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5 20:12 | 来源:法制网 2016-05-30 14:14:59 | 查看:5811次
【舆情综述】
5月7日晚,中国人民大学09级硕士雷洋离家后身亡,警方称其涉嫌嫖娼被抓后因突然身体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事件离奇的情节引发雷洋家属及其校友强烈质疑,再加上证据链的缺失,在“标签”与删帖的双重刺激下此次事件迅速发酵成为一场公共事件。
期间,涉事机关分别于9日、11日两次进行通报,为澄清事实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引发了更大的质疑声音。与此同时,各大媒体纷纷以不同角度探究警方执法过程,与网民共同形成了舆论倒逼格局。目前,检察机关、律师等其他力量也先后介入案件,法律程序的启动为稳定舆情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此事件,总结其中舆情应对的经验教训,以资参考。
【舆情事件】
1.高材生离奇死 删帖遭猜疑
5月9日下午,网民“山羊月”通过知乎发文《刚为人父的人大硕士,为何一小时内离奇死亡》称,5月7日,初为人父的中国人民大学2009级硕士雷洋21时左右去机场接亲属后失联。8日凌晨,家人接昌平东小口派出所通知,被告知雷洋因涉嫌嫖娼,在被警车带往派出所的途中因心脏病突发死亡。该帖对雷洋死亡事件过程进行梳理,并提出如下质疑:雷洋并无心脏病史;尸体的手臂和头部存在明显淤血;死亡时间为7日22时09分,在其死亡前有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无法联系;雷洋手机中部分通话记录、家庭信息、位置记录遭到删除。
在“人大硕士”“离奇死亡”等标签的刺激下,这起疑似警察暴力执法事件立刻激发网民热议,并从知乎流传到微信、微博,而部分人大校友也先后发声,促使事件呈刷屏式传播。然而,该帖原文于当日23时许被删除,微博中的相关内容也被删除。当网民察觉到不明原因的删帖行为时,纷纷予以谴责,网民“@六六”质疑称“不知为何一桩命案要被压住不发,新浪微博反复删帖原因何在?这是人命啊。”
2.官微两度发声 难释其中蹊跷
5月9日21时24分,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官微“@平安昌平”发布通报称,5月7日20时许,昌平警方在霍营街道一足疗店查获涉卖淫嫖娼人员6名。民警将涉嫌嫖娼的29岁男子雷某带回审查时,该人抗拒执法并企图逃跑,警方对其采取强制约束措施。将该人带回审查过程中,雷某突然身体不适,警方将其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目前,昌平区检察院已展开侦查监督工作。该通报转评量逾5万次。
因通报与知乎帖文对于事实的描述存在较大反差,网络媒体展开大量报道,持续引发舆论争议。10日上午,光明网发表评论文章称,该事件需要提供逻辑链完整的答案;10日下午,《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称,“只有事实真相才是定海神针”。众多网民也通过自媒体平台,对这份通告中存在的盲点表示质疑,比如警方在抓捕的时候做了什么?雷洋从车中挣脱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雷洋身体受伤的情况等。
5月11日凌晨1时44分,“@平安昌平”再发通报,就事件部分细节进行阐述,主要针对雷洋当时的反应、警方执法行为、执法视频等情况进行回应。前后两次通报存在表述不一致的地方,尤其文中提及的“视频记录设备打落摔坏”遭到普遍质疑。而通报内容较大篇幅描述了雷洋“挣脱看管”“迫使停车”等行为,却对警方行为所言寥寥,引发网民不满。
3.众媒体齐上阵 舆论共逼真相
事件持续发酵以来,网络充满猜测的喧嚣。以《新京报》、财新网为代表的都市类媒体,第一时间对涉事医院、足疗店等涉事现场进行采访,并对警方、当事人家属、专业人士等多方信息源进行交叉核实,最大程度地推进事实澄清。
同时,多家官媒也迅速加入报道,不断挖掘和披露更多的细节,倒逼有关方面尽快作出回应。10日,央视新闻频道以《家属:要求公开执法记录仪视频》为题进行专题报道,雷洋妻子首次接受采访称“不考虑丈夫是否嫖了娼,只在意警方执法是否有问题”;11日,《人民日报》独家采访现场执法的带队民警,对事件中普遍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11日,北京卫视采访涉案的“足疗女”,视频中“足疗女承认了与雷洋进行交易的事实”。
这一阶段,各大媒体反应迅速、追踪及时,短时间内以不同角度的报道、评论集体发声,正确地引导了舆论方向,使网络舆论很快摒弃了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投身于对事件真相的关注。
此外,人大校友团也成为推进事件进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关声明备受瞩目。11日,公开信《中国人民大学88级部分校友就雷洋同学意外身亡的声明》在网络中广泛流传,信中对昌平警方的执法程序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彻底整顿约束公安纪律”。12日凌晨,中国人民大学77、78级部分校友再次发布一封关于雷洋事件的公开声明。
