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背作桥传薪火:海南乡村教师几十年背学生过河上学(2图)

发布时间:2009-02-23 08:0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2-02 | 查看:2194次

  新华网海口2月2日电(“新华视点”记者郑玮娜)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的黎母山下,一条大河蜿蜒流淌,河的上游叫马干河、下游叫龙牛河。每逢雨季,总能看到两段河的岸边,放着两双沾满泥浆的皮鞋,两位男教师各自背着学生,一步一步趟过漫至大腿的河水。河对岸,其他学生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们。上了岸,他们带领一群学生,一路小跑进了湾岭镇大墩小学。

  这所小学现有103个学生,其中40多个学生居住在河对岸的村寨里,每天必须涉水过河上学。几十年来,两位山村教师用自己的脊背为这些孩子撑起了一座求学之桥。

  教师王升超(左一)和家长背着学生过河,将学生送回家(1月9日摄)。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的黎母山下,一条大河蜿蜒流淌,几十年来,两位山村教师用自己的脊背为孩子撑起了一座求学之桥。新华社记者郑玮娜摄

  以背作桥:几十年如一日

  2009年1月8日,是大墩小学放假的日子,午后王升超背起最后一个住在河对岸村庄的学生,像往常一样趟过河,将孩子放下,并叮嘱孩子寒假在家好好写作业。看着孩子一溜烟跑向回家的路,他才独自一人从河对岸趟水回来。他对记者说,今天晚上,他可以安心地睡个好觉。

  王升超是湾岭镇高田村人。高田村、高湾村和搭择村是三个相对封闭的自然村寨,三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山。高田村和高湾村的村前是马干河,搭择村的村前是龙牛河,如果不涉水过河,就要翻越高山,再走几十公里的路,才能到达学校。于是,马干河和龙牛河成了三村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3个村民小组的40多名学生每天必须趟过近20米宽的河水才能到大墩小学。

  为了学生的安全,大墩小学的王文周、王升超两位老师坚持几十年接送学生上下学,背着学生过河。王文周,54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33年,是大墩小学前任校长;王升超,45岁,在大墩小学执教了25年,是大墩小学现任校长。

  王升超说,小时候,他父亲每天背着他过河上学。等他上中学的时候,王文周已经是大墩小学的老师,开始背高田村的孩子们过河,其中也包括他的妹妹。

  1984年,王升超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大墩小学教书。他也像王文周一样以背作桥,无数次背着学生趟水过河。而且,这一背就再也没有停下,整整度过了25个春秋。大墩小学每天早上7点半上课,王文周和王升超每天7点整就已经分头站在河边,把父母不能接送的学生背过来。下午放学,他们也同样背孩子回去。特别是在雨季,风雨无阻。

  每天早上,孩子们在约定的地点集合,等着王文周、王升超带领他们过河到学校;下午,大家又在操场上集合,在两位教师的带领下过河回家。

  教师王升超(右)和家长背着学生过河,将学生送回家(1月9日摄)。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的黎母山下,一条大河蜿蜒流淌,几十年来,两位山村教师用自己的脊背为孩子撑起了一座求学之桥。新华社记者郑玮娜摄

  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接受教育

  大墩村村主任陈明应说,河水养育了村寨的村民。但是,也阻拦住了村庄的发展道路。养一头猪,肥了,因为车子过不了河,也不好卖。孩子不过河上学,就只能呆在家里种地。

  王文周执教以来,他和学校的老师们走遍了周边所有的地方,给家长做工作,让孩子上学。他还向家长保证,如果他们没空背孩子过河的时候,这个任务就由他和老师们来担当。

  据高田村民小组组长王升洪介绍,每年下半年是雨水季节,也是老师们背孩子最频繁的时候,有时一天就得来回十几趟,有时雨后河水涨至七、八米深,这样无法趟水过河,孩子们也没法上学。

  王升超说:“我最无奈的是,有时连月阴雨,河水不断上涨,我过不去,孩子们过不来,我和孩子隔河相望,急得直跺脚。”

  每到一年中的这个时刻,校长就给老师们下达指令,不能上新课,要让来的孩子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这样也没办法,学校接近一半的学生都过不来,没法上课,上了新课他们就跟不上了。”王文周和王升超说,一个也不能落下!

