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士”任治森(8图)

发布时间:2016-05-29 18:0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6-16 第295期 | 查看:1164次

80后战士扶贫助困6年捐20万 甘当老区民族团结文明使者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境内,有一个汉、壮、苗、彝等民族聚居地,人称“麻栗山”。80后战士任治森6年扎根这里,利用业余时间走村串寨行程两万多公里,在贫困小学支教、给村民宣讲知识、出力帮村民修路、自费为村里老人买药,和驻地群众一起把昔日“望天收”的坡地改造成良田……多年来,他在革命老区传播党的声音,节俭捐出的工资已有20余万元,成为乡亲们眼中“维护民族团结的文明使者”。2015年3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5@T5@ERK8L{7[OR{YP{_H(C.png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境内,有一个汉、壮、苗、彝等民族聚居地,人称“麻栗山”。几年前,这里的700多户村民还守着人均0.83亩耕地,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令人欣慰地是,在这块并不丰饶的土地上,一位军人和驻地群众一起把昔日“望天收”的坡地改造成良田,帮26户特困群众摘下赤贫的帽子,让12个山里娃远离辍学的窘境……这位扶贫助困、传播爱心的军人就是成都军区驻云南某部上士班长任治森。

  任治森出生于1984年,毕业于西安通信学院,2003年入伍。这个从豫东平原走出来的农村娃,入伍12年,业余时间做志愿者也已经12年。从2009年开始,他6年扎根贫困革命老区麻栗坡,逐渐成长为乡亲们眼中“维护民族团结的文明使者”。在贫困小学支教、给村民宣讲知识、出力帮村民修路、自费为村里老人买药、作为应急专业志愿者在地震中帮助抢险、做南博会志愿者……任治森说,自己最爱做的事就是四处奔波,哪儿有困难哪儿就有他。

每周雷锋日,任治森与学生一起为村里扫马路。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1.80后战士6年走村串寨 在麻栗山播种文明

  任治森所在的部队驻扎在麻栗坡,麻栗坡是国家级贫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8个主要民族。面对驻地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面貌,任治森深深触动了,他决心要为当地老百姓做点什么。

  2009年春,当地政府邀请驻军参与扶贫济困,任治森被上级任命为对外扶贫助教联络员。他的联络点是南油村。从部队到村里,任治森走了几十里的盘山碎石路。途中,还趟过两条河。进村后,村民告诉任治森,就是这条河,曾在山洪暴涨时将两名小学生卷走。几天后,部队请来的架桥队出现在村外,通往山外的小河终于有了桥。

任治森和空巢老人在一起。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2010年,麻栗坡大旱,群众饮水困难。在积极参与本单位组织的抗旱救灾活动的同时,任治森主动带领南油村找水队为村民寻找新的水源,及时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问题。就在这一年的4月初,任治森在继续为更多村民找水源路过麻栗山时,看到麻栗山上寨和大寨各有一处水源,虽不能饮用,但位于高处水流充足,可以浇灌坡地上的农田300余亩。任治森提议修渠引水,他慷慨解囊拿出3000多元钱找到一个在县城经营建材的老乡,按批发价买来修引水渠用的水泥、沙石。他与村民们一道,勘测水渠方位、走向、挖土方、修护坡,苦战一星期时间,长达2840米的简易灌溉渠终于修筑完工投入使用,从此,麻栗山人告别了多年用牛车拉水浇地的旧历史。

  2011年5月21日,他和林业局的驻村指导员一起驱车两百多公里,为长年干旱的麻栗坡县董干镇马崩村送去一车价值两万元的纯净水和生活物资,暂时缓解了当地饮水困难的局面。

  村里各家各户的困难,任治森都一一记在心里。隔三差五,他都会给乡亲们送去各种物品。麻栗山海拔高,土地贫瘠,短短几年,他和驻地群众一起把“望天收”的坡地改造成了良田,帮26户特困群众摘下了赤贫的帽子。

  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助教工作,他利用休息时间带着《民族常识》、《大蒜生姜栽培技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十八大文件汇编》等宣讲材料,走村串寨宣讲种植技术、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政策。他总结当地发音特点,很快学会了少数民族语言,制作爱心名片留下联系电话。

