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23 21:01 | 来源:扬子晚报 2016年04月23日 第A06版 | 查看:2321次
铭记历史方能展望未来——不要忘记!今天是南京解放67周年
南京老兵于永铨正是其中一员,一份尘封档案揭秘真实版“渡江侦察记”于永铨军装照。
先遣渡江荣立二等功的功劳证。
上世纪九十年代,于永铨在渡江胜利纪念碑前。
1949年4月,百万雄师陈兵江北,整装待发。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打响前,三野9兵团27军一支300多人的先遣队率先渗透过江。他们化装成国民党军,探敌情、做接应,使所谓“固若金汤”的江防逐渐崩塌。南京老兵于永铨正是这300勇士中的一员。
今天是南京解放67周年,通过南京市鼓楼区档案馆馆藏的于永铨个人档案,扬子晚报为您讲述一部真实版的“渡江侦察记”。
南京市档案馆 梅正亮 鼓楼区档案馆 史丽宁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可
人物小传
于永铨,1925年2月出生,原籍山东栖霞。1947年6月入伍,渡江战役时在27军任排长,因先遣侦察荣立二等功。1951年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负伤。1954年从部队转业至南京市原下关区政府工作,2012年去世。后人仍生活在南京。
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广的1954年版《渡江侦察记》电影的军事顾问,正是于永铨当年所在“先遣渡江大队”的副大队长兼临时党委副书记慕思荣。
在大军之前半个月渡江,出发前24岁的他留下“遗书”
先遣渡江
淮海战役胜利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当时的三野9兵团27军组织了一部分团以上干部先期到达江北的无为,着手组建“先遣渡江大队”。
这支先遣队共有300多人,他们三分之一着便衣,三分之二身着淮海战役中缴获的国民党军军装,主要任务是在沿江的地方党委和江南游击队的配合下,全面侦察敌情,以各种方式,摸清敌人的兵力、武器、工事及部队番号等,为大部队顺利渡江作准备。
当时年仅24岁的于永铨是其中一员。在他生前所写的《先遣渡江侦察兵忆先遣》一文中,他回忆道,由于这项任务“九死一生”,出发前300多名战士每人都写了家书。于永铨的妻子和孩子当时都在山东栖霞老家农村,家书中他告诉妻子“我就要参加渡江作战了,随时都可能牺牲,若我牺牲了,要好好带大孩子……”4月6日晚8点,先遣大队接到出发命令,300多人乘30多条农家小木船向江对岸划去,当晚8点50分在江南登陆。
皖南村民见到他们,兴奋地脱口而出“新四军又回来了”
刚一上岸,于永铨他们就遇到敌小股哨兵。经过20分钟的战斗,迅速歼灭敌人,并向皖南地区进一步渗透。当晚,大队架设电台,向江北我军发回了“顺利登陆、初战告捷”的消息。
在敌占区,先遣队身着“国军”军服,手持“国军”的美式装备,声称自己是专门搜捕游击队的“国军88军149师搜索大队”,行动于敌人的各防区。于永铨回忆,虽然先遣队在外表上与国民党军队无异,但由于战士们说话和气、买东西给钱等举动,被当地敌人的保安团察觉出不对劲——认为“很像当年的新四军”。但国民党政、军系统脱节,没有配合,保安团仅是查问,没有深究。
此时国民党政府在谈判桌上做着最后的挣扎,大军渡江时间延后至4月中下旬。先遣队在地下党与游击队帮助下,向安全地区转移。于永铨记得,在一处小山村,村民们还不知道“解放军”新名称。当村民们在村口看到他们时,兴奋地说“这下好了,原来的新四军又回来了”!
渡江当夜瘫痪敌人通讯,成功接应了第一支渡江的部队
在大战打响前的这半个月,先遣队在江南地区先后建立了近20个江边“工作站”,收集了大量有关敌人江防部署以及变化情况的情报,有的绘成图表,有的通过电台,源源不断地传到江北,为主力部队制定具体渡江登陆作战方案,提供了依据。
4月18日,先遣队接到电示:我军定于20日发起渡江战斗,并下达了攻占龙门山、马鞍山,破坏敌人通信联络,打乱指挥,策应主力部队渡江的任务。当晚,先遣队连夜出发,经一整夜90里的急行军,于19日拂晓前到达张家山,并于当晚又经过80里的急行,于20日凌晨北移至黑连山的板石岭,与当地的游击队会合,21时占领宕山,成功策应了第一支渡江部队——27军79师顺利渡江。先遣队和游击队翻山越岭,在敌人的防区割电话线、打冷枪、点火堆、标目标……
是夜,112万大军突破长江天堑,万船齐发,渡江战役正式打响。于永铨在江南看到,我军江北火炮都落在重要目标上,敌人相互间又联系不上,陷入一片混乱,开始溃逃。21日拂晓,先遣队已与先头部队会师,开始相互祝贺胜利渡江了。
胜利之后
一生九立战功
遗体捐献证随时带在身上
因先遣队胜利完成任务,于永铨被授予二等功。此后,于永铨又参加了朝鲜战争,并在1951年的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中负伤。功劳证记载了他从1948年1月至1950年8月先后参加的多次战斗,共有9次被记功。
老人生前就住在渡江胜利纪念碑附近的热河南路上。记者看到,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仅50多平方米却干净简朴。儿媳董女士介绍,于老70多岁时,决定去世后把遗体器官捐赠出去。“只要外出什么东西都可不带,但遗体捐献证却一定要带在身上,生怕发生意外,能在最短的时间把遗体捐献出去,这恐怕就是经历了战火的军人对生与死的认识。”她告诉记者,于老在世时,省吃俭用但家庭成员中只要有谁义务献血,他都会奖励1000元。
鼓楼区档案馆新馆将展陈
于永铨战斗经历和一生事迹
鼓楼区档案局副局长史丽宁告诉记者,关于于永铨档案,是他2005年主动带着材料送来的。“当时于老精神很好,一上来就说‘我把自己认为有保存价值的一些材料和证书等拿过来,你们看一看还有用?’”史丽宁表示,随着时间流逝,健在的渡江老兵越来越少,而于永铨生前撰写的回忆文章,以及留下来的照片、证书,都将是珍贵的史料。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鼓楼区档案馆新馆定在白云亭文化中心,初步计划2017年落成开放,届时新馆不仅可以查档案,还将专门辟出爱国主义教育展厅。展厅会有固定展区对于永铨的档案进行解读和展陈,向人们叙述那段鲜为人知的先遣侦察兵的故事。(本版图片由鼓楼区档案馆提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