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无界 义诊无价----周浦镇侨联义诊组坚持26年为周浦百姓义诊

发布时间:2016-05-15 16:0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3-05 | 查看:916次

  那是一弘清泉,无声无息躺在岁月的怀抱着静静流淌着,它从大别山缓缓流出,最后安居在一个名叫周浦的地方,在它流经处都荡漾着人们的微笑,人们感谢它的清澈,感谢它的生命水,感谢这弘“周浦侨联义诊组”的清泉。现在,它依旧在不断向前流淌。

  雷锋他光辉在19世界中期,但他的精神却并没有随着他的倒下而消失。1963年,毛泽东主席毛笔一挥,“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学习雷锋的劲愈演愈烈, “一朵忽先变,百花齐后香。”学雷锋,已经变成大家都在做的事。“周浦侨联义诊组”也跟着这个时代,跟着雷锋一直走了26年。

  方厚贤,周浦义诊组创始人之一,1967年“文化大革命”波涛中,刚从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方厚贤被涌上了岳西县大别山,和他一起被带到那个红色革命老区的,还有他的一腔热血。在大别山这块红色土壤上,方厚贤同一样是中医世家出生的杨容结为夫妇,并在当地开展医疗义诊服务。在那段艰苦岁月中,除了基层卫生院里简陋的设备和医学书籍,剩下的只有他的妻子杨容陪伴在他的身边。尽管如此,夫妻两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救死扶伤的坚持,他们双双揽起衣袖,拿起银针,以祖传和师授的技艺,充分发挥“一根针、一把草”的中医疗法,就在那个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仅用“针”和“草药”给当地的老百姓带去了福祉。“一根银针治百病”,他们在革命老区燃烧着青春、发扬着红色精神,把光芒和温暖尽自己所能地照耀到老区的更多的角落。

  1986年成立的周浦侨联义诊组,由大别山归来的方厚贤、杨容和他们的好友胡麦莉组合而成。1978年的那阵春风,把方厚贤和杨容吹回了上海,因长期受到老区革命传统的熏陶和祖辈优秀医德的感染,萌生了感恩祖国、回报社会的想法,回到上海的方厚贤夫妇于是赶在下班之余,利用休息时间传承“行医济世”的祖训,进行义诊服务,为人们免费施诊治疗。回到上海又是这般默默义诊数年,直至1986年5月为了更好服务百姓,他们与好友胡麦莉一起组成了周浦侨联义诊组,利用每周星期四下班后的晚上开展义务门诊,他们三人每到这一天,晚饭后,便聚集在一起为周浦百姓免费看病,有时候因工作忙,顾不得吃晚饭,他们也就饿着肚子在为人们看病。从周浦镇政府传达室辗转到居委会活动室,再迁徙到文化中心,他们从青年一路义诊到了老年,而他们为人民鞠躬精粹的背影却一直在。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他们以他们的能量一直照耀着身边人。从当初的群众登门义诊,逐步形成了义务门诊、义务函诊、预约上门就诊、义务医疗热线电话咨询多方位义诊格局,周浦侨联义诊组还不定期进社区进行“医疗讲座”、免费发行《保健信息》期刊,并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保健咨询专题”节目等。经过努力,义诊服务现在已“立足周浦、面向全市、辐射外省市,延伸到海外华人、华侨社会”,成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综合性的义诊服务体系。他们还不忘造扶桑植,收学生进行每周两次的义诊教学。更可贵的是,他们还不忘回头看看大别山,为大别山打开致富之路。

  周浦侨联义诊组,他们是流转在周浦的一弘清泉,歌唱着雷锋,流动着爱心。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