  修渠、修路、捐资助学、开展志愿者服务、讲解法律知识……任治森的扶贫助教联络员一干就是6年,他的“文明使者”称号也被广大群众认可并传播开来。 

  2.被孩子们“绑”在讲桌上 他为山里娃放弃退伍念头

  2014年9月中旬,刚踏进麻栗坡县豆豉店小学校门的任治森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这位校外辅导员一身迷彩装格外醒目,身上背的书籍文具正是孩子们心爱之物,孩子们一哄而上。“不要抢,莫乱,人人都有份!”操着一口麻栗坡腔的任治森维持着混乱的秩序。

  任治森就像一株美丽的老山兰,在麻栗坡开展助学活动,被聘为多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为边疆的孩子们服务。

  看到团结小学的师生饮水用电困难,他筹集3万余元为该校安装了变压器和饮水管道。看到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籍破旧,他发起了志愿者简易书屋活动,短短两年时间就筹集了5000多册书籍,为10所学校的孩子们送去精神食粮。

任治森在坪寨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任治森和妻子王瑞琳与麻栗山小学的孩子们做游戏。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任治森是麻栗山小学的支教老师。做支教老师,源于2010年南油村村委会向部队的请求。麻栗山小学仅有一个年级,12个学生。第一次推开麻栗山小学的校门时,任治森愣住了。房子是土坯瓦房,雨痕斑驳的墙面、没有玻璃的窗户,冷风呼呼地往教室里钻。12个衣着单薄的孩子,有的连脚指头都露在外面……这样的情景,深深地触动了这位战士的心。回部队后,任治森立即拿出2000元,给12个孩子每人买了一套厚衣服、一双保暖鞋、一个书包、一套文具。

  学校没有旗杆,没有国旗。2010年12月22日,在任治森的主持下,麻栗山小学迎来了建校以来第一次升旗仪式。旗杆是村民从家里砍来的杉树。没有伴奏乐,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高唱起了国歌。

  支教期间,任治森为孩子们设计了全新的课程。国防教育课,他领着孩子们去麻栗坡烈士陵园参观;兴趣小组课,他用笔记本电脑教孩子们学操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军歌,任治森打趣说,“业务”正慢慢地扩大。几年里,麻栗山小学这个全镇硬件最差的小学,每次期末统考成绩都是全镇第一。

  渐渐地,任治森成了孩子们最离不开的人。 

  2012年,任治森要退伍了。12月的一天,任治森授课结束,孩子们涌上讲台要任治森“再讲个故事再走”。讲完故事他发现,他被孩子们用绳子绑在了讲桌上。 

  孩子们拉着他:“有人说任叔叔要离开部队了,我们舍不得你。”

  孩子们的泪水和真挚的请求,再次打动了任治森。为了孩子们,他留下了,放弃了退伍的念头。

  后来,麻栗山小学并入了团结小学,任治森继续坚持着这份爱。

  3.爱心汇聚在麻栗山 他成为乡亲眼中的“名人”

  2015年4月中旬,麻栗镇豆豉店村的聪聪姐弟俩,又收到任治森送来的爱心物资。聪聪姐弟俩家境贫寒,父母外出打工,上初一的她和5年级的弟弟成了留守儿童,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任治森得知后,每年主动提供资助,帮助姐弟俩完成学业。“得到任治森‘特殊照顾’的学生,在驻地多所中小学校里还有很多。他不是一个人在付出,他会把他的亲戚朋友一起带动起来,一起帮助山区孩子。”麻栗坡县教育局领导介绍说。

  《孩子们需要您的帮助》是任治森2010年初在《中国集邮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他用这种方式号召社会热心人士,为麻栗山的孩子们捐赠旧书籍、旧衣服和文具。一时间,各种爱心包裹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到麻栗山小学。有人寄来铅笔、儿童文学等书籍、衣服,一位8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还汇来了1000元钱,雷锋事迹研究会寄来了雷锋系列书籍……募捐的成功,让任治森有了新的想法。

  他给自己所有的亲戚、同学和朋友挨个打电话。目的只有一个,让南油村3000多名乡亲都穿上自己募捐来的衣服。一个个电话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爱心“蝴蝶效应”,不到一个月,就募集来4000多件衣服。部队战友纷纷参与,把衣服一一清洗、消毒、晒干,上级也派出专车帮助任治森把衣物发放到村民手中。 

  2011年起,任治森发起的实物捐助,覆盖了南油村及邻近的3个村寨。2012年,他又为南油村的学校邀请来大学生暑期支教团队,并协调云南电视台在南油村捐建了一个希望图书室……无数人的爱心,通过任治森汇聚在麻栗山。


任治森和山区孩子在一起。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任治森在家访时和学生一起喂猪。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为了感谢任治森,南油村村委会给部队寄去一封感谢信。信中说:“他给了孩子们以希望,给了乡亲们以力量。感谢党派来了传播文明的使者!”

