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恶小而为之(图)

发布时间:2015-12-19 20:11 | 来源:华商报 2015年10月29日 第F3版 | 查看:940次

  救生圈上醒目的“救援物品,请勿挪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具有警示意义,有人若无其事地拿走了它。大桥栏杆显得有些孤寂,桥下是滚滚的江水。

  救生圈,大致有两种属性。其一是公共物品,其二是救援物品。两者都是大众应该珍而重之的社会资源,尤其它还是作为挽救生命的重要工具。就其性质而言,对于救生圈的失踪问题已经超过了道德素质的层面,而是其对生命和风险的漠视。
  将公共物品收入囊中,古已有之。公共物品,人人皆有使用权,出于私利,往往导致某些人的所有权膨胀。公共物品的维系与流通靠的是一种道德自觉,并没有强制的处罚措施和监控手段,而这又与个人对于“私利”与“公利”的取舍紧密相关。道德,在词源上讲,来源于“伦理”,即拉丁文——mores。两者在词义上大致相当,均表示一种习惯性、经常性的行为。缺乏对于自己以外的人的考量以及对于共有物品的敬畏,导致这种“习惯性拿走”的常态化行为。若以犬儒主义的看法,倒只是社会世风日下和道德滑坡这等宏观又无奈的积淀性问题。
  细致分析,拿走的行为或许无伤大雅,只是一种捡便宜的小市民心态。社会中存在更危险的是故意破坏,以此泄愤。公共物品存在的合理性,即是国家和社会的集体性,一种统筹兼顾和兼爱众生的便民举措。我们身边不乏一些恶意涂鸦和破坏,即对社会和国家象征进行示威。社会上恶性袭击事件多发生在公交车、校车、广场等领域即可窥见一斑。
  救生圈的另一属性则牵扯到更沉重的问题——生命意识。救生圈不同于路边免费发放的报纸、公共的电话亭或路灯。它直接承担着拯救生命的功能,人命关天,自古皆然。轻生者自有他应承担的风险,但挽救生命的努力万万不可退让。在任何时候,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不放过任何一个挽救生命的机会。谈判专家、紧急救援队,甚至是军队在任何时候都在为挽救任何一个生命而艰苦努力。
  英国一女子跳楼未遂十几次,医疗救援队伍每次都紧急出动,即使她想放弃自己,社会也会成为她的保护网。对于智利矿工的救援耗时巨大、牵涉国家众多,举世瞩目,就是因为对生命的看重。对于轻生者的漠视不理不只是让人心寒,更触及了道德最底限。若生命的去留也成了无足轻重的纯粹个人事件,我们的国家才真的失去了最根本的集体性和凝聚力。勿以恶小而为之,若关乎生命,更需怀着怜悯与慎重。
  我们应该相信,即使偶尔对自己放弃了希望,国家与人民也不离不弃。
  救生圈应该放在它能发挥最大效益的地方,挽救任何一个宝贵的生命。
  阳丹:陕西理工学院 学生
  《副刊》向您征稿
  关于题材:写人、写景、写随想……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更可以是小说。

  关于字数:诗歌不限,其他题材1000字内
  关于作者:您可以是专业作家,也可以是文学爱好者,只要您是汉中人,有爱创作、爱写文章的心,都可以踊跃投稿(请注明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
  只要文笔细腻,描写生动感人,就有机会在报纸上看到您的文章和名字。
  投稿邮箱:249065228@qq.com
  主持人:曾春 

  阳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