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7 22:44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15年07月28日 17:04:39 | 查看:1090次
看尽人间风景,雁过要留痕
温州文成县玉壶镇上村老侨胞胡希读,现年92岁,原是玉壶镇小校长,于1983年退休,几十年来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桃李满天下。他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子孙近40人,都在意大利经商。他是文成县历史上侨眷一次性捐资最多的人,曾先后获得温州市教育扶贫先进个人,“文成县爱乡楷模”等荣誉。
一直以来,他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与多位贫困生结对帮扶,助建教学楼,玉壶镇小有一幢教学楼就是他捐资并以他的姓名命名的;大峃镇屿根村后山上一条长250米、宽1米的水泥路,也是他出资修建的,同时还在上面修砌了座椅和坐墩,特意从山上引来山泉,供游人饮用和洗手。去年又出资500万造桥工程,只为村民去镇政府办事方便。在文成侨胞侨眷近5年总捐资的7000万元中,九旬老人胡希读的500万元,只是杯水与一勺的关系。然而尽管只是一勺,却是这位老人毕生的积蓄,是这位九旬老人看尽人间风景后,为后人留下的一笔甘之如饴的财富。、
对自己,克勤克俭
生活中,胡老先生衣着朴素、生活节俭,家中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家具摆设基本上都是老物件,床单被洗得有些发白,但满墙的子孙照片却格外引人注目。退休后,老伴中风卧床需雇人照顾,生活负担不轻,但是老人依然从为数不多的退休金里抽出钱来,资助特困生。后来,随着子女长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老人还是舍不得给自己买好吃的、好喝的,子女看着心疼,一笔一笔的把钱汇给老人,但是老人依旧分文不动的存在银行,碰到需要帮助的乡亲就拿出来接济他们。后来,老伴过世后,胡老在国内已经没有亲人,其儿子就在县城为他买地建房,老胡就积极当起了粗工,除了购买建筑所需的原材料之外,有空就参加拌水泥和做砖墙等劳动。等到建好四层楼房时,他也成了半个泥水匠。
同时,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炎夏酷暑,胡老总是手握柴刀或铁锹,到大峃镇屿根村后山上,除杂草、撬石头、砌花坛,忙得不亦乐乎。他三次修路造园,使得原先荆棘丛生的石壁,被两三百株可供观赏的树木花草所取代,以前很少有人来往的荒山秃岭,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当人们赞扬他时,他却说:“其实我这20年来,最惬意的就是每天在这里的几个钟头。自己动动手,流点汗,回家洗个澡,午睡也特别香。每次看到这里树苗成活,茁壮成长,游客络绎不绝,心里就特别高兴。”
对学生,乐于助困
2008年,有一个15岁叫潘大伟的男孩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让本来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胡老先生在看报纸的时候,了解到潘大伟的事,看到这么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孩得了这样的病,很是心疼,当时就冒着寒风骑着自行车到文成编辑部为大伟捐爱心款。
“这3200块钱你们帮我转交给潘大伟小朋友,让他好好地治病,早日回到学校。要医治他的病一个家庭是负担不了的,需要社会这个大家庭伸出援手帮助他。”胡老先生廖廖数语,便走了。
但是,走出大门后,胡老先生又折回来了,往记者手里塞了1000块钱,“我只是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多捐点对大伟总是有好处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
后来,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关怀下,白血病患儿潘大伟成功接受骨髓移植,逐步康复。
对乡民,乐善好施
“为富更仁,达济天下”温州都市报曾这样评价过这位老人。他在20多年前捐资25万元建造母校综合楼后,后来又将500万元的毕生积蓄捐出来建桥。
玉壶镇政府将迁入新址后,办公大楼前有近百米宽的玉泉溪,乡民前去办事得绕道两头公路桥,颇为不便。胡希读老人得知后决定将银行存款500万元捐给家乡造桥,以完成人生中最大一次愿望。
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么热衷公益事业”,他说,“人活着能为他人和社会做点有益的事,好处给别人,高兴的是自己”。
如果说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大雁划过天际的短暂一瞬,那么,老人捐出的这500万元,便是如雁的老人,试图留给世人的一道痕迹。只有在看尽人生风景的时候,才会在92岁的时候,还想着如何在人生如雁的飞行过程中,让心灵的痕迹,在后人的眼中看起来更加灿烂一些。所以,他在捐完这笔毕生积蓄之后,还有新的心愿,想在家乡的风景点再修一条山路。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