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龙泉邱利呈(图)

发布时间:2016-05-17 22:44 | 来源:浙江文明网 2015年07月28日 17:04:33 | 查看:769次

  小山村里的“活雷锋”

  ——邱利呈:一位七旬老人的公益情怀

  邱利呈,男,1936年12月出生,龙泉市岩樟乡坑源底村农民,是一名孤寡老人。二十多年来,靠着几亩薄地和山林维持生活的他,心系村里的公益事业,不为名不为利,先后6次拿出苦苦攒下的所有积蓄3.5万元,为自己所在的小山村修建了5座“爱心桥”和浇筑村中水泥路。看到村民碾米不方便,老邱用攒下的几千元钱,一口气买来了4台碾米机,分别送给了4个不同地点的村民。1984年,村里的五保老人——60多岁的叶马福夫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他就把两位五保老人从破旧的老房接到自己的家里,像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赡养他们,平常舍不得吃肉的他,却经常买肉给两位老人吃,十多年来悉心照料着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直到两位老人相继离世。劳作一生,辛苦一辈子,到头来不为自己留一分钱。

  邱利呈一生孤苦——刚出世时,父亲去世,4岁时,母亲去世,由叔婆抚养成人。当他19岁时,慈爱的叔婆又撒手人寰。后来,他娶了妻子,总算品尝到了家庭的温暖。想不到,没过多长时间,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妻子竟离家出走。此后,老人没有再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凭着勤劳的双手,老邱拆掉土坯房,第一个在村里盖起了“洋房”——两层小楼,混凝土木结构,屋顶盖着瓦片。在今天看来并不算时新的“洋房”,在当时,赢得了村民的啧啧称赞。生于斯长于斯,没有亲人,在心里,老邱于是把村子看作了自己的家,把村民看作了自己的亲人。那时的老邱,日子好过了,便开始琢磨着要让村民的日子也像他一样舒坦。

  六次“裸捐”,所有积蓄化成5座“爱心桥”

  坑源底村是个革命老区,山高路远,在上世纪80年代,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守着一大片山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民要到山上伐木砍竹换点钱,要经过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溪。小溪上,两根杉木拼在一起,就是村民过溪上山必经的“桥”。

  “这种独木桥,碰到雨雪天,大人走得小心翼翼、心惊肉跳,生怕掉下去,因为桥面离小溪有三四米,溪滩里,全是大石头。一不小心掉下去,不是闹着玩的。村里的小孩都是被大人讲了又讲,千万不能上独木桥玩。”坑源底村支书邱利仁介绍说。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一直没有能力修座安全一点的简易桥,方便村民过溪上山。祖祖辈辈,坑源底村民走着这样的独木桥,杉木也不知换了多少根。老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下决心要拆掉独木桥,建造一座“爱心桥”。

  1986年,老邱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共计5400元钱。在上世纪80年代,5400元钱还是笔巨款,当时的普通工人,月工资也只有几十元。他请来师傅,在村旁土名叫南边岭的地方,拆掉独木桥,建起了他的第一座“爱心桥”——南边岭桥。

  南边岭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了这座桥,村民过溪上山,再也不用战战兢兢,而村里的小孩,也能随时过桥或上山玩耍,或帮衬大人干活。

  造了第一座桥,老邱仿佛造桥上了瘾。从1986年到2008年20多年时间,从南边岭桥,到水碓头桥、垟头桥、下南边岭桥、垟头社桥,凡是有独木桥的地方,都变成了通行方便的简易桥。

  5座“爱心桥”造起来了,老邱也累成了两鬓花白的老人。

  20多年来,每逢农闲时分,他也不歇着,反而四处寻找打工机会。帮人种香菇、木耳,上山砍毛竹……凡有村民忙不过来,他总是乐呵呵地前去打个短工。

  在村里,老邱是最受欢迎的短工,因为别人的工钱是50元一天,而他只要20—30元一天。“老邱干活很卖力,身体健康,还能种水稻,背得动100来斤毛竹,但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力气比不上年轻人,工钱拿少一点也是应该的。”村支书介绍说。

  滴水成冰,集腋成裘。老邱舍不得为自己添一件新衣服,很少买肉改善生活,一点一滴的收入,都小心翼翼地存着。每过几年,只要手头一有上千元的积蓄,他就会坐不住,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化成一座座“爱心桥”。

  有了老邱的“舍”,村民们才有了“得”。随着一座座“爱心桥”的建成,村民上山方便了,挣钱也比以前轻松了。据介绍,2009年,坑源底村积极发展笋竹两用林和食用菌,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400多元。2010年1月,村里冬笋的收购价达到一公斤15元的好价格,不少村民光冬笋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了1000元以上。

