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2 14:55 | 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2016.06.01 | 查看:875次
刘建国
一年时间,一家网络众筹公司发起了2.3万多例医疗个人求助项目,筹款总额超过1.8亿元,379万多人次参与捐款。从5月20日起,网友“午后狂睡_Silent”在微博上连续发表 《轻松筹?另类发家致富手段》系列文章,质疑在轻松筹网络平台上筹钱的病人往往夸大治疗费用,筹款的目标金额可以随意更改,病人在拿到善款后用途不明,且平台在每笔善款中抽取2%的手续费。
(5月30日《中国青年报》)
面对疾病,通过网络众筹的方式发起捐款,必然可以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从而帮助困难病人渡过难关。尤其是,当网友们目睹微信圈中的各种求助信息,若想表达自己的善心,只需要轻松点击操作,就可以帮助他人。不过,虽然网络众筹平台确实“轻松”,但是由于救助信息的真假难以甄别、善款的使用渠道不透明等等,引发了捐助者的质疑和追问。
不可否认,一款网络众筹平台的使用,其背后的积极功能和作用,确实令人感到欣慰。而且,对于绝大多数求助者来说,其求助信息应该都是真实可靠的。对于求助者来说,只需要填写相关的求助资金用途、募捐原因,以及将身份信息、病历、检查结果等拍照上传,就可以慢慢等待网络众筹平台的审核。那么,正是因为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必然引发了公众对于求助者的材料存在造假可能性的忧虑。况且,大病救助的背后,一般是按照足额众筹,之后涉及医保报销的金额,却面临监管和返还的盲区。
需要厘清的是,网上众筹平台虽然具有慈善属性,但本质上却是商业化的平台,这必然给人“合理想象的空间”。网络众筹平台的开设,依赖于“互联网+”思维,其中间环节需要扣除2%的第三方支付通道费及服务费。不难看出,表面上的慈善形式,却依然无法掩盖商业化的运作基础。那么,公众对该平台的公信力产生疑虑,也就不足为怪。其实,这种质疑之声,也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去年广东佛山的卢某在“轻松筹”上为女儿筹集治疗费约10万元后,孩子终因治疗无效去世,他却用剩余善款中的1.3万元,和妻子一道去西藏为女儿“做法事”,令不少捐助人直呼 “上当”。
正因为如此,若要解决网络众筹平台乱象,关键就是要纾解网络众筹背后的公信缺失隐忧。根据媒体的梳理,当前的网络众筹乱象主要在于,求助者的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网络众筹平台收取的手续费偏高,设立资质存在问题,以及爱心捐款的最终去向不透明等等。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正是在于网络众筹平台缺乏透明的程序设计,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那么,纾解公信缺失所带来的公众忧虑,最关键的应该完善法律法规,补齐制度操作层面的短板,确保众筹平台处于“玻璃口袋”中。
应该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轻松筹”这样的网络慈善平台,帮助困难弱势群体,值得支持与鼓励。但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为献爱心、做慈善提供保护屏障,确保网络众筹规范透明,让每个人的善心不被欺骗和亵渎。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