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09 21:3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3月09日 T03 版 | 查看:810次
家住河北省元氏县的韩宇航,去年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时,银行工作人员要求他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否则不予办理。无奈之下,韩宇航只好回当地派出所,开出了一张无犯罪记录鉴定证明。“作为一名普通学生,一不偷二不抢,贷款却需要无犯罪记录证明。”韩宇航对这样的要求非常不解。
家在石家庄的赵建国春节期间去欧洲旅游,在旅行社填写“紧急联系人”时写了父亲的名字。几天后,他被告知必须书面证明父子关系。“开具这类证明,既繁琐又耗时,根本没意义。”在朋友的建议下,赵建国向旅行社交了100元,问题很快得以解决。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6全国两会期间,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5%的受访者及身边人曾遭遇过“奇葩证明”。
58.0%的人认为“奇葩证明”的出现是相关工作人员缺乏职位担当,46.7%的人认为这是服务主体与客体的倒挂,46.2%的人将其归因为诚信缺失,44.7%的人直言,这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匮乏。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表示,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简政放权,但相关部门缺乏创新思维,出了差错随手推给开证明的部门。“这本质上是不敢担当、推卸责任以及不作为的懒政表现。”
“像无犯罪记录、未婚证明、精神正常证明等‘奇葩证明’,要么没必要开,要么就是我们也不了解情况,实在没法对此负责。”广西省北海市某街道派出所工作人员李佳徽对此非常无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教授王太元表示,“奇葩证明”有3个特点:一是毫无必要,比如对亲自领取养老金的老人索要“活着”的证明;二是让没有参与、不可能知情甚至根本不相干的人或单位为某事出具证明;三是某些事情根本无法证明。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大军分析,“奇葩证明”出现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公共权力机关办事流程存在缺陷,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利益驱使,即通过要求开具“奇葩证明”来刁难当事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为什么会出现“奇葩证明”?66.0%的受访者认为一些部门转移责任、规避义务,64.6%的人认为地区、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51.4%的人认为这是政府部门降低信息筛查成本的需要。
赵建国认为,如果各类“奇葩证明”得不到有效清理,必然会导致大众对政府服务的不满。
钱大军认为,清理“奇葩证明”,首先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社会公共信息系统,完善个人信息数据的搜集与系统化,为公共服务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其次,要树立服务型政府观念,改变公共权力机关的管理思维。再次,要确保监督机制有效运行,完善各种监督手段,尤其是群众监督,让权力存在于阳光下。“此外,公共权力机关也有不得已,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还缺乏基本的秩序。” 钱大军说。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
王太元建议,应依法治理“奇葩证明”现象。“本轮户籍改革完成之后,全体国民都将有且只有一个身份信息。届时,所有公务信息、公共信息都可以通过公民身份号码集成,可以网络共享、网上运用”。
调查中,69.8%的受访者希望合并办事窗口;65.2%的受访者建议实现技术性信息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57.5%的人建议肃清没必要的审批事项、办事流程;50.7%的受访者支持建立居民信用体系,强化社会诚信意识;44.1%的受访者建议落实简政放权,提供人性化服务。实习生 谷君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