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家”金兴安(9图)

发布时间:2016-06-03 08:5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11-13 第72期 | 查看:1368次

创办农家书屋谢乡亲 只为书香润故园

  靠着吃“百家饭”长大的金兴安,从小就立下了长大后报答乡亲们的誓言。退休后他说服了老伴和孩子,把自己几千册的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捐出来建“作家书屋”。为了建农民阅览室,他推迟儿子婚期,动用了留给儿子结婚装修的2.3万元钱。多年来金兴安四处“化缘”为书屋募捐。他说:“感恩建书屋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也干不动了。”2014年9月,金兴安荣登“中国好人榜”。

01.jpg

  11年间,他从省城合肥往返定远县蒋集镇近150次,一砖一瓦建造六间宽敞明亮的农家书屋,累计为当地乡亲送去图书4万余册。11年来,这个位于定远、肥东、长丰三县交界的穷乡僻壤,不断飞出北大、清华高等学府“金凤凰”,当地村民通过科技种田养殖,走上致富幸福路。今年66岁的金兴安,用满腔心血为落后的偏远乡村送去知识的甘霖。问及他的初衷,他说因为心里有一份永远挂牵的感恩情结。

  “书屋办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这句顺口溜在安徽定远县蒋集镇广为流传。村民口中的农家书屋叫“作家书屋”,那里成了养殖、种植大户的“技校”,老师学生们的图书馆,全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乐园。说起这个书屋,不能不提它的创始人——原安徽出版集团编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金兴安。

金兴安。资料图片

  1.吃"百家饭"长大 退休老作家捐建书屋报乡亲恩

  今年66岁的金兴安老家在定远县蒋集镇。1960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金兴安突遭重大人生变故,父母双双离世,他孤苦伶仃、衣食无着。“虽然乡亲们都吃不饱,但大家没有遗弃我,反而更加关爱我。东家大婶送碗粥,西家大叔送碗汤……可以说我是靠着吃‘百家饭’活下来的。”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从小时起,金兴安就立下了长大后报答乡亲们的誓言。

  通过自己的努力,金兴安后来成为一名资深编辑,还是一名知名作家,事业有成。“他自学成才,却不忘家乡父老。每逢过年过节,他都找机会给村里困难老人送钱送物;坐车遇到村里老人同车时,替他们买票。”金兴安的老同学熊成爱介绍。2004年,退休后的金兴安一直在寻找报答家乡机会,却苦苦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一次回老家的金兴安走在家乡的集镇上,发现街面饭店和商店林立,却连一家书店也没有。全镇近两千名中小学生几乎没有课外读物,而乡亲们除了晒太阳就是打麻将。这些场景深深触动了金兴安,他由此萌生了为家乡创办“农家书屋”的念头。

书屋一瞥。资料图片

  说干就干。2004年7月,说服了老伴和孩子,金兴安把自己几千册的藏书和多年积攒的数万元稿费全部捐出来。2004年9月,书屋建设正式启动。从选址、设计到建设、甚至一块砖、一片瓦,都是金兴安亲自采购。

  在书屋建设的一年间,已近六旬的金兴安往返合肥至定远多达38趟。那时,县城到蒋集还没有干净笔直的水泥马路,金兴安从合肥坐通往定远的大巴车,在离蒋集镇乡最近的张桥镇下车,再乘坐当地老乡的拖拉机,沿着乡土小路,一路颠簸来到位于蒋集中学前的书屋,其间多次他是忍着椎尖盘疼痛而来回奔波的。粗略一算,一个单程就需要近四个小时。

  2005年10月28日,金兴安毕生难忘。这一天,由金兴安提议并赠书捐资在家乡创办的安徽省第一个农家书屋建成并正式开馆,金兴安为之取名“作家书屋”。

  穷乡村里有了作家书屋,昔日安静的小乡村顿时沸腾起来,背着书包兴高采烈的学生们、成群结队的家乡父老涌向书屋。

  2006年春节后,金兴安来到作家书屋,看到借阅书籍的多是学生和老师,很少见到当地的农民。询问管理员,得知农村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老人大多不识字。金兴安再次萌生了建设农民阅览室的想法,让不识字的农民可以观看电视光盘,学习农业科技。