4.衍生舆情多发 聚焦法律问题
12日,一段“男子被电棍击打”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视频中多人围住该男子实施电击,导致其在地上挣扎,发出惨叫声。有网民指出,视频中的男子系雷洋。当日晚间,北京市公安局官微“@平安北京”通报称,相关视频经查不属实,将依法查处利用互联网进行造谣的行为。
同日,财新网刊发报道《陈光中谈雷洋案:建议最高检督办北京市检主导》,《新京报》刊发法学专家洪道德的专访,认为警方作为当事方,已不宜参与披露案情,建议检察机关对该案进行调查并公布最终结果。
5.法律监督程序启动 公众坐等结果
13日,新华社报道称,北京昌平区检方就雷洋案调查工作接受采访称,目前,尸检正按程序并考虑雷某家属的意愿委托鉴定单位进行,已提取的视频材料正由市检察院技术部门进行检验鉴定。而据光明网报道,雷洋案尸检13日下午正式启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张惠芹教授受雷洋家属的委托,经检察院审批,担任专家证人。
此外,律师开始介入该案件。据财新网报道,13日,雷洋家属与京衡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有西等五位律师签署授权委托协议。律师团将申请北京市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此案,希望最高检督办。
此后,媒体报道多集中于雷洋案尸检的最新进展,《雷洋尸检超12个小时 北京昌平警方回避不在现场》《雷洋案初步尸检完成 病理结果需20多天》《雷洋案尸检:家属的七项权利 案情走向四种预测 对话专家证人》等报道传播较广。
【舆情解析】
1.“标签化”传播引发全民断案潮
从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到魏则西事件再到雷洋案,知乎这一知识型问答社区开始成为重大舆情发源地。同时,消息发布者谙熟社会舆论心理,用“人大硕士”“初为人父”“环境专家”“热爱生活”等关键词为死者打上标签,与“接机却是嫖娼”“警方执法宣布离奇死亡”等产生巨大反差,让网民以此拼凑成一个戏剧性迷局。这种“标签化”传播迅速推动公众产生刻板印象,认为“警方暴力执法导致无辜青年死亡”。在舆论长久以来形成的对警方不信任的基调之下,公众、媒体自发进行细节发掘,而流传的诸如“手机信息被删”“执法记录仪刚好没带”等细节,更放大了公众对于阴谋论的想象空间,形成一股全民断案的热潮。
2.冷处理方式刺激舆论逆反情绪
事件在5月9日开始迅速发酵,知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求证信息在广泛传播之后统统遭遇被删除的命运。网民认为无理由删帖限制了公众言论自由和知情权,这种冷处理方式明显刺激了舆论的逆反情绪,导致各种臆断猜测层出不穷。这也说明在全民围观的聚光灯下,删帖行为极易成为放大危机的导火索。此外,警方的处置方式也略显高冷,虽说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于调查和侦查阶段的案件,案情细节不宜过多对外披露,但是仅有两次冰冷的案情通报确实无法满足公众对真相的渴求。再加上警方通报与家属说法、媒体报道都有一定出入,导致在两次通报之后反而引爆更大一轮的争议与质疑。
3.议题焦点失察难以形成对话
吊诡离奇的死因、扑朔迷离的真相、各方说法的矛盾、权威信源的缺失,这些都让事件在刚刚曝光时,雷洋“被嫖娼”“被猝死”等阴谋论甚嚣尘上,也造成了舆论场各种言论的纷繁缭乱。一开始警方也主要就“嫖娼”等问题重点作出回应,但是随着事件被逐渐还原,公众的愤怒情绪有所下降,更多的网民越来越趋于理性,质疑焦点转为是否存在执法过度以及雷洋的具体死亡原因等关键性问题。这一过程中,生命权利的保障逐渐成为舆论共识,而相关部门依旧将主要精力纠缠于此前的嫖娼议题,令官方与民意处于不同的平台之上,难以产生共同的对话机制,导致政法机关未能跟进舆论场诉求变化,令危机程度不断加深。
4.情绪化表达隐含移情效应
公众如此热切地关注此案,是因为很多人多多少少在雷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如有媒体评论指出,雷洋身上有着鲜明的中国式奋斗的烙印:从乡村奋斗考入著名高校,本硕连读后有份体面工作,娶妻生子、安家落户,成为所谓“中产阶级”的一员,然而这些努力却在一次出门后变得灰飞烟灭。移情效应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促使舆论不断追打警方给出真相。其中更是隐含了对于强势公权力的担忧和对于自身权利保障的焦虑,进而演化成网络上的情绪化表达,从个人转变成群体、从个案上升为现象。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6年第17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王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