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苹果vs华为 这才是最靠谱的技术对比(5图)

发布时间:2016-05-17 20:18 | 来源:观察者 2016-05-14 08:30:27 | 查看:1201次

  日前,苹果公司CEO库克于5月底再次访华的消息不胫而走,想必和苹果手机一季度在中国的销量较去年同期锐减16.3%,而华为、步步高等手机厂商销量却大幅上涨不无关系。

  联系到不久前,华为与苹果达成了专利许可协议——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对该事件很多媒体解读为“华为把苹果逼上了绝路”,或是以“逆袭”来形容华为对苹果授权通信专利。

  但笔者认为,用“逆袭”来形容非常不妥,因为在手机行业中,虽然华为近年来进步很大,市场份额和手机均价与日俱增,但离苹果还有一定距离,也谈不上“把苹果逼上绝路”。而在本次专利授权的通信领域,华为则是不折不扣的巨无霸,苹果在通信领域,无论是在系统端还是在终端,以及在通信标准制定上,相对于华为来说,是不折不扣门外汉,因此也谈不上“逆袭”。

华为比苹果更重视技术研发

  从专利数量上看,2015年苹果在美国获得专利授权1938件,位列第11。而华为2015年在美国获得的专利授权为1268件,不过考虑到美国政府对华为非常不友好的政策,华为在美国无法像苹果那样如鱼得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而根据中国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苹果公司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授权情况为——发明授权1066件、实用新型418件、外观设计612件。相比之下,华为在中国已获得发明专利25736件、实用新型1053件、外观设计1146件。

  从专利质量上看,就已两家公司在中国获得的授权专利来看,苹果公司的发明授权、实用新型和实用新型的比例为51%、19.9%、29.1%,而华为的比例为92.1%、3.8%、4.1%。

  从研发资金投入上看,2014年华为营收460亿美元,研发投入60亿美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3%;2015年华为营收610亿美元,研发投入92亿美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5%。苹果2014年营收2202亿美元,研发投入45亿美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2%;2015年苹果营收2340亿美元,研发投入85亿美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3.6%。

  苹果公司科研经费与营业收入的比例着实低的让人难以置信,难道真如某些人所言是“中国科研效率低,所以科研耗资不菲但带来的利润低,而美国科研效率高,相对有限的科研经费,能带来超额的高利润”?笔者查找了美国芯片巨头Intel的数据,2014年Intel营业收入559亿美元,科研经费115亿美元,科研经费占营业收入的20.5%。

  很显然,虽然苹果公司的研发总金额着实不低,但过低的研发投入与营收比例使笔者很难相信苹果公司拥有追求技术卓越的企业文化,很难认可苹果是一家技术至上的科技公司。

  华为的通信专利远强于苹果

  正如任正非在前几日所言,“28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华为的专利总体上集中于通信领域,比如基于ipv6的二层互通的方法、装置和系统;获取组播地址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数据中心中光子交换以及控制光子交换的方法与系统;用于获取通信网络的优化用例的方法;带有自组织中继终端的蜂窝网络的基于贪婪算法的自主资源块分配方案的系统和方法等。得益于在通信技术方面的深厚底蕴,华为手机往往能够拥有很好的信号、通话质量。

  苹果公司的专利虽然很多是关于软件和一些技术应用层面,但总体就显得比较“杂乱”,特别是在通信专利方面大幅逊色于华为——有用于接收触敏显示设备上的文本输入的方法和系统;向后兼容的扩展图像格式;多点触摸输入辨别;抵抗被给予的滥用负载的负载分配设备和I/O架构;用于组织和呈现媒体项目的集合的设备、方法和图形用户界面;使用电子设备的安全元件来进行在线支付;用于动态校准相机系统中旋转偏移的方法等技术专利。

  另外,也有一些让人看起来非常“水”的专利——苹果手机的包装、苹果店内iPad支架、圆角矩形、滑动解锁、苹果专卖店的玻璃楼梯……还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专利,比如用于资产租凭管理的系统和方法。

  正是在通信专利上苹果大幅逊色于华为,苹果手机的基带完全仰仗高通历代手机的信号都算不上优秀,部分还存在信号问题……而这正促成了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这一事件。

  苹果具有软硬件系统优化的优势

  华为是通信巨头,苹果是消费电子领域的大鳄,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家公司,如今因手机业务产生了交集。不少媒体和网友将两者的手机产品做对比,进而以此衡量两家公司的技术实力。其实,这种对比并不是很合适,因为手机仅仅是华为的副业,而Iphone却是苹果主要收入来源。

  单纯就华为和苹果的手机产品而言,苹果手机的技术优势是软硬件整合优化,而华为手机的技术优势则源自华为在通信技术深厚的底蕴。

  由于苹果曾经是ARM的股东,并与ARM有非常深的渊源,加上美国和英国特殊的关系,使苹果能买到ARM指令集授权,并获得比较高的权限。加上苹果基于FreeBSD/Unix二次开发的IOS,使苹果可以对自己开发的CPU和操作系统进行系统优化。

  正如某指挥系统(GIS)应用,X86 i7平台每秒20帧,龙芯平台优化前每秒3帧,优化后每秒30帧。因为使用自主基础软硬件,国内单位可以不断修改优化。

  苹果亦是如此,而这正数年前那个CPU性能相对有限的时代,苹果能依靠软硬件优化取得优于安卓用户体验的根源所在。虽然在当今这个CPU性能过剩、智能手机同质化的时代,苹果手机相对于安卓的体验优势被大幅缩小了,但软硬件整合优化仍然是苹果手机的独门绝学,值得国内CPU公司和整机厂学习借鉴。

