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陈仁翠(图)

发布时间:2016-05-15 16:07 | 来源:华龙网 2014-12-03 10:27 | 查看:1018次

  为五保老人奔行山路的“贴心女儿”

  在巫溪县鱼鳞乡鱼东村的崎岖山路上,一位衣着朴素、手提黑色塑料袋的中年妇女正疾步而驰。或许是山路难走,亦或是走得太急,她的头上微微渗出了些许汗珠。

  中年妇女叫陈仁翠。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她这是正急着去给非亲非故的五保老人唐道华送饭。

  误打误撞 敬老院“逃出”的五保老人进了她的家

  从2005年她认下这“陌生父亲”起,便承担起了照顾责任:送饭洗衣、洗脸洗脚、收拾屋子……8年来,无怨无悔,从未间断。乡亲们称赞说,“唐老汉”前世修得好福气,晚年遇到了这么个比亲女儿还亲的“贴心女儿”。

  今年52岁的陈仁翠,是鱼鳞乡鱼东村人。十几年前,前夫患癌离世,独自一人撑家照顾抚养几个孩子,日子过得简单而艰难。后来,在亲人的介绍下,她和同村比她大6岁的翁申友组成了现在的家。

  唐道华已年过七旬,和陈仁翠是同村人。但因为不是同一个生产小组,两家中间又隔着一道大山梁,以往很难遇得上。

  多年前,唐道华家也是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唐父很能干,但四个儿子几乎全部患有先天性痴呆症,被当地人称为“傻儿家”。后来,因唐父过世,“傻儿”兄弟离散,最终只剩下排行第二的唐道华孤零零一人。

  “年轻时,唐道华虽然傻,但还有一身力气,还能勉强为生。”鱼东村主任薛承孝说,后来其年老体弱,也就渐渐“失业”了,当地政府将他纳入了“五保老人”范畴进行救助,2005年,又将他送到了乡里的敬老院。就在大家都以为敬老院将是“唐傻儿”的最后归宿时,“唐傻儿”却“逃”了。

  “大半年时间里,他便偷偷从敬老院跑了三四回。”薛承孝说,后来仔细了解,才发现他是不习惯敬老院的生活。

  “唐傻儿”最后一次“逃离”敬老院,是2005年九月的一个雨夜。唐道华从敬老院出来后,一直向老家山上走,第二天下午,走到了早已闲置多年的陈仁翠前夫的家,瑟瑟发抖地蜷缩在屋檐下避雨,正好被来挑水的翁申友碰见了。

  翁申友见状,忙将房门打开,把他弄进屋内。回家后,他将“唐傻儿”的事讲给了妻子听。

  “天啦,这样的天,他一身透湿,怎么过夜呀?”九月,天已微凉。心地善良的陈仁翠听后,一脸焦急,连忙让丈夫捡了些红苕和粮食,还找出一床干净暖和的被子,给“唐傻儿”送去。

  就这样,“唐傻儿”误打误撞走进了陈仁翠一家人的生活,再没离开过。

  风雨无阻 每天送饭2次,没让老人饿过一顿饭

  当翁申友风尘仆仆再次来到“唐傻儿”的“住处”,替唐道华铺好被子后,才发现还有更多的问题。

  原来,唐道华根本不能做出像样的饭。

  回到家,夫妻俩合计:每天每顿做饭时就多做一个人的,由陈仁翠按时给唐道华送去。“我们吃几顿,他就跟着吃几顿。我们吃什么,他就跟着吃什么。”陈仁翠说,那时候家里条件只能算一般,也没特意给他专门做过什么好吃的。

  “不过,从那以后,家里的生活倒变得有规律了,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娃娃们上学的那个时候。”陈仁翠说,每天基本固定在早上九十点和下午三四点开饭,即使再忙,她也会回到家准时做好饭菜。

  从家里到唐道华的“住处”,大约有半里路。每次送饭,陈仁翠都会耐心地看着唐道华吃完,然后再将碗筷带回刷洗。前后差不多需要1个多小时。

  送饭空隙,陈仁翠还帮忙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每隔四五天,还会替唐道华换一次衣物,然后带回家清洗。

