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模范赵爱英:抚养八位老人 尽显一片孝心

发布时间:2016-04-27 10:2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3-03-22 | 查看:1194次

  赵爱英,女,1964年9月出生,是平遥县香乐乡赵家堡的一位普通农民。她孝敬老人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

  赵爱英的乡亲、邻居说:“爱英是个好闺女、好媳妇,她对待老人顺心顺意,不让老人吃半点苦头,却把所有的苦头留给自己。”

  赵爱英的丈夫说:“爱英就是心好,和她在一起再苦再紧也值,人总是要有良心的嘛!”

  也有人不理解,说:“爱英也真傻,一个女人家侍奉八位老人,活得多累,真是个受罪命。”

  然而,赵爱英总是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我总认为做人不能坏良心,父母、长辈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得知道感恩回报,要是做不到这一点,那还算人嘛!”

  是啊,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孝敬长辈,孝敬二字,关键在“敬”上。即“孝”不仅包括侍养父母长辈,使父母长辈获得物质生活上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尊敬父母长辈,使父母长辈顺心顺气,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精神生活上的需求。

  那么,赵爱英是怎样孝敬父母长辈的呢?她的“敬”表现在哪里呢?笔者对此进行了采访,一段段感人的情景带我们走进赵爱英的精神世界……

  “既然我选择了爱,就要为爱付出一切。”

  1986年,身为独生女的赵爱英与本村被领养的赵汝春结为夫妻。这一对新人刚结婚就面对着双方的八位情人长辈(赵爱英丈夫的外祖母、爷爷、奶奶、养父、生父、生母和赵爱英的父母亲),说实话,这个特殊的家庭组合,谁都觉得头疼。可是,赵爱英与赵汝春是真心相爱,尤其是对待老人没有二话,只一个“顺”字,换来老人“乐”、家庭“和”、生活“甜”、百姓“夸”、社会“赞”……

  刚结婚时,赵爱英丈夫的外祖母和奶奶还健在,新婚夫妇没有像别人那样度蜜月,享受“优待”,而是赵爱英一进赵家的门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一日三餐顿顿为外祖母、奶奶送饭,生火、洗衣,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一家人日子过得虽苦,但生活很充实,老人们很开心。

  赵爱英丈夫的外祖母临终前,唤来了全家人,她老人家很慈祥地说:“人总是要有走的一天,像我这把年纪,活到现在没有受罪,全仗孩子们的福,我知足了。”,说毕,老人家面带笑容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老人出殡的那天,按照当地风俗,平平常常地办了丧事。村民们议论说,赵爱英真是个好媳妇,谁家娶了这样的女子,就是谁家的福。

  外祖母去世后,奶奶得了半身不遂,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有时大小便失禁,不知不觉尿、屎拉到了衣裤里、被褥里,赵爱英就悄悄清理了屎尿,洗刷了衣服、被褥。有一次,赵爱英正做午饭,奶奶的叫喊声传到了她的耳中,她急忙放下手中的面,为奶奶清理屎尿,丈夫赶忙过来帮忙,可她却不用,说这种活还是她干最合适,照料老人是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丈夫很感激地说:“爱英,嫁给我真是让你受苦啦!”,而她只是憨憨一笑,“谁让俺看上你,你的老人也是我的老人,咱们还年轻,只要能照顾好她们,吃点苦、受点累又算什么!”……

  “人老不能见怪,只要老人满足,委屈点自己也心甘”

  赵爱英丈夫的爷爷本来生性脾气不好。但是,在本村家庭生活中,由于赵爱英尊敬长辈,他对这个小媳妇还是很满意的。可是人老了脾气也越来越变坏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不由人,常常一个人自我烦恼,跟自己过不去。每当这时,赵爱英就宽劝老人,要想开点,凡事要往好处想,谁也不会对你不好,要有甚事想不通就说出来,有要求就提出来,我们会尽量满足你。这样三番五次,老人脾气过后又觉得对不住小媳妇,有时,老人面对爱英的悉心照料,感动的流出老泪来。