IOS建立在前人留下的技术基石之上

  华为无法像苹果那样实现软硬件系统优化

  相比之下,华为就很难做到想苹果那样实现软硬件整合优化。虽然华为拿到了ARM 64位指令集授权,但ARM对华为的授权依旧有很多限制。

  相对于ARM对32位指令集授权的谨慎,ARM对授权64位指令集则显得比较“热衷”,其原因就在于ARM的64位指令和32位指令无法像X86 64和X86 32那样完全兼容——如果内核是ARM 64位的,应用是ARM 32位的,或者内核是ARM 32位的,应用是ARM 64位的,就会出问题。

  然而,基于ARM 32位指令系统的CPU芯片在移动互联网世界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正是因此,在数年前,ARM为了避免Intel 曾经因IA-32和IA-64的不兼容带来的一系列悲剧,ARM一改过去对ARM 32位指令集授权的谨慎,选择了向诸多颇有实力的厂商授权64位指令集,加速生态建设,防止被竞争对手抓住机遇。华为、国防科大等公司或单位也借着ARM推广64位指令集的东风,耗费巨资买到了授权。

  不过,据笔者了解,虽然国内公司/单位买到了ARM 64位指令集授权,但ARM也给出了很多限制条件,比如授权期限为5年,禁止修改指令集,只能做ARM在该领域市场份额接近于零的服务器CPU(等于自带干粮、自担风险给ARM开疆扩土),禁止再授权等等。

  如果笔者的消息渠道可靠,那么在华为获得ARM更高等级的授权以前,华为的麒麟芯片只能是购买ARM的IP做集成,而无法将自己设计微结构用在手机上。加上软件是依赖于安卓,必然导致华为在CPU和操作系统上,只能是ARM、谷歌卖/给你什么,你用什么,无法实现像苹果那样系统优化。

  主要零件大多全球采购

  华为手机除基带、射频等为自主研发,其余多为全球采购,比如CIS购买自索尼;镜头购买自舜禹光学;CPU核、GPU核购买自ARM;内存购买自三星、尔必达、海力士、东芝;屏幕购买自JDI、天马等公司;ISP购买自华晶……

  苹果手机除CPU和IOS为自己开发外,基带、CIS、镜头、内存、GPU核、屏幕等主要零件也是全球采购,其中和华为的供应商中不乏重叠的情况。而且两家公司外购的零件做对比的话,其实差距并不大——比如华为购买自ARM的Mali和苹果购买自Imagination的PowerVR相比,虽然PowerVR在性能上强于Mali,但PowerVR也存在芯片面积偏大,成本偏高的不足;在基带上,华为有自己的霸龙基带,苹果则采购高通的基带,华为的霸龙基带和高通的基带都是世界顶尖水准,虽然手持华为高端手机的电信用户会因为外挂VIA 55nm CDMA基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总体上两者的差距并不大,而且对于移动和联通用户而言,霸龙基带的5模10频完全满足使用需求。像屏幕、内存、CIS等,由于都是采购自日韩厂商,其中的差距恐怕只能由发烧友,或者在实验室条件下才能发现,普通用户日常使用根本无法感受出其中的差别。

  因此,笔者认为网友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些零件上纠结于65分和66分的细微差距,很多方面根本没必要去一对一的比参数,追求所谓理论性能3%—5%的优势。

采用莱卡双摄像头的P9,使华为手机的拍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华为的追赶目标应该是三星

  要想在商业市场上取胜,技术仅仅是因素之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譬如选择走贸工技路线的整机厂也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在IC设计领域,购买IP做集成也能活的比自主研发更滋润。

  其实,商业上的成功与否和技术上是否过硬并无必然的联系,大家不应该把眼光局限于各种测试跑分,性能、功耗5%、10%的差距,而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技术和零部件以外的因素——公关推介、市场营销、供应链把控、品牌营造、粉丝团构建等等。在这些方面,苹果在业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加上果粉对苹果手机拥有近乎宗教式的虔诚信仰,以及IOS的所谓用户粘性和苹果的品牌光环,使华为手机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动摇苹果手机在行业内地位的实力。

  相对应独立于安卓阵营的苹果,和华为同属安卓阵营的三星更适合成为华为追赶的目标——无论是在软件还是在硬件上,彼此之间除了品牌之外,已然高度同质化;在品牌上,至少在很多国人眼里,华为的品牌光环也不逊色于三星,余承东更是直言华为拥有76%的品牌认知度;在市场营销上,华为不仅在线上效法小米,在线下也开始发力,各种广告更是全面铺开,其声势不逊于三星;在粉丝团构建上,华为粉丝在国内已经成为不弱于米粉的网络力量,在活跃度和知识水平上完全超越了“韩国工读生”;在供应链上,虽然无法与垂直整合、自产自销的三星相比较,但华为与鸿海在贵州合作建设面板厂,与台积电合作开发16nm工艺……这些举措将很大程度避免在供应链被卡脖子的情况,曾经被某国外大厂卡住屏幕供应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华为的手机业务做的很不错,但在当下,无论是巧实力、软实力、硬实力都还不具备将三星、苹果拉下马的能力,与其将目标定位于超越苹果,优先成为安卓阵营的领头羊,或与三星在安卓阵营并驾齐驱则是更为现实的目标。即便某华为高管一如既往的“大嘴”,宣称“华为两年内必超苹果”。但实际上,无论从销量上,还是从均价上,华为要想双双超越苹果,并非2年可达全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