  为此,金兴安推迟儿子婚期,动用了家里留给儿子结婚装修的2.3万元钱。当年合肥大拆违,金兴安和家人挤公交车跑到合肥市周边旧货摊购买拆违后的建材,雇佣汽车一趟趟运往蒋集,终于建成了两间带有走廊的农民阅览室。

  2."若有天堂,那必是图书馆的模样" 书屋成孩子们精神财富

  “若有天堂,必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何其有幸,在故乡漫山遍野的春天里,触摸过天堂”,这是蒋集中学走出来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谢亚男在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话。

  在蒋集中学读初中的三年时间,谢亚男是作家书屋的“常客”。每天课余时间,谢亚男基本都是在作家书屋渡过的。记忆中书屋建成之初藏书并不多,但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收到了一笔莫大的财富,让这个未曾远出家门的孩子在书中慢慢知道远方有漫漫黄沙的大漠、一望无际的草原、小桥流水的江南。

  少年时代的谢亚男立下志向往远方走,去看书中的高山、河流,去看没有看到过的地方。2009年,谢亚男以全县文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中央财经大学,后来他放弃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机会,考上了清华大学深造。

  薛飞,北京大学2012级本科生。虽然他来自那个没人听说过的偏僻小镇——安徽省定远县蒋集,可聊起《纳兰词》、《三国志》和《农业百科全书》,他都曾涉猎。在室友们好奇的目光下,他讲起了金兴安和作家书屋的故事。

村子里的孩子们在书屋看书。资料图片

书屋的免费借书卡。资料图片

  那里,是薛飞中学时代最爱去的地方,徽式建筑屋顶,北边有一个小池塘,周围满是竹子,屋内摆满了书架,架子上摆满了书籍,门口那一排木凳,承载了读书人多少时光。“每周五是借书还书的日子,一下课,大家都会争分夺秒地跑到书屋,去借自己想要的书。”读书的岁月在薛飞脑海中一直记忆犹新,正是在那里,他爱上阅读,爱上知识,最终走进了北大。

  作家书屋建在蒋集学校一侧,书屋里一多半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类读物和教学辅导丛书。十余年间,书屋成为学生们增长知识的港湾。

  2005年,坐在学校的操场上,听到金兴安宣布开馆的消息,时隔多年,却让如今在华侨大学就读的黄程程仍然记忆犹新。

  第一次走进书屋,一排排整整齐齐陈列在书架上的各种图书映入眼帘,让她既新奇又激动。在这里,追寻过鲁迅、巴金、莎士比亚、霍金等世界大师的足迹,聆听过鲁彦周、季宇等安徽名家内心深处的声音。对于黄程程来说,书屋为她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更像是一层层阶梯,指引她攀向知识的天堂。

  3."老乡们粗糙的手翻阅书本时 那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打动了我"

  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渴望科技致富的农民。2005年开馆那天,乡亲们成群结队来到作家书屋,乡亲们用粗糙的双手捧起书本,眼神里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深深打动了金兴安。

  金兴安搭建的农民阅览室里有两台电视和两台电脑,不识字的农民们,在那里可以看科技光盘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014年2月25日下午两点,冒着小雨,蒋集镇乡西庄村党总支书记熊传运放下碗筷就来到作家书屋,观看《葡萄种植技巧》的光盘。

  如今已经是当地农民致富带头人的熊传运种植葡萄三百多亩,去年进入丰产期的50亩,每亩纯收入超过万元。“是金老师带我走上了致富路”,熊传运告诉记者。

村民在书屋里看书。资料图片

在金兴安(左一)的农家书屋,当地农民通过网络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计成军/摄)

