我爷爷家,周围群众都知道,但没有一人去告密!”采访中,余得海的孙子余联盈告诉记者:年仅21岁便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的习仲勋,一心为老百姓谋福祉,被乡亲们亲切称作“乡党主席”。他的伤情牵动着乡亲们的心,乡亲们悄悄送来自采的草药,对习仲勋的藏身养伤始终守口如瓶。

  这并非特例。不论在延安,还是在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建立了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

  1945年,新四军攻打淮阴城时,6万支前民工自发支援,奋战三天两夜,挖出了一条33里长的排水沟,赶在攻城前把淮阴城壕内的水统统放光,为新四军拿下淮阴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一心为了劳苦大众的共产党,深得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建儒说。

  相反,受贪污腐化影响,重庆政府和国民党军队,作风涣散,军纪败坏,同人民离心离德,这是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失利的重要原因。

  1944年,国民党汤恩伯部40万军队抵挡日寇15万人进攻,结果不到1月便全部崩溃。据当时第一战区《会战之检讨》写道,汤部败退时“豫西民众到处截击军队”,其背离民心由此可见一斑。

  7、接受“延安作风”洗礼,就是坚守我们的精神“根据地”

  历史的硝烟早已远去。今天,我们回望抗战,一些被峥嵘岁月尘封的话语,仍然会敲击心扉,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显得忧心忡忡:“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从“渐渐好转”到“渐渐放下”,多少王朝帝国、多少王师劲旅,最终没能逃脱“历史周期律”。70多年来,这一历史担忧,一直如警钟长鸣,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共产党人。

  抗战中期,美国新闻记者组团前往延安参观,回到重庆一致称赞:“延安干部亲民廉洁”。谁知,宋美龄冷冷地回答:“如果你们所说是实,那是因为他们还没尝到权力的滋味。”我们不能忽视宋美龄这句“刺耳”的话语,她质疑的是面对“权力的考验”,共产党能否保持“延安作风”?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让我们重温一下当年的本色——

  抗战时期的一天,萧劲光来见毛泽东,发现毛泽东大白天盖着被子在炕上读文件。一了解,才知道毛泽东将仅有的一条棉裤洗了正放火盆上烤。萧劲光要去军需仓库给毛泽东拿一条新棉裤,被毛泽东果断制止:“共产党人不能为己谋私,一丝一毫也不能多占!”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风失守是最严峻的危险”。让我们追问一下苏共的演变——

  苏共早年有20万党员时能够夺取政权,有200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而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这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告别了饥寒交迫,过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然而,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在考验着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保持“延安作风”,才能永远掌握“制胜密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说:“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

  从血火中走过来的共产党人,如今仍然要拿起“革命”的利器,同各种违背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现象作斗争。只有不断接受“延安作风”的洗礼,打一场作风建设的“持久战”,我们才能守卫精神“根据地”,才能实现强国强军的伟业,才能始终成为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当年我们靠“延安作风”养育,今后我们也离不开它的滋养。它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我们必须永远牢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