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6-01 10:42 | 来源:新京报 2016年06月01日 第A03 | 查看:790次
议论风生
让他们“饿着肚皮喊好”,本质上也不是追求道德,而是反道德。
前些天,两位中国农民植树的感人故事在朋友圈被热传,视力残障人士贾海霞和失臂的贾文其相互扶持,15年植树上万棵,把昔日荒滩变成了茂密丛林。国外媒体制作的相关短片,在国外视频网站播放破百万,感动了无数人。这段“出口转内销”后传得火爆的好人好事素材,在国内网络上迅速被熬成了一碗碗鸡汤。
但随着媒体继续聚焦,事情俨然有些反转:两位“火遍全球”的老人说,成了典型后,树也不敢卖了,“现在就是饿着肚皮喊好”。
很多希望维系道德神话的人可能没想到,把两位老人树成了无私为公的典型,或许满足了自己“感动神经梢”刷存在感的需要,却未必满足了老人之需;反而让他们被迫以失去生计为代价,充当“典型摄影大赛”中的模豆。
平心而论,二位老人在自理犹难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力更生,已殊为不易。本已令人钦佩,也是种难得的修为。但也许在有些人包括地方官员、媒体眼中,光身残志坚,还缺乏足够的“爆点”。
所以他们要揠苗助长,将其拔高到更崇高的角色设定上,将其经历塞进无私为公、为环保做贡献的“剧情框架”中。比如,有乡里干部就找二人谈话:“说弄不好了是你们的事,弄好了大伙都沾光”;有媒体则搞“引导式采访”:“你这样说(最希望的是把树卖了都变成钱)我们就拍不了了。”
这无疑是种道德绑架。尽管在当下,反道德绑架已成某种意义上的“舆论正确”,可戒掉道德绑架癖没那么容易。那种“典型制造链”,是在以高标准完成对当事人的道德裹挟;而某些人的廉价煽情,何尝不是无意识的道德绑架?将二位老人塑造成“道德完人”时,也将他们推上了道德受刑架。
而今两位老人的“诉苦”,也是给那些有着道德绑架病态嗜好者的鞭挞:不要动不动就搞过度拔高,任由“苦难美学”和“励志剧情”,侵蚀了先问事由再辨好坏的正常价值判断,为了树典型罔顾了“树人”。残疾植树老人也是人,也有吃饱饭的基本诉求,而非裱在道德橱窗上的脸谱化人物。更何况,老人植树为了卖钱,也并非什么道德瑕疵,他们是立字为据依契约行事的,而地方绿化也需要这类市场化的手段去推动。要知道,在公共社会里,我们尽好本分,就是给社会进步添增量。
所以,还是尽早摒弃对残疾植树老人的道德完人想象吧,让他们“饿着肚皮喊好”,本质上也不是追求道德,而是反道德。
□佘宗明(媒体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