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队长”李延照(5图)

发布时间:2016-05-31 09: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1-07 第136期 | 查看:1461次

退伍兵建"蓝天救援队" 上山下海入灾区免费救援

  作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长,李延照和队员们一起,凭着满腔的爱心与专业的技能,舍弃休息时间,放下手中的工作,自费自愿参加各种救援行动,汶川、玉树、鲁甸地震,北京水灾等灾难面前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困难危险不断,依然全力以赴,他如此费时费力费钱只为助人之乐。五年来,大大小小百余次救援,救人无数。2014年11月,李延照荣登“中国好人榜”。

1.jpg

  提起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很多青岛市民都不陌生,而李延照就是这支救援队的队长,他曾经带领队员们参加过玉树、雅安、鲁甸的地震救援,也参加过北京暴雨灾害、甘肃天水泥石流的救援,还去山里面救过人,也在高速路上对车祸进行过紧急救援,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人,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当他回想起来的时候,内心能感到一些欣慰和坦然。”李延照为团队提出了“舍得”精神,舍得时间、金钱,精力,向遇到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只为在开辟一片新风尚的“蓝天”。

  1.从"俱乐部"到"救援队"--他成了"蓝天"的主心骨

  青岛蓝天救援队的前身是一个是由无线电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无线电俱乐部,最早建于2002年。后来,因受到2006年印度尼西亚海啸时无线电在救灾中作用的启发,7位发起人将无线电俱乐部更名为“175军团”,于2009年开始进行救援培训和活动,175军团的名字也变成了青岛市红十字175应急救援队,李延照就是在那时加入的。2010年6月,李延照被推选为队长;2011年,175应急救援队正式改名为“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随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蓝天救援队目前已有队员200多人,志愿者100多人。 

  很少有人知道,李延照是个社区工作人员,应该是朝九晚五坐在办公室里的。但特种兵退伍的他却不甘寂寞,组建起了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也成了队伍里的核心。“每当听说谁有困难,我都忍不住要去帮忙,特别是看到那些无助的眼神,我心里就有一种酸楚感。”李延照说,这种酸楚让他更加坚定要把救援队建设好的想法。 

  2012年7月份,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部在城阳区桃林社区正式揭牌。“这是我们救援队这年最大的事,我们从此就有正规的活动地点了。”李延照将队里的所有行为都做了规范,小到通知文件,他说一个队伍要发展下去,也需要严格的纪律,哪怕是志愿者也不例外。正是李延照的这份专业和严谨促成了蓝天救援队的不断发展。    

2014年4月13日,李延照率队员们从济南培训返青时在京沪高速遇到一起车祸,立即现场展开救援。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青岛站

  李延照介绍说,救援队的出动依据主要是110转来的信息和红十字会下达的命令,也直接接受外来求援。一旦确定出动,会先向队员发出集合指令,然后视紧迫程度确定集结时间。如果情况十分紧急,最短五分钟就要集结完毕。要当蓝天救援队的队员有两个标准,一是有乐于奉献的品德,二是要有过硬的技术。“像我平日是在社区工作,这支队伍中还有老师、医生、警察、女健身教练,甚至还有修摩托的。”李延照说,没有任务的时候,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一旦有紧急任务,有时候也需要跟单位请假,大家都毫无怨言。 

  2.五年100多次救援--上山下海入灾区 他和救援队救人无数

  蓝天救援队自成立至今,已经参加了青岛本地和外地的一百多次救援任务,这些行动给李延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电脑里保存着大量的照片,随便打开哪一张,他都讲得出当时的故事。 

  2011年5月4日晚上,李延照正和队员们一起开会筹备7日的蓝天救援队授旗活动,警方来电称有一名外国友人被困在了浮山上,先到达的消防队没有救援成功,希望他们能够提供帮助。那时已是夜里11点多,李延照和队员们赶到现场后得知,一名加拿大友人在登山时,被困在了一百多米高的山崖上的一个凹陷处10多个小时,人已经十分虚弱,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尽管救援难度因坡度陡、山风大、语言不通等因素而变得极高,李延照还是一边让懂英语的队员试着与被困者沟通,一边带领队员寻找地点建保护站,调整绳索线路,忙到次日凌晨1点多,终于将加拿大友人成功救下。这次救援经历让李延照十分难忘。“他获救的时候都快虚脱了,还不停地对我们说‘Thank you,thank you’,这让我觉得再辛苦也值了。” 

  2012年9月份,云南彝良灾区地震的消息传出后,李延照当天又收拾好了装备。“我们需要听从统一指挥,等待了48个小时,我们收到了出发的通知。”李延照说,还是几名骨干队员,收到通知后,1个小时就集结完毕踏上了去云南的路,10天时间数不清帮灾区转运了多少物资。 