  后来,爷爷得了血管硬化,生活起居都有了困难,这使得他的脾气又变的烦躁不安,一不顺心便摔东西,打骂人。有一次,他叫孙子,觉得孙子不想理他,等妻子告诉丈夫说爷爷叫你过去,可他早已动了火,赵汝春一进门便遭到爷爷的打骂,爱英赶忙进屋拉住爷爷的手,竟然连爱英也遭到了打。

  晚上,爱英望着天空稀疏的星辰,泪水潸然而下。回想起自己自从嫁到赵家吃了多少苦,从未埋怨过,可如今不但得不到好报,反而还遭打,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委屈,但又不能跟老人发泄。因为她理解老人的脾气,病痛使老人有时失去理智,我们做小的能和老人计较吗?能让老人受委屈吗?还是自己安慰自己吧。

  就这样,有好多次赵爱英对待老人逆来顺受、从不计较。乡亲们每每谈及好媳妇时,就会提到赵爱英是少有的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像她这样“顺”老人的心、不顶撞,尽量满足老人才是真正的“孝”。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行孝之道”关键在于“敬”字、“顺”字,不仅在于物质生活上使长辈满足,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获得满足。这样,老人长辈的晚年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

  “生母、养父一样对待,知恩图报是本份”

  赵爱英的父母仅生育了一个女儿,两口子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心肝宝贝。爱英是个聪明的女孩,她在父母的慈爱中长大,懂得了人间真爱、真情,她要好好报答父母。可是,2004年她的父亲因突发脑血管破裂,仅六天就离开了人世。父亲的突然病故让她来不及长期侍奉尽孝,使她痛心疾首,倍感遗憾。

  在农村,人们总以为无儿育女一场空,这种根深蒂固的落后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计划生育,同时,也给有女无儿的家庭带来了社会歧视的痛苦。赵爱英就用实际行动把生女儿和生儿子一样的对待父母,影响着社会,改变着农村的陋俗。

  丈夫的生父老了时,身患肺心病、气管炎,最怕冬天,每到冬天就离不开氧气辅助。赵爱英和丈夫细心侍服老人,保证氧气充足。那年腊月天,为生父进城买氧气,他们夫妇天不亮就进城,受尽寒冷,从城里回来时,赵爱英的手都快冻肿了。村里的人看到他们这样有孝心,都夸他们十里八村少有。

  2008年,赵爱英的母亲得了咽喉癌,在母亲进省城医院检查、治疗和后期化疗期间,赵爱英更是昼夜照料、细心服侍,给母亲买药、喂饭、洗脸、洗脚。特别是母亲化疗后期一直呕吐不想吃饭,赵爱英想尽办法让母亲吃饭,她把菜剁碎和小米熬成粥,一勺一勺喂母亲吃。母亲因病而厌生,甚至拒绝吃饭,有时把碗也给摔了,赵爱英眼看着做好的饭被倒掉,知道母亲的痛处,总是含着泪水重新喂饭,耐心开导,要好好生活,抵抗病魔。母亲的情绪时好时坏,但她从心里知道她的女儿是个孝顺女,她的亲人和乡亲都夸女儿。最终,母亲在女儿的悉心照料下,带着对女儿、女婿的满意离开了人世。

  如今,赵爱英和丈夫的八位老人,仅留下养父和丈夫的生母健在。两位老人年事已高,身体还硬朗。可是养父又得了老年痴呆症,说话语无伦次,有时大吵大闹,摔盆摔碗,有时像小孩一样,吵着要这要那,刚从医院治疗回来,吵着又要进城看病,进了城住院又要回村里,闹个不停。赵爱英和丈夫一边要在家照料生活已不能自理的母亲,一边又要跟着养父看病,还要种地维持生活,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

  赵爱英和丈夫对待老人,尽显孝心,在当地有口皆碑,他们对待老人、赡养老人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和爱。这对于一个农村的普通家庭来说是何等的不宜呀!尽孝不是一句空话,是用心血谱就的。赵爱英的身上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她的孝心、她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位有良心的人,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写下了自己人生浓重的一笔。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