  一提起任治森,驻地群众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把驻地百姓当亲人。“不瞒你说,我现在在当地也算是个名人了,走在路上,乡亲们的招呼打不断。”任治森告诉记者,在麻栗坡这几年,他和村民互帮互助,村里搞运输的见他一个人走在路上,都会免费载他一程,还常有热情的老乡邀他到家里吃饭,他也会带东西到人家里做客。

  他说:“少数民族群众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的日子好过了,国家的民族团结事业就进步了。我愿继续当好文明使者,传播党的声音,利用业余时间更好的投入学雷锋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中,为民族团结尽自己的一份力。”

  4.他节俭捐工资20余万 父母“暗访”转变看法

  在麻栗山6年的时间里,任治森行程两万多公里,在多所学校、多个村寨宣讲60多场,化解纠纷10余次,帮助贫困学生20多名,筹集衣物10万余件。而入伍12年来,他也利用业余时间做了12年志愿者,节俭捐出的资金已有20余万元。这么多年来,他有时也会感到孤独,但孩子们的期盼、家人的支持、乡亲们的认可、部队的教育都是鼓励任治森继续走下去的最大的信念。

  任治森的父亲也很爱帮助别人,家里常帮人的传统在他这里延续了下去,这是他最初做志愿者的原因。 

  尽管是做好事,最初任治森做公益时也让父母很不理解。“我工资不高,募捐来的衣服,运费都要自己出,每次大概都花我半个多月的工资。还要给孩子们买文具等,花费其实是挺高的。所以没什么积蓄,这么多年连买房子的首付都没攒起,现在还会欠债。钱都不花在自己的事上,在我父母看来我是挺没出息的。”但是,当父母到任治森工作的地方“暗访”后,两位老人彻底转变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看到我满墙的奖状,还有柜子里塞得满满的荣誉证书,一下子就恍过神来了。我还带他们去发放物资,后来他们也理解我了。走的时候还留下了准备在昆明做小生意的本钱,让我拿去做好事,两人仅留下了回老家的路费。我真的很感激他们。”这次的“暗访”,让任治森的父母对他的志愿者事业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以前和他交流不多的父亲,现在和他交流也很多,父子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很多很多。

任治森到坪寨小学发放爱心物资。图片来源:云南文明网

  除了父母,他分居两地的妻子王瑞琳也给了他最大的鼓励。妻子在昆明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工作,薪水虽不高,但很理解他的行为,婚前婚后都积极支持他的爱心行动,也不要求他存款买车、买房和其他开销。盈江地震时,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下,他和妻子取消当天的婚礼,作为志愿者跑到盈江进行了支援。身边的战友和领导也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大家庭、小家庭的支持,使他的大爱在老山脚下不停地播洒着。任治森说:“走到今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任治森也是个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活中的他不仅爱唱歌、写作,还爱写诗、写词。他统计了一下,自己电脑上存有200多首诗词,还有100多首是写在本子上的,以后他还想找个出版商赞助出书,卖钱资助山区的孩子们。在诗歌《远方的家》中,他写道:“您在蒸馒头,我把风箱拉,一把柴一把火,乐坏咱娘俩 / 一起种苞米,扶耧的是爸爸,我拉起绳索喊号子,您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 远方的家,此刻麦田收割骄阳下,远方的家,家里教会我勤劳,伴我守边卡。”

  任治森说:“我是一位农民的儿子,从小受过不少别人的帮助,在党的关怀下成长。我所能做的就是当个好兵,为百姓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任治森》、《任治森:80后战士甘当老区文明使者》、《麻栗山的文明使者——记“全国优秀志愿者”任治森》、《任治森:当志愿者 哪有困难哪有我》等稿件综合,感谢云南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这是《强军战歌》对士兵责任的表述。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承诺。和平时代里,对国家、对党、对人民的忠诚是对每一位士兵的考验。任治森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党的声音,践行“文明使者”的责任,自觉投入志愿者服务活动,正是对党忠诚的表现,是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