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23 22:1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10-27 第442期 | 查看:1625次
“好队长”自掏腰包建“工友驿站”惠福十几万人
1997年1月,张向海从河南农村来到广东打工。经过艰难创业,在成就个人事业之后,他立志投身公益、回馈社会。2013年8月,他出资发起成立一家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珠海市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中原文化,德行天下”为愿景,服务于异地务工人员,成立近两年时间,通过零距离、心贴心、实打实的无偿服务,已经成为了异地务工人员及困难群体温暖的大家庭。2015年8月,张向海荣登“中国好人榜”。
每天一大早,河南人张向海都在珠海香洲区银桦路的“工友驿站”里忙碌着。作为身家丰厚的大老板,也是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创办人和志愿活动的组织者,自1998年至今,他个人先后资助2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上学;2013年起,还接连帮两所小学翻修校舍;如今,更有十几万人直接受惠于他的公益事业。
张向海在拱北口岸做文明指引志愿服务。图片来源:珠海文明网
从一个白手起家的打工仔到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期间走过不少辛酸路,张向海深有体会。现在,作为大老板的张向海朋友圈也渐渐聚集了很多企业家和成功人士,这些社会精英阶层也有对张向海的“傻劲”表示不理解,而每次,他都理直气壮的争辩道:“少吃一顿奢侈饭,少喝点奢侈酒,少打一场高尔夫,就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完成学业,一年节省下来的钱,可以帮助多少孩子呀!”在张向海的“循循善诱”下,越来越多企业家都加入到张向海的公益项目中来,他的志愿服务队也日益壮大。
租场地、雇人、备器材……曾有人这样问过张向海:“你自己出钱出力做这个只赔不赚钱的行当,是不是太傻了?”而张向海却说:“实实在在为一些困难群体,为一线打工群体服务,我心里特别充实,比做生意赚钱更有成就感。”
1.善心之源 慈母乐善好施 点滴感动孝子
张向海说:“从小母亲就教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小时候不懂这句话的含义,而今在做公益的过程中,理解到‘道德’就是做真、善、美的事,是做对他人有益的事。作为一名企业家,有责任为社会做些实事,为提升正能量,创建幸福和谐珠海贡献一份力量。”
1997年带着“淘金梦”来珠海打拼的张向海,不论是一穷二白的农民工,还是事业有成的商人,都认为他都是一个热心肠的大好人。而这一切,是有一个人在他成长路上默默地感染着他。
“母亲是一位勤劳厚道、乐善好施的普通农村妇女,给我带来了太多感动。”这位高大的北方汉子,回忆起自己的母亲,都是满满的感激和温情,仿佛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张向海捐赠护童健康学习桌,帮扶贫困儿童。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张向海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有一年岁末。年三十那天,农村人都要烧香拜祖,在贡桌上摆些肉,两头一小盆,中间一大盆。正当大家过年喜庆洋洋之时,来了一个乞丐。母亲二话不说,就给乞丐一碗饭,再扣上一小盆肉。正在放鞭炮的他很是不解,母亲说:“儿啊,年三十的,家里但凡过得下去,都不会出来要饭的,一定要帮这个可怜的人。”就是这句话,让他牢记至今。
张向海回忆,老母亲平日在村里,都是谁家有困难,主动上门去帮助。自己擅长做衣服做鞋,就免费帮别人缝缝补补。家里老父亲从单位分来玉米面,本是拿来喂猪,老母亲认为粮食可吃不可糟蹋,就用玉米面和上小麦面一起蒸馒头分给家里亲人和邻里街坊,“母亲蒸出来的馒头又软又甜。”张向海笑着说。
母亲的淳朴与勤俭是留给张向海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正是老母亲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给我带来了点点滴滴的感动。细流汇成大海,我要把母亲的厚道和乐施,带给更多的身边人。”
2.善心之初 成立助学基金帮扶弱小
“社会给了我今天,今天我要回馈社会,公益事业是企业的一种担当,希望我所做的一切能够引导更多人做公益”心怀这一理念,张向海视异地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体为自己的家人。随着求助人士逐渐增多,张向海身体力行,他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公益慈善事业上。
为光山龙台小学、高州沙田镇田寮小学出资筹资翻修校舍,为西藏孔繁森小学募捐冬衣,为北理工珠海学院患有格林巴利综合症周科伟同学募捐医疗费用和医保续接,为北师大珠海分院刘卫丽同学募集学费生活费……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只要学子在求学道路上遇见阻碍,张向海都慷慨解囊,无私帮助。“在中国,知识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如果孩子因为家庭变故等原因而无法正常继续学业,对孩子来说,那就是致命的打击,人生就定局了。”张向海说。
