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26 22:4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5-05-22 | 查看:1719次
5月17日6点50分,太原红十字托老中心大门口,李丽珠没有像往常一样拿出门卡刷卡进入,而是驻足仔细端详了一番。仿古建筑样式,朱红色大门,上面挂有托老中心的牌匾。15年间,李丽珠先后陪伴200多位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然而由于工作忙,自己的老母亲从入院到去世,她一共只陪了35天。17日,是母亲出殡后的第二天,带着一种没有完全尽孝的遗憾,李丽珠再次推开这扇大门。
李丽珠,太原红十字托老中心主任。2000年12月,她依托太原精神病医院,开创全国“医养结合”先河——成立了山西省太原红十字托老中心,填补了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的空白。15年间,李丽珠服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老年精神障碍患者3000多位,为他们进行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她为233位老人擦洗身体、穿上最后的寿衣、送终。山西“十大孝亲敬老楷模”、五一劳动奖章、山西好人……来自省市的60多项荣誉,是社会对李丽珠的认可。就在今年,李丽珠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五一”前,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从业以来最高级别的荣誉。
A 8点上班7点就到多年来已成习惯
7点,正是老人们吃早餐的时间。李丽珠快步走进办公室,放下包,穿上白大褂,走向办公室紧邻的食堂。“按说我是8点才开始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和医生们一起查房,可多年来已经形成习惯,早上来了先看看老人们的吃饭情况。”李丽珠说。
推门的瞬间,香喷喷的饭味扑面而来。好几天没有看到李丽珠,有老人主动和她打招呼,询问去哪儿了。“李大娘,今天精神不错,吃饭还要再慢点儿,小心噎着。”李丽珠特别走到一位吞咽功能衰退的老人面前嘱咐着。能到食堂吃饭的,都是腿脚方便的老人,一到饭点,老人就会自己拿着饭盒排队打饭,食堂的师傅们会根据老人们的病理情况准备既丰盛又科学健康的早餐。
食堂一般都很安静,不过有精神病人在,偶尔讲几句不着边的话,瞬间就会把大家逗乐。“魏大娘,这两天胃口好点儿了吧,今天的早饭合您的口味么?”李丽珠关切地询问一位有胃病的老人。“好吃,今早喝了两碗稀饭。”魏大娘微笑着说。“看似普通,其实我们这里每一餐都是严格配比,由营养师精心搭配出来的。”李丽珠告诉记者,配餐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病人,因为这里有些老人除精神疾病外,还有其他病症伴发。比如我们这里的李大姐有糖尿病,主食就要定量吃。
和几位老人简短聊天之后,李丽珠环视一圈,发现已经看护4年的卫汉仑没有来食堂。“老人今年已经90岁了,我得去宿舍看看他吃上饭了没。”说话间,李丽珠快步向卫汉仑的房间走去。
护工已经把饭送进宿舍。敲门进入时,卫汉仑正一只手端着餐盒,一只手不停地颤抖着往嘴里送食物。“看手抖的,卫大爷,我喂你吧。”李丽珠说着,坐到卫汉仑旁边,一口一口喂老人吃饭,还不时提醒他慢慢嚼不着急。
一边喂卫汉仑吃饭,李丽珠一边给记者介绍起了自己的喂食经验。“我们这里的老人喂食工作要考虑很多,刚打过镇静剂的老人吃饭有噎食的情况,他自己往往又神志不清,对待这类老人要格外上心,一个不小心有可能酿成大错。所以在人们眼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吃饭,在我们这里成了一件大事,耗费的时间也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李丽珠说。
喂完卫汉仑老人,李丽珠又来到隔壁刘大姐房间。刘大姐有糖尿病,李丽珠每天早上都要来她这里检查一下她是否有低血糖的症状出现,“刘大姐已经患有脑萎缩,没有人专门照料,真是一天都撑不过去,做医护工作就更是要专心、耐心、细心。”李丽珠说。
7点半,李丽珠回到办公室。坐在桌前,戴上眼镜,她开始整理厚厚一沓票据。“院里有几个病人的亲属都在外地,有的处了好几年,都很熟悉也很信任我,便托我帮着交些费用,我把每次的缴费单据都保存好,一会儿会有一个病人家属从外地过来,我得准备好票据让他核对。”李丽珠说,一个个单子的背后都凝聚着家属的嘱托和信任,来不得半点马虎。
7点50分,李丽珠整理完票据,提前10分钟来到会议室,等候8点晨会召开。
十多位医护人员陆续走进会议室,8点,晨会正式开始。夜班工作人员先汇报病人情况,李丽珠一直认真记录,没有抬头,直到大家开始集体讨论一个病人的情况。
晨会结束时,李丽珠特别走到一位护士面前,叮嘱她不能因为工作忽略自身健康,降压药要按时吃。
B 再弱的声音都去回应在亲切的聊天中询问病情