  村民能将山里的土货顺利挑下山,省心省力地变成钱,老邱造的“爱心桥”帮了不少忙。

  村民手头宽裕了,钱包鼓了,到2004年,村里的路却还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石头路。那一年,老邱带着自己省吃俭用省下的9000元钱,主动把钱送到村干部手中,要求出资把村中道路变成水泥路,方便村民行走。村干部被感动了,从紧张的村集体经济中拿出1万多元,加上老邱的9000元,筹集到了工程款。

  按道理,老邱出了这么多钱,年纪这么大,不用投工投劳,村民也没有任何怨言。可他每天早上6点钟就到工地,和村民们一道挑石担泥,干得热火朝天。

  老邱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人们的疑问,他却不好意思地说:“虽然我年纪大了,干不了多少活,但能出一份力也是好的。在工地帮帮忙,也能节省一点工程款。”

  在老邱的带动下,村民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投工投劳,改造村容村貌。

  如今,坑源底村中的主要道路一改往日面貌,变得平整、干净。站在村道上,看着老人拄着拐杖串门,孩子欢笑着追逐嬉戏,老邱笑得很舒心。

  为了村里的公益事业,老邱先后6次拿出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真正达到了“裸捐”。对于老邱的行为,很多村民竖起大拇指,夸他是“活雷锋”。

  争做孝子,所做“傻事”赢得村民赞誉

  老邱不仅积极为村里义务修桥铺路,而且早在1984年,就做了件“傻事”——把村里的五保老人接到自己家中,一直赡养至老人去世。

  叶马福夫妇是村里的五保户,年老体弱,连种点稻谷都困难,而当时村集体底子薄,不能为五保户提供更多的帮助。老邱看着老人没有人照顾,很是可怜。平常,只要自己有点空,就帮他们干点农活。

  1984年,60多岁的叶马福夫妇身体更差了,连生活都难以自理。老邱干脆就把两位五保老人从破旧的老房接到自己的“洋房”,和他们一起吃住,像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赡养他们。平日生活非常节俭的他,对待两位老人却非常慷慨,平常舍不得吃肉的他,经常买肉给两位老人吃。

  老邱悉心照料着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老人瘫痪在床,在床上拉屎拉尿,恶臭熏人,他也不嫌弃,及时地为老人更换、清洗衣服、被单等。这一照料,就是十多年,直到两位老人相继离世。去世后,每逢老人生日和祭日,老邱还会祭奠他们。

  村民介绍说,要不是老邱悉心照顾叶马福夫妇,他俩也不会多享了10多年的福。

  急人所急,买了4台碾米机送给村民

  破旧的衣服,用塑料绳充当表带的老式手表,两边鞋带也不一样的解放鞋,对自己,老邱总是将就。修桥、铺路、照顾老人,对于乡亲们的困难和艰辛,他却从来都没将就过。

  由于坑源底是山区,村子也是依山而建。水稻收获的季节,许多村民家里没有碾米机,总是要挑着上百斤的稻谷到别人家去借用。老邱看在心里,这事就上了他的心。

  几年前,老邱用攒下的几千元钱,一口气买来了4台碾米机,分别送给了4个不同地点的村民。这样,乡亲们终于不用再挑着稻谷,从村头走向村尾去碾米了。一到丰收的季节,老邱看着乡亲们用上了自己买的机器,总是乐呵呵地笑着。他的眼里,只有别人过得好了,他才能过得好。

  20多年捐了3万多元,这个数额在许多人看来,并不算什么。但这钱,是老邱几十年所有的积蓄,有多少人有勇气一次倾尽自己的所有,只为别人能过得更好。

  老邱对公益事业慷慨大方,生活却非常简朴,平时爱抽两口烟的他,一个月的烟钱,也就十几元,平时也就粗茶淡饭,连肉都舍不得吃,而且还常常就着砂糖配饭吃。穿衣也非常节俭,是缝缝补补又穿几年。如今已七十五岁高龄的他,一头白发,一身破旧衣,身体瘦弱,还依然劳作于田间地头。

  现在,他又辛苦积攒了4000多元钱,打算在南边岭桥边修一条通向毛竹山的水泥路,方便村民把拖拉机开到毛竹山的山脚。

  劳作一生,辛苦一辈子,到头来不为自己留一分钱,这样的胸怀和境界,感动了村民和所有知道他事迹的人。2008年,他还被评为龙泉市首届道德模范,2010年3月又被评为丽水市首届十大爱心人物。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