当时,那个患有罕见疾病的北理工男孩,已经病危在重病房,生存希望很渺茫。班主任找到张向海,说起这个孩子是河南农村的孩子。张向海心里颤了一下,他深知,在河南高考现状下,一个农村孩子在千军万马中能考上北理工真的很不容易。
2015年7月12日,珠海市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图片来源:珠海文明网
为此,张向海立刻联合珠海河南商会、珠海市豫德工会联合会、珠海市慈善总会等多家单位,为周科伟发起一场募捐活动。活动的开展与报道引起了珠海市社保中心的关注,并为周科伟办理了医保接续。通过募捐和医保接续,共为周科伟解决了27万余元的看病资金缺口。
2014年9月,周科伟痊愈,奇迹般地重返大学校园。“谁也没想到他恢复得这么好,并且没有留下后遗症。”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杰对记者说。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集众人之力帮助困难群体,张向海联合广东豫商高尔夫俱乐部成立了广东豫商助学基金,为珠海单亲贫困儿童、孤儿、残疾人子女、大病儿童及特殊贫困生进行相关资助。2014年8月份,张向海在接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刘卫丽因家人大病陷入生活囧境,面临失学的求助后,马上组织身边爱心企业家和热心人士展开了一场救助接力。最终为刘卫丽募得学费及生活费2.4万余元。使刘卫丽圆了她的大学梦。
3.善心之行 开设服务窗口服务异地务工人员
2014年,在珠海市和香洲区两级工会的业务指导下,张向海出资创办珠海市首家“工友驿站”。“工友驿站”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采用“工会+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模式,面向广大职工群众,提供困难帮扶救助、法律咨询援助、职业介绍、心理咨询、免费理发、儿童托管等十四项免费服务。“工友驿站”的成立,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家门口的服务。免费的法律咨询调解,让职工群众有了属于“自己”的调解师。心理咨询更是让职工群众找到了缓解压力,释放心声的心灵家园。
2015年1月份,张向海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个单亲母亲郑阿姨带着两个女儿的求助。郑阿姨的11岁的大女儿因被一男子多次强行猥亵未果,而产生心理障碍。出现了带刀子上学的危险行为。张向海接到求助,马上安排专职心理咨询师对郑阿姨以及两个女儿展开心理咨询,同时通过各方关系,为孩子找到了一所新的接收学校。在郑阿姨心理和心态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又及时给郑阿姨安排了新的工作。现在的郑阿姨走到哪里都要笑着说,感谢“工友驿站”救了她的全家。“你不帮一把,一个单身母亲怎么去带这俩孩子,不帮心里真的过不去。”张向海说,自己的举手之劳,或许对别人来说就是人生转折点。
张向海在为异地务工人员服务。图片来源:珠海文明网
2014年9月,“工友驿站”荣获市委社管部颁发的“社会治理创新优秀项目奖”。“工友驿站”通过开展2015年7月12日,珠海市豫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各类公益服务,至今服务职工群众达10余万人次。
随着业务的拓展,服务群体的增多,驿站内,专业社工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的缺口越来越大,张向海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招人不好招,社会工作很复杂,不好做,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够,觉得工资给得太低……”张向海说,运动器材、电子设备的损坏更新、免费借阅的图书丢失等等一系列问题,让张向海觉得仅靠他一个人的支撑,力量很有限。“每年单单场地租金就已经是十几万,加上器材损耗维护费、员工工资……都是一笔笔不小的数目。”
张向海希望在资金上、政策上和人才上能得到政府扶持。有了政府的扶持,不论是资金上,还是政策上抑或是人才上的扶持,都能让他们更好打造这个社会组织,更好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居民。”
现在,工友驿站的工作团队有25人,这个人数与现有的公益事业规模是不匹配的。虽然在人才上有缺口,但是张向海还是坚持自己的选人标准:“做公益,就需要有爱心、能吃苦,希望跟我们怀有同一想法的热心人士加入这个公益团队。”
(本网根据稿件《“好队长”张向海自掏腰包建“工友驿站”惠福十几万人》等稿件综合,感谢珠海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好队长”张向海用他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对美德和大爱的弘扬。善举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牺牲和无私之爱,不得不让人心生敬佩!如果大家都能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大家庭尽一份绵薄之力,以一颗体恤的心,去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才是人生最大的善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