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9 22:01 | 来源:济南日报 2016-04-28 | 查看:1349次
——专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许风雷
许风雷在手术中
匀称的身材,戴副眼镜,眉宇间流露出儒雅和沉静的气度,言谈不疾不徐,这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带头人许风雷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刚走下手术台的许风雷,在等待第二场手术的间隙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在头颈方寸之地上的那些精彩故事。
“偶然”造就的头颈外科专家
1995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许风雷,进入当时的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师从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栾信庸教授。
“神经外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直有交叉的领域,两个专业可以互招研究生,正好当时耳鼻喉科想招一个有神经外科专业背景的医生,我就阴差阳错开始了头颈外科的临床工作。”这个偶然的机会,让出身神经外科专业的许风雷进入头颈外科领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解剖位置上来看,如果将大脑比喻为‘二楼’,那我做的部分就是‘一楼’,颅底就是这个‘楼板’。”许风雷说,颅底疾病涉及多个学科,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是‘楼上楼下’的关系。
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出色的诊断能力、精湛的外科技术,他很快在头颈外科专业脱颖而出。2007年5月,许风雷前往美国波士顿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研究。
2013年,许风雷在国内率先开展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喉、口咽、下咽、舌根手术中的应用,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擅长咽喉疾病、头颈部肿瘤的诊治,对喉、下咽、甲状腺等各种慢性肿瘤和先天性畸形切除和修复均有独到见解。“目前国内能做的手术,我们都能做,并且能做到最好,但头颈外科领域的多次技术突破,离不开科技和设备的创新。”许风雷说,以往对于颅底肿瘤,如嗅神经母细胞瘤、三叉神经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常常令病人望而却步。“将面部切开,即使手术成功人也残了。”现在,头颈外科治疗不断尝试新的手术径路,给这类患者带来福音。
大胆尝试为患者重建美好生活
近十年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飞速发展的十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医生开始关注并探索以往不敢尝试的“禁区”,许风雷就是其中一个。
“患者咽腔整个一圈全是病变,嘴巴内所有能看到的地方都长满了。”进行初步诊断后,许风雷发现患者的病变已经累及口咽双侧壁和后壁,并经下咽右侧壁侵入右侧咽旁间隙。经快速冰冻病理确认,这是一例少见的巨大口咽恶性肿瘤。
“肿瘤的位置深且切除范围大,周围解剖结构复杂,以往做这种手术,需要将下颌骨中间裂开后,沿舌头正中切开,将肿瘤完全暴露出来,这种手术不仅创伤大,术后会导致患者的容貌受损。”许风雷说,虽然传统手术也能治疗,但手术带来的巨大的创伤,吞咽咀嚼功能、语言功能及颈部活动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来恢复,极大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他大胆决定从舌骨入手,通过将舌骨切除后的小缝隙进入,将全部肿瘤切除。而通过这么小的创口完成手术,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我们手术比别人做好的原因,就是操作规范扎实,熟练程度高,切除手段和修复方法多,尽可能为患者保留功能。”许风雷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大胆的尝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方便直接的手术径路,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保留了完整的容貌。
授人以渔建立全国激光培训中心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激光治疗技术运用的比较普遍,创伤小、恢复快,对治疗咽喉疾病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但从全国各地使用的情况来看,硬件设备具备了,但操作技术并不规范。”邀请许风雷前去会诊的医院有很多,在多地了解后发现,虽然很多医院引进了最好的硬件设备,但人员操作技术上的软实力并不达标。
“早期喉癌可以用激光来做,第二天就能出院,而以往开刀至少要住院十几天。”许风雷说,以往一些疾病都要拖到很严重了才来治疗,不得不进行开刀切除等手术,现在疾病早期诊断对微创手术类的发展是一个促进,激光技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但这一前提是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
2015年,许风雷建立了国内首个咽喉疾病激光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和推广激光辅助的咽喉内镜、显微手术等微创手段治疗声带病损、喉气管狭窄、儿童喉乳头状瘤、早期喉癌及其它种类头颈疾病,在不降低治愈率的前提下,缩短恢复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激光培训中心就像一个‘驾校’,我们不卖车,只教给你怎么开车。”许风雷说,不去驾校也能学会开车,但在操作规范上难免有所欠缺,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全国各地的医院打造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激光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做出贡献。
治愈气管狭窄就是解决“遗憾”
“能记住的永远是不成功的案例。”职业生涯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许风雷已经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台手术。怕吃饭食困影响下午手术,他为此经常不吃午饭;想多为患者的术后生活考虑,他在手术技艺上精益求精,但医学的进步存在阶段性和局限性,他把曾经留下的遗憾,作为下一步的研究动力。
随着车祸导致颈部受创等外伤的增多,由此导致的喉气管狭窄成为棘手的问题,但目前通过手术治疗喉气管狭窄没有公认的“金标准术式”。看着17岁的少年因车祸抢救进行呼吸机插管后,生命被成功抢救了,却留下了气管狭窄的问题,只能靠继续带气管套管生活。“急救时使用气管插管是救命的,治愈后患者的术后生活就成了需要考虑的问题。带着管子一辈子摘不掉,让一个年轻人怎么生活?”
许风雷介绍,医源性损伤及喉外伤是喉气管狭窄后天形成的主要原因。“现在临床上遇到的良性喉气管狭窄,很多是重病抢救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并发症,属于医源性的,在治疗方面目前仍是临床上的难题,看着很多患者因此给生活带来了负担,就觉得很遗憾。”
“山东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技术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但从目前来看,喉气管狭窄没有很好的办法进行治疗,只能是尽可能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目前各地都处在摸索阶段。”因此,下一步在保持现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许风雷将致力于气管狭窄方面的研究。
(本报记者 王晓菲 于丽娟)
专家名片
许风雷,医学博士,山大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从事头颈肿瘤切除与修复工作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通咽喉疾病、头颈部肿瘤的诊治,对喉癌、下咽癌、晚期甲状腺癌、颈段食管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和功能重建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他继承了头颈肿瘤外科治疗方面的传统优势,在喉功能保留和组织缺损修复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多种高难手术方法重建下咽食管,如喉气管瓣代下咽、颈段食管术;胸大肌皮瓣、胸三角肌皮瓣、颏下肌皮瓣修补术;并与多学科合作成功开展游离空肠代下咽食管术、管状胃上提、结肠上徙代全下咽食管术等。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近半数患者还保留了喉功能,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最大程度保存了患者的呼吸、吞咽及发音功能,技术手段达国内领先水平。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