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成进:不忘本 用背架驮起天使之责

发布时间:2016-05-13 19:03 | 来源:贵州文明网 2014-04-04 | 查看:1311次

  严成进,男,仡佬族,1977年2月出生于道真县隆兴镇,中共党员,1998年7月毕业于黔东南州卫校、口腔医学专业,1998年至今一直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先后担任道真自治县三江镇、洛龙镇、棕坪乡、三桥镇卫生院院长。2007年获道真县“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俗话说:十年磨一剑,长达16年的基层工作经历,铸就他优秀的个人素质、职业素养,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强素质 克难扎基层

  自幼生长在沟壑纵横的山村,曾不知多少次看到庄稼人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不知多少次听到农家院里乡亲们身患疾病的痛苦呻吟。这些深深的烙刻在他心里,特别是在农忙时、深夜里,许多小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成了大患。这使他在踏进校门的第一天就萌发了将来学医服务农村的愿望。从进医学院的那天起,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圆自已从医梦付出辛勤的汗水。

  参加工作16年来,他一直都在乡镇工作,卫生局曾几次准备调他到县里,他都宛言气绝了,因为他深知,只有在乡镇,他才能面对面为更多更困难的老百姓服务。16年来,始终没有改变他对病人的极端负责,对事业的满腔热忱,他严谨务实,时时刻刻坚守“让患者满意”的服务标准,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中。

  在平凡的岗位上,他白天诊治病人,管理医院,晚上看书查阅医疗资料,并订阅了《健康报》、《实用内科学》、《农村医学》、《诊断学》、《中国卫生》等专业书刊,通过“充电”使自己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不断得到提高和熟练。尽可能多地掌握临床知识,对一知半解的问题时常到上级医院请教。在临床诊治中,他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时时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规范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酷暑、白天夜晚、刮风下雨、还是节假日,只要是患者需要,他就常常走路到几十里以外的山村村民家中去出诊,解病人之所急。

  优服务 “背架”送健康

  自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三桥镇全面开展了辖区内重点人群即0-6岁儿童、孕产妇、35周岁以上的慢性病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60岁以上老年人等群众的体检工作,为了极大的方便群众,他组织医院的职工一起,用“背架”背着医疗设备,为不通公路的边远山村群众做体检,足迹踏遍了全镇的每一个有人居住的角落,用“背架”为他们送去了健康,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温暖,在人民群众当中树立了共产党的良好形象,也树立了白衣天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2013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还对三桥镇的“背架上的医疗队”进行了专题报道。

  近年来,三桥镇这个“公家卫生院”的医生几乎是天天不停地在山里的村寨里奔走。跋山看病、涉水出诊,成为三桥医院医生的生活常态。他自已也从来不例外,总是挑远的路难行的地方去出诊。

  为了贯彻合作医疗全覆盖的指示精神,一年一度合作医疗参合率工作难度很大,全镇覆盖率为100%,参合率95%以上,个别困难群众对合作医疗的认识不足,就深入细致的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不厌其烦的讲解党的合作医疗优惠政策,使有些不理解政策的群众思想通了,主动支持合作医疗工作,并及时缴纳参合费。对极个别特殊困难户缴不起合作医疗参合费50元,我就主动给垫交,几年中我总共给20个特困难户垫交1000多元。通过努力工作使三桥镇内8个行政村的参合率达到98%。

  重实践 管理增效益

  2012年以前,医院当时的业务总收入为250多万元,其中药品收入就占了200万多元,群众来医院看个伤风感冒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上百元。自2012年9月调入三桥镇卫生院主持工作后,首先带领班子成员分析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涉及到全院的经济效益,更要面对重重的阻力和困难,当他决定大幅度低价有效安全药品,以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百姓对医疗的需求时,许多好友和同事替他担心并好言相劝:“严院长,你这样做的话,损害了众多人的利益不说,如果医院收入少了几十万,现在论院长的政绩还是要看医院在病人的胸口上。他对病人的负责还体现在诊疗规范上。不论是诊疗检查、病历书写,还是处方、用药,他都严格执行医疗常规,毫不马虎,为全院医护人员做出了表率。

  作为基层医院的院长,遇上一些危重病人的抢救和一些特殊传染病的会诊,他基本都会到场。只要他看过的病人,从来都是善始善终,直到病人脱险为止。曾有一名低钾危象合并呼吸肌麻痹的危重病外来工,他果断采用超高浓度补钾,终于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从上午九点到了晚上十二点多,患者病情稳定后,他将其他医生都赶回去休息了,自己还在病人床前专注地观察病人细微的变化,直到凌晨三、四点钟,病人彻底安全了,他才去休息,第二天按时上班。在基层医院遇到如此细心负责的医生,病人及家属说他们连想都没敢想。医院曾经面对一次多人食物中毒的抢救,他四天三夜没有回家。

  夯基础 强院争一流

  没有伟大的业绩,没有伟大的事业,但是他用平凡创造了一个个的感动,他用自己的双手托起“白衣天使”的真实称号!他凭借执着、顽强的精神,将一个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的卫生院发展为全县实力最强的卫生院;他没有豪言壮语,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一颗情系患者的心,为前来就医的患者解除痛苦。

  作为卫生院的主要负责人,一年多来,大力实施科技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之战略,全力打造集“预防、医疗、康复、养老”于一体的乡镇综合卫生院。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改建医疗用房2000平方米,设置床位50余张;投资20余万元引进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十二道心电图、心电监护仪、彩超、数字电子胃镜、理疗康复系统设备等医疗设备。投资近50万元用于科室建设,创建了外科、手术室、脑中风康复科、理疗科、特检科,发展壮大了内科、妇产科、放射科、中西药房等科室,业务科室也由最初的1个综合科室发展成为14个科室,建设完成全县第一个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

  注重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引进临床、医技各科室专业技术人才10余人。加强年轻人培养,职工队伍常抓不懈,院务会成员8人中,年龄在25-55之间,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队伍。激发员工活力,对员工提出了“所有人员在物质上、政治上、技术职称上平等对待,没有正式、临时之分,只要在工作上有水平,业务上有能力,同样可以担任中层以上职务、晋升职称、发展党员”。全院9名中层干部中有一半以上属于非在编人员,加入了党组织。为非在编人员购买了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

  注重发挥名医效应。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他始终坚持长期坐诊、业务查房、主刀手术,救治过数以千计的病人,实现手术无事故。

  注重实施惠农政策,尽量给病人用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药物,切实减轻病人负担;为住院病人免费供应空调、热水,免费车接车送,无偿提供陪护折叠床等。坚持走医养结合的发展之路。

  近三年,三桥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共接诊8万余人次,年业务收入达到200万元,成为全县综合实力最强的乡镇卫生院。

  谈起怎样继续发挥三桥镇医疗卫生,更好服务于群众时,他说:“成绩属于过去,今后我将继续优化诊疗配套设施,把名医名科技术发挥好,让患者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带领全院医护人员更好地扎根山区,兴医为民。”(邓小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