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村民”郭长顺(5图)

发布时间:2016-05-28 18:0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6-01 第271期 | 查看:1070次

七旬现代版“愚公”义务修路近20载造福乡亲

  哪里路不平,哪里就有他。在民风淳朴的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高河街道郭洼村,只要说起郭长顺,乡亲们言谈间无不充满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夸他是个“大好人”。年过七旬的郭长顺坚持为群众义务补路,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泥巴路到坑坑洼洼不平整的水泥路,从地排车到手推三轮车再到电动三轮车,他近20年用坏了十多把铁锹,满手的老茧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平凡老人的不平凡故事。2015年3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郭长顺.jpg

  有这样一个身影,略微有些驼背,大热天里戴着草帽,推着手推三轮车拉砖头,蹲在地上弯着腰修补道路。 

  有这样一抹笑容,略微有些腼腆,谈起义务补路的初衷,总是低调地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试着将这些坑补一补,村民走着不仅安全也舒坦。” 

  他就是郭长顺,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高河街道郭洼村中一名普通村民。年过七旬的他无论寒冬酷暑,长年坚持为群众义务补路,他满手的老茧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平凡老人的不平凡故事。

  1.看到乡亲出门难 19年前开启补路之旅

  二十多年前,郭洼村的大街小巷还没有硬化,道路坑坑洼洼,难以行走。村民都过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日子,特别是雨雪天过后,道路更是泥泞不堪,老人们经常会摔伤。孩子们上学放学,都得有大人接送才行。村干部郭保献回忆那个时候的事情时说,那个时候路不好走啊,小孩经常摔倒,大人们只能背了小的背大的上下学。村民出门如此不方便,郭长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萌生了修路的念头,他说:“不能让老人小孩作难,得把路垫一垫了。”

  上世纪80年代,郭洼村通向宋楼村的村级公路修建成功,长约1.5公里。虽然有了公路,但是一些大车又经常在这条路上经过,公路受损严重,大小坑洼不断,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这样的情况更是坚定了郭长顺的决心。1996年,为了方便村民通行,郭长顺便开始了他义务修路历程,而这一修就是近20年。

  郭长顺修了近20年的路,郭洼村的每条路上都能找到他的痕迹,这样的辛苦带给村民了一条走出去的好路。“我从小走着郭大爷补的路长大,大爷现在年已七旬,还在补补修修,我觉得既心疼又感动,我也要向他学习。”村民郭保劲说。熟悉郭长顺的乡亲们,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郭长顺在自家地里忙碌。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山东站

  2.自掏腰包补坑洼 用坏10余把铁锨被誉“现代版愚公”

  从下定决心修村路的那天起,郭长顺便一有空就推着整车的小石子、废砖头,哪里有坑补哪里。于是,郭洼村的路上就有了这样一个背影:略微有些驼背,推着手推三轮车,车上堆满砖头、碎石、沙土,看见路上有坑,就蹲下来把坑填平。

  修路其实并不容易。郭长顺说,刚开始修路的时候所用的材料多是从路边、沟里捡的一些碎砖头、砂石,后来就在路边的一些建筑工地捡一些建筑废料,有时他也会从买菜积攒的零花钱中拿出一些购买水泥,那样填补的路面更结实。这些年,郭长顺用坏了10余把铁锨,从地排车到手推三轮车,再到电动三轮车,老茧爬满了他的双手。老人说,前些年,村里建筑垃圾多的时候,他常常要推着一辆三轮车,把碎砖头一块块搬上去。“这几年村里干净了,我有时候提个编织袋都装不满。农村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我心里看着也舒服。”

  “哪里路不平,哪里就有他。”采访中,熟悉郭长顺老人的村民感慨地说,这些年郭大爷修路修出了感情,只要补不完那些坑洼路他就睡不着,而平整完路面回家时,老人都会忍不住欢喜地哼着小曲,高兴得像个孩子。

  如今,郭大爷70多岁了,仍在修修补补。熟悉他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称他为“现代版的愚公”。

已经七旬的郭长顺还在坚持修路。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山东站

  3.活一天就要修一天 修路善举带动好村风

  每一次填好一个坑,整平一段路,看着行人安全顺畅地通过,老人脸上都会洋溢起满足的笑容。其实在老人满足的笑容背后隐藏着艰辛的汗水。据他的儿女讲,夏天,老人顶着骄阳干活累得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天,雪一停,他就扛着锄头和铁锨来到路上,顶着刺骨的寒风,挥动铁锨铲雪,时间长了,手和脸都冻得红红的……“我们当子女的看着心疼,刚开始没少劝他,但他就是不肯停手,想到修路也是好事,方便了群众,就随了他了。有时趁着手头没活就过来帮忙,也能让他少受点苦。”郭长顺的家人说道。 

  “记得刚开始补路时,村里一些人很不理解,也经常有人说我傻。闺女儿子也担心路上车多,补路不安全,让我别补了,好好在家享清福,少管‘闲事’,但在我眼里,这都不算什么。除了卧病在床,我几乎每天都要出去补路,早出晚归。”郭长顺笑着说,现在他的身体还很硬朗,丝毫没感觉到老,因此他还想用这身子骨再修几年路。“我就是想给大家做点贡献,因为没大学问、没啥技术,所以就想到了修路。以后也是,只要有需要,只要我还行,我都会坚持干下去,让路人减少麻烦,让大家走得舒服,走得安全。”老人的话里,我们听到了朴实,更看到了坚持。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份朴实与坚持,才让郭长顺的事迹更显得真实和感人。

郭长顺腼腆地接过奖状。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山东站


除了修路郭长顺还是村里的义务保洁员。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山东站

  时间长了,看到村边的道路铺平了、路好走了,家人和村民都享受到了老人修路为大家带来的种种好处,大家伙儿不仅理解了他,还帮着他一起修路。原先不支持他修路的儿女和他一起干活,就连原先一些不理解他的村民也被老人的义举所感动,纷纷加入到了修路的行列中。

  在民风淳朴的郭洼村,如今只要说起郭长顺,乡亲们言谈间无不充满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夸他是个“大好人”,是个“活雷锋”。“从以前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到被大车破损的水泥路,老郭一修就是二十年,就没见他闲下来过。”一位村干部说,“以前孩子上学都走这条路,可赶上下雨,大车一过,轧得坑洼不平、泥泞难走,小孩们容易滑倒,老郭就推着地排车把路整平。刚开始,村里很多人对老人的做法难以理解,这把年纪了,放着清闲的日子不过,为什么还要去干这样又脏又累的活呢?面对别人的不解和质疑,老郭不做任何解释,总是淡淡一笑,默默无闻地做着他认准了的事。这两年评先进、评模范,每回都是他得票最多。他做了好事儿不说,大家伙儿可都记在心上。现在,俺村都向他学习,互帮互助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啦。”

  (本网根据《好村民郭长顺:义务修路近二十载的现代版“愚公”》、《七旬现代“愚公”默默修路近20载造福乡亲》等稿件综合编辑,感谢中国文明网·山东站提供部分素材。)

  编辑点评

  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流火七月,都没能阻挡郭长顺老人修路的步伐。他不计功名不计利益,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着价值。他的坚持和无私奉献,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坚持的境界。而他的善心善举也为村民树起了标杆,传递着“向善”力量,带动着乡村的文明风气,汇聚成乡村的最美风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