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金刚:“有来头”的送水工

发布时间:2016-05-09 11:14 | 来源:首都文明办 2012-12-07 | 查看:1228次

  正月初五晚上,鞭炮声渐渐停了,滨河西区楼群的灯光在夜半的冷风中相继熄灭,人们进入新春的甜美梦乡。午夜两钟了,西区水店的翟师傅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吵醒。电话里,对方歉疚地说:“真对不起,家里来了十几位客人,没有水了,您能不能......”“没问题,五分钟内保证送到!”几分钟后,门开了,看见扛水的老人站在面前,业主非常感动,忙着让烟递茶,还执意给他10块钱,翟师傅都谢绝了。屋里的十几口人把他送到楼梯口,连连说:“多好的老人啊!”孩子们招着手喊:“老爷爷,再见!”北风呼啸着,气温零下十几度,翟师傅心里却热呼呼的。

  “翟师傅,春节又没回家吗?”“没回,我走了,大家就没水喝了。”翟师傅叫翟金刚,64岁,河南长垣县人,现是滨河西区的自行车管理员兼送水工。

  老翟15岁时,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暗下誓言:“学习雷锋,永远听党的话,永远为人民服务。”他和村里的后生们为烈军属、五保户挑水扫院子,一干就是五年。

  1968年,老翟参军来到天山脚下的阿克苏,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报国梦。他所在部队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三五九旅。在部队,他不声不响地为战友,为驻地百姓做好事,是连年的“五好战士”。1972年,超期服役的他结束军旅生涯,临行前,老团长嘱咐他:“要记住入党誓词,退伍不褪色,永远忠于党,永远为人民服务。”于是,他又回到千百年来饱受水旱,风沙,盐碱困扰的河南老家。

  老翟像一棵泡桐树,扎根家乡,也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回家乡。不久,乡亲们推选他当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修水利,种泡桐,治盐碱,几次累倒在庄稼地里。同时,他还刻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和防治病虫害,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和防治病虫害专家。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政府请他当农业技术员,指导科学种田,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了研究棉铃虫的生长规律,他成宿地蹲在棉花地里;为了琢磨出防治土蝉的办法,他又没日没夜地呆在树上。谁家的果树发现虫害,谁家的庄稼打蔫,他随叫随到,干完活连口水都不喝。

  几年后,县科委聘老翟当全县防治病虫害的农民农艺师。在县科委的十年里,他靠两条腿跑遍全县的600多个行政村,在86万亩土地上,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无论到哪里,他把全部心思铺在防治病虫害上,常常几个月不回家。他发明的防治土蝉的方法,防治金龟子,棉铃虫的技术陆续在县、市、省里推广,几千万农民受益。

  2009年,老翟退休回家才发现,由于他是农民农艺师,不在编制,连260元的收入也没有了,吃饭成了大问题。这时,朋友介绍他到滨河西区当自行车管理员,于是,他来到门头沟。

  刚到滨河西区,老翟看到为灾区捐款的通知,立刻来到居委会,把仅有的20元捐了出来。他说:“钱太少了,表表我的心意吧。”对待看自行车的工作,老翟像在部队一样,每天早早起床,把里外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洒上清水,让人神清气爽。冬天他带头扫雪,夏天又自觉清除积水。他还免费帮居民们修车打气。100多辆自行车,电动车,每辆车每月2元钱,一个月收入应三百来块,他苦笑着说:“许多人不交存车费,我也不好意思要,一年也收不了三四百。”

  在居委会的帮助下,翟师傅又办起了水店,连看车稍带送水。为方便送水,他购置了一辆小三轮车,不仅拉水,还经常为居委会和居民拉东西,从不收钱。有一次,他帮助一户居民拉了两个大冰柜,人家给他80元钱,他说什么也不要。他说,帮邻居做点事是应该的。每次社区搞活动,翟师傅都用他的小车拉桌椅。为方便群众,翟师傅的水店营业时间是早6点到晚10点,可10点以后,只要有人打电话,他马上送到。不仅如此,他的水价每桶比其他水店便宜2元多。所以每天仅挣二三十元。60多岁的人,气喘吁吁地把20公斤重的纯净水扛到楼上,业主们多给他点,他分文不取。有一次,霁月园5号楼3单元一户居民多找了翟师傅10元钱,他发现以后,硬是给人家送了回去。那户居民感动地说:“真是好人呐。”虽说翟师傅一个月才挣七八百元钱,可每次居委会组织捐款,他从不缺席,每张大红榜都有他的名字。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到如今三年多了,翟师傅基本没回过河南老家,只有他弟弟去世的那天,他只住了一晚上就又回来了。他已经把滨河西区当成了家,他已经完全融入到这个新家当中。他把党员组织关系转到了滨河西区居委会,积极各种党日活动,年年被评为先进共产党员。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