  倘若遇到雨季,特别是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时,由于雨水迅猛,再加上山高坡陡,河道中乱石累累,短时间之内,往日宁静美丽的小河,转眼间就浊浪滚滚,奔腾咆哮起来,给过河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王文周说,孩子们真是可怜,遇到大暴雨有时不让他们来,怕他们有危险,可是总有那么几个大点的孩子浑身湿漉漉地跑到学校来,孩子们的求知欲是很强的。

  “有一次,刚开学不久,遇到一场大暴雨,前一天放学的时候叮嘱他们不要来学校了,可第二天看到几个五、六年级的学生浑身都淋透了站在班门口,是王升超不放心,带领几个老师去河边看,看见孩子们,于是就用车轮胎把他们给推过来了。”王文周说,为了能让孩子过河上学,他们能用的办法都用了,木头、竹排、车轮胎,甚至用锅帮孩子渡河。有时,在恶劣的天气下,为了保护孩子,他们的腿和手被河里的石头、树枝剐得鲜血直流。

  最大愿望:早日看到孩子过桥上学

  据村主任陈明应介绍,在2007年以前,村里还没通水泥路,一到雨水季节村里的山路都给淹没了,根本出不去,大家连个菜也买不到,只能就着盐巴吃米饭。“这么恶劣的条件根本留不住老师,有的老师干个一年半载就走了,只有村里的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个山村老师始终如一,坚持了这么多年,他们挺不容易的。”陈明应说。

  王文周说,虽然学校现在有8个老师,可是住在村里的只有3个。而且,8个老师中还有两个是湾岭镇中心小学来支教的,半年就轮一次,本来就基础差的孩子们要不断适应新老师。

  对此,琼中县湾岭镇中心小学校长陈石养无奈地说:“大墩小学的条件是几个村里最艰苦的,没有老师愿意去那里支教,所以我们只能把原来支教一年的计划变成了半年。”

  高田村民小组的王小妹是大墩小学六年级学生。她说,在学校她最喜欢王升超校长,因为每次背她过河的时候,校长怕她害怕就给她讲笑话听,在校长的背后和在爸爸的背后感觉一样踏实。王小妹的父亲王升长对王升超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对王小妹说:“永远都要记住这位背你过河的校长。”

  王升洪说:“原来两位老师背我上学,现在又背我儿子上学,换作是我这么多年也不一定能坚持下来,他们是我们的恩人。”

  家住高田村,今年18岁的王显上完初一后就辍学在家种地了,原因就是上了初中后,一旦遇到一个月的大暴雨,他就被困在了家里,再去上学就跟不上了,所以最后他选择了放弃。王显说:“我很怀念上小学的时候,再也没有机会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了。”

  多年来,除了村里人的感激,很少有人知道王文周和王升超的无私奉献。就连刚调任的琼中县教科局局长王海山也认为,他们早就应该是县级的模范教师了。对于荣誉,王文周和王升超说:“我们别无所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离开学校的时候看到孩子们能自己过桥上学。”

  修桥,不仅是两位山村教师多年来的期望,也是大墩村人的迫切愿望。王升洪说,自己因为马干河的阻隔,最终没能走出大山。他希望自己已经7岁多的儿子,能够早日摆脱上下学趟水过河的苦旅,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通局局长姚崇生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琼中,全县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4000万元左右,修路、建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央和省里的投入。由于大墩村山高坡陡,常年受雨水冲击必须要建一座高架桥才能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大墩村马干河建桥的前期勘探准备工作已经做过,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建桥所需的上百万元建设资金。他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更多地关心琼中的道路、桥梁建设,让令人敬佩但又万分无奈的“脊背桥梁”早日成为过去。

   (责任编辑:孙海卫)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