  这一晃,时间就过去了4个月。

  这期间,陈仁翠和丈夫也商量过:家里种了20多亩地,喂了五六头肥猪,还要跑两头照顾唐道华,时间上实在忙不过来。于是,两人找到村里的干部,打算将唐道华送回敬老院。

  或许是因为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么精心细致的照顾,这次唐道华怎么也不肯走,似乎跟定了陈仁翠一家人。

  “既然他觉得我们家好,那就把他留下吧,就当我们自己多养了个老人。”陈仁翠告诉翁申友自己的决定:将唐道华接到家里来住。于是,夫妻俩专门腾出个房间,换了干净的棉被,装了蚊帐,像迎接自己的亲人一样把唐道华接进了家门。这一住,就是5年。

  2009年腊月,陈仁翠的儿子在山下的公路边建了新房。举家搬迁的时候,唐道华也一并搬进了新房。

  但这个新家让唐道华显得“水土不服”。走楼梯、上卫生间等等,让原本就基本没有自理能力的他难以适应。

  看着因为住不惯而闷闷不乐的老人,陈仁翠决定将老人送回山上的老家。

  从山上老家到新家,单程足足有4里多山路。这意味着,陈仁翠又得开始每天往返送饭,只不过,比以前路更远些,更难些。

  直到今年正月,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陈仁翠终于找到离家大约2里多的一户土墙屋让老人住下。

  “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我从没让他饿过一次肚子。”陈仁翠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开始叫老人为“唐老汉”。这些年她唯一觉得心安的是,不管自己再忙再累,“唐老汉”每天两顿饭是从没误过的。

  无怨无悔 “谁都有老的时候,谁都能做好我做的事儿”

  现在,陈仁翠仍然每天要给“唐老汉”送饭,来回两趟近10里。

  让陈仁翠有些“吃醋”的是,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比如唐道华至今叫不出她的名字,倒是约莫认得出翁申友。

  事实上,陈仁翠一家人照顾唐道华,起初村里有些人也有非议,认为她是冲着“唐哈儿”每年千多元的“五保金”。这让她有些恼火,可时间长了,也就想开了。

  陈仁翠和翁申友的儿女们最初也很不理解母亲的做法。

  “妈,你自己身体都很差,家里还有这么宽的地,活路又累,还照顾这么一个无亲无故的老人,你这是为哪般啊?”看着母亲这样辛苦,儿子任泽满生怕陈仁翠身体吃不消。

  “谁都有老的时候,我老了还有你们依靠,可他是无依无靠了。”在陈仁翠的坚持下,孩子们也逐渐接受了唐德华这个不是家人的“家人”。

  有一次,唐道华生病了,整天不吃饭,陈仁翠急得不得了,恰好回家的任泽满知道情况后,二话不说骑着摩托车将老人送进了医院,幸亏送得及时,才化险为夷。

  现在,任泽满有了小孩。“本来我该多抽些时间照顾孙子,但他们从不埋怨我。”讲起这些,陈仁翠特别感激儿女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也特别骄傲他们对“唐老汉”的一片孝心。

  谈起这8年的风风雨雨,陈仁翠丝毫不觉得自己做了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我就是给他送送饭、洗洗衣,都是些举手之劳的活儿,谁都能做好我做的事儿。”

  陈仁翠说,现在她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听到乡邻们说“呀,唐傻儿又长肥了嘛”。她希望“唐老汉”能一直健健康康地活下去,等将来家里的条件再好一些,让他更好地安享晚年。她,愿意一直奔行在山路上。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更难的则是坚持把同一件好事一直做下去。因为,这不但需要爱心,更需要一颗做好事的恒心。陈仁翠,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一颗“金子”般的善心,毫无怨悔地托起了一个非亲非故七旬弱智老人的生命铁塔。她,以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山里人至真的善良,书写了人间尊贵的大爱。

  青山永驻,善心永存。而今,在大山的深处,在乡间的小道……,陈仁翠,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奔行,在坚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