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12 12:53 | 来源:今日话题 2016-02-26 第3447期 | 查看:937次
这两天,湖南一法官的辞职信走红。他在信中抱怨工作杂、限制多,荒于教子、未尽孝心。不少媒体把个案扩大到全局,反思法院留不住人的原因。而每次出现法官辞职的新闻,“中国法官太委屈”的说法就会被强调。这可真是有点“咸吃萝卜淡操心”。
法官群体不存在“辞职潮”
一有人辞职,就有媒体把辞职人所在行业,形容为发生了“辞职潮”。“潮”代表大势和趋势,难免让人紧张。
特别是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法官身上时,紧张似乎又加剧了一分,“中国没有法官还得了?”已经有多个省的省高院院长,表达了对法官“辞职潮”的忧虑。
法院内部人士表达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能赢得更多重视,争取更多利益博弈空间。
但媒体不能跟着起哄。以北京为例,整个法院系统共有8600人,其中,有法官职称的4200人。根据北京前任高院院长慕平提供的数据,从2009年至2014年,北京法院系统一共有500人辞职,其中法官占一半,平均到每年,有50个法官辞职。
用这组数据计算一下法官辞职率,刚刚超过1%。1%能算作“潮”吗?况且,北京法院还在不断吸纳新人。
法官胡昌明曾经做过一个样本容量为2660份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法官群体的离职倾向强烈”,94.47%的法官考虑过要离开法院,其中57.37%的法官认真考虑过离开法院。
这组数据看起来挺有说服力的,但是请注意,“要离开法院”和“认真考虑过要离开法院”,也仅仅是“要”而已。不管是哪个行业,从业者谁没萌发过“老子不干了”的念头。
辞职,做了才是真的
这些念头要么只是牢骚,要么基于理性考量而选择放弃,距离真正辞职还差得远。
“法官嫌收入低,转而做律师”毫无依据
法官这一群体,最容易拿来和律师做比较。很多人认为,律师活少钱多,法官活多钱少。
某省高院院长,曾和媒体诉苦,说他们的法官辞职后,都去干律师了,因为律师年薪动辄三十万甚至更多。
这真的是一个普遍现象?
最高法机关报《人民法院报》,曾在2014年披露过内情。说从辞职法官的流向看,只有1.9%选择从事律师行业,而有31.6%的离职法官,去了其他党政机关。
显然,法官不当当律师,只是辞职法官队伍里的少数派。而对占比超3成,调往其他党政机关的法官而言,动机也不会只是因为钱。只要还在公务人员这个体系内打转,工资一定不会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
假想别的职业轻松又钱多,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思维惯性
律师和法官,仅从工资条上来看,肯定是律师更体面一点。但职业选择是一个全方位的考虑,如从职业安全感上考量,法官更甚一筹。
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法官的优待
法官不仅会拿来和律师比,也常和体制内其他公务人员相比。法官的真实福利如何,外人很难洞悉,但有些误打误撞的发现,或许可以管窥他们的福利究竟如何。
去年4月,北京某区人民法院发布了一份内部文件,这份文件的本意,是要告诉法院工作人员,你们想要辞职,有哪些注意事项。
其中有一条很有意思。对于以下4类人员,即使要辞职,也得再等5年。这4类人员是:1,已办理我院公租房入住手续的人员;2,已解决配偶进京落户的人员;3,经我院协调,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的人员;4,享受住房分配、家属随调、公派出国的人员。
这四种福利,即使放在体制内,也是诱惑非凡的。
再来看收入。去年4月,司改方案公布,提出将针对法官建立单独薪酬制度,说白了,就是涨工资。上海更是提出“法官、检察官收入暂按高于普通公务员43%的比例安排”。
可以说,法官群体多年伸张的诉求,正在逐步被满足。《人民法院报》就多次指出,法官工作的难度远超普通公务员,收入上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呢?
维护法官群体的荣誉感,可期待改革和自律
有多个法官,在自己的辞职信中吐露心声,表示因感受不到“职业荣誉感”,才决然离开。更有人拿中、美两国法官对比,“美国法官是高尚职业,中国法官是高危职业。”
法官的职业荣誉感,向来只有一个来源:独立。独立性的缺失,确实不是法官这个群体凭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分析,中基层法院和地方政府已建立起互相服务、互相利用的共处模式,地方政府不愿意交权,经济发达地区的法院也不愿脱钩。
强调大环境,不代表个人可以用“大时代裹挟的渺小个体”免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旧有司法与某些基层当局的共生逻辑中,不仅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有法院、法官背弃职业荣誉感的主动毁弃。
对法官群体而言,无独立,无荣誉
法官荣誉感的回归,既要期待箭在弦上的司法改革,也要指望法官共同体洁身自爱。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