晨会过后,李丽珠开始例行查房。不像医院里严肃的查房气氛,每推开一扇门,李丽珠都会先家长里短地和老人聊会儿。“在亲切的聊天中询问病情,这不仅是对病人的尊重,也能拉近病人和医生之间的距离,减轻畏惧感。”李丽珠说,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儿女都不在身边,他们很需要精神慰藉,同时又把自己的心封得很死,得像儿女一样去和他们亲切沟通,这样老人才能敞开心扉去配合治疗。
每到一个房间,李丽珠总能清楚地记得老人们的病情,有针对性的沟通。同时,还不忘问问最近有没有亲人来看望他们,床被有没有更换。遇到不能讲话的老人,李丽珠就用眨眼睛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一年前,张大妈刚被送进托老中心时,是个植物人,你看现在,都能用手势和我交流了。”在病床前,李丽珠和床上躺着的张大妈用手势、眼神交流了起来。李丽珠还俯身到张大妈耳朵旁,像亲人聊天似的说着一些鼓励的话。
看到老人衣服扣子没扣好,李丽珠俯下身子帮他们扣上;有的老人想躺下,她又帮老人把鞋脱掉……查房过程中,李丽珠格外认真地帮老人们打理着个人琐事。
查房结束,在走廊里,李丽珠突然喊住病人海涛,让他去一楼房间等着。十几分钟后,李丽珠开始给海涛洗头理发。李丽珠说,托老中心有几个病患,家庭很贫困,他们又还都有些许自理能力,家人没给找一对一护工,自己会利用空闲时间当起这些“特困户”的护工,定时给他们做些清洁。
上午10点,年过八旬的齐大爷因为好几天没见着她,一见面就紧紧拉着李丽珠的手。齐大爷患有脑部疾病,但他还一直惦记着李丽珠的母亲,要拿自己工资给李丽珠,让她给母亲买些东西吃。握住齐大爷的手,李丽珠瞬间泪流满面。
C 患者家属钱没带够她先垫付了一万块钱
10点20分,院子外一辆120救护车停了下来,一位患肺炎的精神病患者李大爷被送了过来。李丽珠指挥大家把老人小心地抬进房间,为了配合老人肺炎的康复,李丽珠专门给老人找来一张可以上下调节的病床。着急赶来的家属们到了托老中心才发现,身上的钱没带够,听说老人在办入院交接手续时出了问题,在现场等待的李丽珠对值班护士说:“没事,你们先帮老人安排,及时上药,我先垫付一万块钱,不能耽误了老人的治疗”。
一直忙到中午12点,李大爷总算被安排妥当。刚想着去食堂吃饭,一位从外地赶来的病人家属王先生找到了李丽珠的办公室。看到风尘仆仆的王先生,李丽珠先起身给他倒了杯水,随后耐心细致地介绍起了王先生母亲的近况。
临走前,王先生一直握着李丽珠的手不停地点头致谢。“我母亲来到这里已经5年了,我和李主任也成了多年的朋友,老人迫于患有精神疾病,需要留在这里接受专门的治疗,我这份尽孝的责任落在了李主任肩上。”王先生说,李丽珠的行为已经超出一份医生的职责,这让他全家都非常感激。
D 给老人擦洗时突然被打她像哄孩子一样和老人沟通
14点半,短暂的午休后,李丽珠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下午的任务是给大小便失禁的李大爷擦洗身子。
当李丽珠和护工们合力帮李大爷脱去外衣,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没有表现出丝毫不乐意,李丽珠和护工们认真帮老人进行清理、擦洗,更换了新的衣服。前前后后忙了一个多小时,当这项工作马上就要结束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擦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的李大爷竟挥手一巴掌打到了李丽珠的肩膀上,李丽珠抬起头,一脸笑容像哄孩子一样和老人开始沟通。“李大爷是精神病人,我们不能用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我们不知道他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幻觉,但他的这种发泄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做这份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了委屈和心理压力。”李丽珠说,这样无意间被打已经不是第一次。
李大爷的情绪平稳后,李丽珠返回办公室。一杯水还没喝完,一位护士敲门说又有新病人要求入院。忙碌又要继续了。
直到18点半,李丽珠终于忙完手头的工作,准备回家。走出托老中心,李丽珠没有心情去回味劳模颁奖之行,丧母的悲痛再次涌上心头。她说,自己用15年的时间陪伴多位老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给了他们临终关怀,而自己的母亲却只陪了35天,这种遗憾也许只能通过把服务对象当成自己的老人来慢慢弥补。(山西晚报记者 要维维 实习生 何伟)
○结束语
“走近劳模”系列报道今天告一段落。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用有限的篇幅对部分劳模一天的工作进行了记录和呈现。对于他们而言,这一天几乎就是他们的每一天,全年365天,他们几乎都在重复着这些看似普通但并不平凡的工作,忠实地履行着岗位之责,并努力做着榜样和楷模,用自己的付出,对全国劳模这个称号做出最真实最生动的诠释。今后,我们会继续关注这些平凡岗位的劳动者,记录他们的岗位故事,向全社会传递阳光温暖的正能量。
李丽珠正在给老人喂饭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