  出发前,李延照的妻子悄悄趴在李延照耳朵上说了一句话:“一定要注意安全,早点回来。”看着李延照驾车出发的方向,妻子愣了好几分钟神。“他每次出去我都担心,但他是去救人,我没有理由阻拦。”李延照的妻子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处都平安,这样,李延照就能天天在家陪着她和孩子。等到李延照平安归来,妻子才舒了一口气。 

  “这次去云南,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灾区人的鼓励。”李延照说,灾区的人们都很感恩,还记得有所小学,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谢谢青岛来的叔叔阿姨”,就这句话补充了他无限的正能量。

李延照带领蓝天救援队在鲁甸地震灾区废墟中搜索。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青岛站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李延照带领的蓝天救援队是唯一一支参加此次救援的民间救援队伍,主要负责黄金72小时的紧急营救,通过技术破拆,一共挖掘出11名遇难者的遗体。8月10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全面报道了蓝天救援队在鲁甸灾区的救援工作,并这样形容他们:在鲁甸重灾区,有穿着橙色制服的消防救护队员、有穿着白色制服的医生和护士,还有身着迷彩的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除了这几大类醒目的颜色,在灾区,还有一些特殊的颜色,同样活跃在救灾队伍中,它们同样充满了力量、散发出热情。

  3.费时费力费钱甚至舍命——他和队友们图什么?

  在蓝天救援队的各种行动中,条件艰苦、忍饥挨饿、彻夜搜救、刮擦碰伤等是家常便饭,危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对军人出身的李延照来说,每一次的困难都是对自己和队伍的考验。“虽然每一次救援都不容易,但是我们都会全力以赴。” 

  他们到底图什么? 

  2011年10月23日,正带领队员们进行山地救援训练的李延照接到青岛红十字会的电话救援指令,前往崂山区北宅华阳涧救助一批受困驴友。不料在救援队集结过程中,天下起了雨,待队伍赶到事发地山脚,雨越下越大了,李延照和队员们连雨具也顾不得带,淋着雨忙碌了好几小时,最终救下遇险群众并交给了120。这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遇险群众中的一位女性向李延照询问:“师傅,这次救援多少钱?”李延照当时就有点懵,告诉她说:“我们不收费的。” 

  “不会吧?不收费,你们是义务的?”

  “是的,我们都是志愿者。” 

  李延照的回答让这位女性大为惊讶:“你们是义务的还来得这么快?还来这么多人?真不敢相信!

李延照在青岛二中对学生们进行户外安全知识普及。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青岛站

  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人对李延照和他的队员们抱有的疑问。在外人眼里,不收取回报却还冒着各种辛苦和危险进行救援的他们像是一群“傻子”。 

  在被问及是什么激励着他坚持从事志愿服务时,李延照讲了这么一个故事:2011年年初,青岛市遭遇百年一遇的气象干旱,崂山区燕石村、张家村、晖流村更是出现了吃水难,有些子女不在家中的老人甚至只能到山中寻找积水的水洼,从中舀水喝。那时的李延照是一名送水工,得知此事后,便专门联系了一车大桶水,和救援队队员们一起送到这些老人家中。当他们给一户老人家的水缸倒水时,80多岁的老太太颤巍巍地对他们说:“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一句话,短短的九个字,却像一柄重锤敲在李延照心上。 

  “作为一名党员,那个时候,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所做的是有意义的。我们的志愿服务能让人们看到希望,能为社会守住最底层也是最基本的道德信念,从而把善的理念传播得更大、更远!” 

  4.让自己更专业 却希望"无用武之地"--他的行动与愿望有点矛盾

  没有救援任务的时候,李延照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组织救援队训练,还常常带队走进各单位、学校,进行救援应急知识的普及。李延照认为,救人要先“救己”,一个救援志愿者自己首先要在技能和精神上强大起来,才能帮助别人。这也正是蓝天救援队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延照说,现在蓝天救援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让他感到欣慰;而他为救援队定下的最终目标,是辅助政府和社会恢复传统的优良道德观,不断传播正能量。

李延照的梦想。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青岛站

  李延照还说,他要把蓝天救援队建设成是宣传新风尚的阵地,“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我们不能让它在自己的手上断线,我们有着对它进行传承的使命。” 

  在队长任职期间,李延照及其团队先后荣获多项荣誉,也收获了许多的赞扬,但李延照始终把名誉看得很轻。他说,“功名利禄这些东西不适合自己。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本网根据《李延照希望“蓝天”更正规》、《青岛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讲述救援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延照》、《好救援队长大爱铺就救援路 为社会打造道德“蓝天”》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青岛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好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不为个人功名利禄,只求他人平平安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令人敬佩。但说是完全无所求,并不准确,李延照带着他的队友们如此尽心尽力,耗钱费神的助人,心里还是有所企盼,那就是心安,这种助人得来的心安是怎样一种满足?恐怕只有李延照和他的队友们才能真正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志愿慈善义工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志愿团体,他们凭着一腔的热情和宽广的爱心,用自己的专业和智慧去为人分忧解难,李延照只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种专业与爱心的结合,就是助人者的最高境界了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