  2004年,熊传运投资3万元,在家挖塘养鱼,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死鱼的情况经常发生。作家书屋开馆后,熊传运借来几本养鱼方面的书认真研究,一个星期后,死鱼的难题基本得到解决。近年来,为了配合当地战略调整,熊传运从养鱼转型为葡萄种植,并且成立了专门合作社。书屋帮了熊传运的大忙,有关葡萄种植的技术几乎都是从作家书屋学来的。

  “作家书屋让粮食增产又增收,带我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蒋集镇西庄村的熊爱民高兴地说。以前种田靠天收,每亩小麦只能收成七八百斤,作家书屋开馆后,熊爱民经常从书屋里借阅一些科学种田的书籍,按照书上的指导科学种田,现在亩产量达到一千两百斤。

  “以前不懂科学是黑干,现在不懂科学就来找书看。”76岁的老党员金家恒深有感触地说,过去自己不知道怎样选种施肥、除虫打药,是作家书屋里的农技书籍,让他懂得科学种田的道理,选种他家种的稻子和麦子,年年都有好收成。

  如今书屋已经成为蒋集镇人读书学习、了解信息的文化生活乐园。乡亲们还编出了顺口溜:书屋建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溜溜,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

  4."小书屋"有了"大影响" 感恩"化缘"路会一直走下去

   在金兴安执着的坚守和免费开放中,蒋集镇农家书屋香飘四里。书屋不仅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和致富信息,还带动乡风、民风的改观。蒋集镇党委书记刘会明说,“现在明显感觉到农民打架闹事、打牌打麻将、搞封建迷信、懒惰的人少了;而进书屋读书看报、参加文娱活动、科学种养、讲文明树新风的人多了。”

    十余年栉风沐雨,这个建在田间地头的作家书屋,成了安徽省农家书屋的范本,不仅书籍门类多了,册数也从当初的不到2万册发展到如今4万册,而这些书都是金兴安四处“化缘”而来。金兴安退休前在安徽出版集团工作,擅长写作的他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金兴安一直在为书屋争取更多的社会捐助。不仅在蒋集镇,金兴安创办农家书屋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各界的大力支持。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主席王蒙为书屋题词“读书好”;著名作家、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张锲先生专程赶到蒋集,捐赠价值12万元的6000册图书;中国作协副主席金炳华捐赠其25套获奖小说精选,中国作家协会捐书6000册;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出版集团多次向书屋捐赠图书,省市县新老领导和全国各地的作家、艺术家也纷纷寄来了作品和藏书……

村里的老少都能喜欢上书屋找书看是金兴安最大的动力。资料图片

作家书屋里4万多册书籍都是金兴安11年“化缘”而来。
作家书屋里4万多册书籍都是金兴安11年“化缘”而来。

  金兴安就是这样一直坚持着为书屋的运作和发展而四处奔波。虽然这期间也有波折,甚至还有猜忌,但金兴安觉得,不管别人说什么,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作家书屋的门口有一本登记册,学生或者村民有想看的书,就会把书名登记在册子上。这样,金兴安每个月来收集一次,回省城合肥的日子,再开始“化缘”之路。

    2014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就金兴安创办的“农家书屋”作出批示:金兴安同志用自己的积蓄和藏书建设家乡农家书屋,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动了乡风民风的改观,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希望金兴安同志把感恩乡亲办书屋的路一直走下去,用知识和文化带领乡亲走向小康和富裕。

  “感恩建书屋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也干不动了”,年过花甲、头发斑白的金兴安内心依然涌动着感恩的源泉。

  (本网根据稿件《十年坚守感恩家乡 捐建农家书屋免费为乡亲开放》、《"好作家"创办书屋谢乡亲》、《农村文化阵地的执着守望者》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合肥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农村需要文化,农民更需要文化。金兴安捐建书屋将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农村,滋养了乡邻,这种“反哺”是充满感恩的大爱。他的一个举动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一介书生”用文艺的力量感动乡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金兴安成为了阶梯的搭建者,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够成为搭建阶梯的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