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5-17 20:17 | 来源:观察者 2016-05-13 15:40:06 | 查看:760次
汶川大地震8年后的又一个5月12日,质疑“600多亿捐款怎么花”的声音,又在网络媒体上铺天盖地传播。这次,某网率先“放炮”的一篇研究捐款流向的文章中,首先突出的是“八成捐款入财政”的老话题。
这个说法来自清华大学的邓国胜教授,3年前,他就对媒体表示吃惊:“5年前的事了,怎么还有人提?”这次他恐怕没有提防,自己还能第二次中枪。“我并没有说政府部门接收的钱没有用于灾区的灾后重建。”邓国胜教授3年前强调的事情,又被一些人选择性遗忘了。
政府不拿谁来拿?
政府拿了8成捐款,这有什么不对吗?在当时社会慈善组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捐款交由政府部门统一调配,还有更稳妥可靠的选择吗?难道还能放心把600亿交给任何一家民间机构?李连杰的壹基金在当时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名声大噪,可当时它是挂靠在红十字会这样的官方机构下,每一笔财务支出都需经过红十字会同意,无权自行使用。换句话说,恰恰是在红十字会的监督下,成就了后来壹基金这样的民间平台的声誉。
那么,存不存在捐款不知所踪的问题呢?微博网友@辟谣与真相 很快就找到了国家审计署多次审计的捐款收支。在2010年的1号公告中,审计署第4次向社会公告汶川地震社会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公告称,没有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公告的审计结果,具体到某个部门接收了多少捐赠资金,拨付到哪些地方,每个地方拨付了多少,用来做了什么,还有结存了多少。
红十字会当然是要被重点拷问的,某网的文章称,中国红十字会官方未发布有关汶川地震捐款流向的公告,可查证的公开资料仅有2011年5月发布的审计报告。“公告仅寥寥四段,并没有列出捐款支出明细。”然而审计署明明早已公告了中国红十字会所收到的捐赠款物的具体支出:
究竟是作者下笔前的功课没有做足,还是故意视而不见?
捐款只是政府花费的九牛一毛
没错,这笔至少600多亿的捐款是打破了中国捐赠史上的纪录,但根据公开的财政支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花费1.7万亿,相比之下,捐款只是九牛一毛。一些人经年累月强调政府经手的捐款数额巨大,却只字不提全部的重建费用,也让人颇为疑惑。
对于查到详细公告的,该文章依然揪住不放,“四川省官方共公布的95.83亿元的捐款流向,仅占总捐款额201亿元一半,公开资料上查不到2011年2月以后四川官方有关捐款流向的公告”。
然而审计署2010年的公告确实说明了有70多亿资金的结存,最奇怪的是,对于这些资金的使用,该文章明明找到了答案:时任副省长的魏宏2012年介绍说,捐赠资金按渠道集中在四川省慈善总会、四川红十字会和四川省财政厅。对捐赠资金有明确使用捐赠范围和方向的,用到捐赠人希望捐赠的项目和地方去。对没有明确捐赠资金使用方向的,主要用于事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比如学校、医院机构。
新华社2013年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点,四川省慈善总会一位负责人介绍,在灾后重建中,有5亿左右明确划归财政统筹安排,30多亿是按照捐赠方的意愿,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制的模式运行。要签订项目协议,协议由捐助方、当地慈善组织和项目单位三方构成,捐助方要参与资金使用的监督。
政府的支出换来了什么
钱管得好不好还要看成效,不仅政府的财务支出是经得住审计的,抗震救灾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汶川地震中,有太多的“不愿提起”,也有太多的“不能忘却”。一些媒体常常提起的是“少数具有垄断地位的募捐机构”,是“不知所踪的巨额捐款”,是“救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管理上的纰漏”。而这些媒体忘却的,是8年之后,一个经济重振、社会重整、文化重生的新家园。
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和重建后对比组图
震后重建的映秀镇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些最直观的经济数字:
2009-2014年,汶川地震中39个重灾县GDP年均增长13.4%,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其中,汶川、北川、绵竹等10个极重灾县GDP年均增长14.8%,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
2014年,39个重灾县城镇化率达到43.8%,比2008年提高7.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64元,是2008年(11290元)的2.17倍,年均增长13.8%,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5元,是2008年(4446元)的2.28倍,年均增长14.7%,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
这一切成绩,都离不开政府对捐款在内的救灾资金一点一滴的投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