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越大人口越多进步越快

发布时间:2016-05-19 21:59 | 来源:济南日报 2016-04-28 | 查看:926次

  世外桃源没那么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是所有封闭社会的命门。只要人口少,分工必然成问题。很多人既是农民又是猎户,要养殖、制造工具,很多技艺、思想和社会分工必然消失,社会开始倒退。人是社会动物,只有融入大环境里参与分工协作,进步才是可以期待的。全球化时代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代

  这个世界真的糟糕透了吗?

  张佳玮在《腾讯大家》刊文说,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人唠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过去的时代啊,最健康,最唯美,最优雅,最知性的时代,人们能诗善画、香茶竹舍、文采风流。相比起来,眼下这个时代,市侩、机械、混乱……19世纪法国的丹纳先生认为文艺复兴是完美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诸位认为,古罗马才完美;古罗马认为,古希腊才完美;中国士大夫则认为尧天舜日的上古时代最美丽……回溯无止境。

  问题是:1515年的罗马虽然云集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布拉曼特和达芬奇。但普罗大众的素质远不如今日,脾气火爆,命案不断,人身安全毫无保证,吃不着辣椒玉米和咖啡,没有抗生素,人们不讲卫生,医生都是赤脚大夫,只知道给你放血。实际上,所有“过往年代的伟大人物”,只有历史浓缩的几个而已。人们以古非今时,通常是以数千年历史浓缩出来的若干贵族精华,来比较如今的平民生活。单看18世纪的法国宫廷画,我们会觉得那时代风雅秀丽,远胜今时今日。但宫廷画不会告诉你,油画里的牧歌唱晚、小说里的沙龙贤达之外,是普遍的困苦、瘟疫、苦难、迷信、人身不自由和经济压迫。

  事实是:从宏观而言时代是在进步的。从平均寿命、健康程度、人口数量、物质丰足、教育水平角度来讲,2016年的人类,整体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不要动辄说世风日下

  吴思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中写道,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几件发生在北京的旧事,距今已经二百多年了。

  一件事是纪晓岚买罗小华墨,看上去“漆匣黯敝,真旧物也”,可是买回去一用,居然是泥砖的,染以黑色,还带了一层白霜。另一件事是纪晓岚赶考,买了几支蜡烛,怎么也点不着,原来也是泥做的,外面涂了层羊脂。纪晓岚的从兄万周,买了一只烤鸭回来,发现竟然也是泥做的。这鸭子的肉已被吃尽,只剩下鸭头、鸭脖子、鸭脚和—副完整的骨架。骨架里搪上泥,外面糊上纸,染成烤鸭的颜色,再涂上油,晚上灯下难分真假。

  这些年我们老说假货泛滥,以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似乎过去就没假货,至少是没有那么多假货,看来这是偏见。历史上假货的技艺和普及程度恐怕也不在今天之下。这虽然没有统计数字来证明,但不妨在情理之中推测一番。就说那做烤鸭的,肯花如工艺品一般精细的做工,再搭上等鱼上钩的时间和被人识破打一顿的风险,只为了赚一只烤鸭的价钱,这种高成本低收入的买卖,当今还有几个人肯做?为了这点小钱尚且有人费心费力地制假贩假,更多更大的机会自然更不会轻易放过了。这恐怕也是当时人生之艰难和资源之贫乏所决定的。这一点现在应该是有所改善了。

  纪晓岚提到的假货,显然都是在地摊买的。当时还没发明百货商场。西方人发明的百货商场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不用顾客花很多时间满世界地寻找他要买的东西,而且在百货商场里卖假货,更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麻烦。因此沾新制度的光,如今的人在商场买东西,比当年的人在地摊上买东西的风险小多了。

  如今人们都觉得假货泛滥,恐怕还有之前国营背景的衬托。国营商店的盈利是国家的,亏损也是国家的,职工犯不上为了国家的利益冒险卖假货,国有企业也犯不上为了国家的利益生产假货。这种缺乏激励的机制抑制了假货二三十年。后来忽然放开,假货也忽然冒了出来,大家便觉得假货特别的多。说到这里,我想起美国了。美国的假货并不少见。我在美国街头的许多地摊上见过劳力士表,外观极其漂亮。问价,才二三十美元。古今中外的地摊和行贩行为都差不多,大店名店则另是一路。造成重大差别的不是时间、地域和民族,而是具体的商业制度。

  世外桃源没那么美

  菁城子在《长江商报》刊文说,中国古代历史除去记载不详的尧舜时代,上古三代直至元明清,连篇累牍都是战争杀伐,即便非常短暂的和平年代,小规模的政变屠杀也几乎没有停止。一部通鉴,几乎都是一些最无耻厚黑之士的杀人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身处乱世的人们有的期盼圣贤下世,拯救黎民于水火,有的选择避世。

  中学时读《桃花源记》,十分羡慕这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村庄。后来读武侠小说,也有很多类似的世外桃源。古龙小说《圆月弯刀》里有“忘忧岛”,他们是一群武林杀戮落败者的聚集地;金庸《神雕侠侣》里有个“绝情谷”,古墓派更绝,师徒几代都住在活死人墓里,罕与外人接触。

  照理说,这种刻意隔绝于世的生活,没有斗争纷扰,低头抬头都是熟人,生活可以做到简单快乐。但读小说你却会发现,封闭世界里的人们都非常苦闷。小桃源里出一个暴虐的统治者可就糟了,因为逃无可逃。绝情谷里每个人都是公孙止的奴仆,他们所受待遇未必比在外面世界好。即使统治者还不错,这个小社会也有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这是所有封闭社会的命门。只要人口少,分工必然成问题。很多人既是农民又是猎户,要养殖、制造工具,很多技艺、思想和社会分工必然消失,社会开始倒退。17世纪日本闭关锁国之后100多年,西方到访者惊讶地发现:此前早就流行的牛拉犁消失了,日本人恢复了落后的人力翻田。牲畜大量减少,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粮食饲养。这与粮食减产和各种铁制工具逐渐消失有关——因为很少人再使用它,此前锻炼生铁用来铸剑、制枪,现在都不需要。由于人口稳定,需求受限,信息受阻,日本人不知道当时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日本列岛再小好歹也有几百万人,如果把它微缩化到几百、几十人,恐怕要倒退到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

  因此,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真要存在的话,就不会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设酒杀鸡作食”的丰盛场面更是奢望。桃花源中人对新耕作方法一无所知,生产效率不会太高;人口太少,没法贸易,所有人要终日生产才能维持温饱。他们的需求因环境所限变得极为单调,吃穿二字就够他们累了,至于音乐艺术、精神享受这些东西离他们都很遥远。由于人口太少,近血缘结合的比例就高,时间一长,人口体质也会退化。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