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为《心灵的北斗》所做序言:不灭的星光(2图)

发布时间:2015-12-07 19:44 | 来源:大公网 2015-12-04 | 查看:1523次

  原标题:不灭的星光——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为盲人作家散文集《心灵的北斗》所做序言

  知道散文集《心灵的北斗》就要出版了,我从心里高兴,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稿,一篇一篇地读着,感动着,心里就像湖水一样荡漾开了涟漪。散文集《心灵的北斗》是对盲人文学创作的一次巡礼,它描绘了一幅幅至真至美的画卷。

  书中的五十五篇散文凝结着五十五位盲人作者对生活深挚的情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这是一本特殊的散文集,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全都是盲人创作的,说它特殊,是因为很多原文都是用盲文写就的。它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这些文字都是在黑暗中写的,而不是在明亮的灯下。我想,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这一篇篇文字就像一束束心灵的烛光,在黑暗中探照着前行的道路。藉着微弱的光亮,可以看到曲折的小路,甚至坎坷与泥泞。但是,我却分明在字里行间看见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朝北、朝南、偏东、偏西,而最终它们都朝着一个方向了,向北、向北--那是北斗星的方向,那是不灭的星光。

  对于很多盲人,文学也许就像心灵的北斗,总在黑夜里闪着光。也许有人认为,盲人在无边的黑暗中,再也没有看见万物的希望,所以盲人的眼前或许只是一片无,是一片什麽也没有的昏暗--没有天空,没有云朵,没有大地,没有原野,没有鸟儿的飞翔,也没有孩子的奔跑。总之,我们能想像一切都是无的世界吗?假若眼前一切都是无,我们的生命还有欢乐吗?我们的生命还有意义吗?

  多少年啊,多少代,一些盲人即使身处绝境,被无数的痛苦禁锢和束缚,也从不放弃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着向前。再黑暗的隧道也会有出口,总会有光明照进来,即使眼睛看不见,也会感到那束光芒的存在。我想,对盲人作者,文学就是心灵隧道的出口。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盲人的笔下阳光最灿烂,生活最美丽。比如廖燕在《阳台那盆三角梅》中写道,“来过我家的人都笑我一个眼睛看不见的人居然也把花儿种养得那麽好,尤其是那盆三角梅,今年秋天开得花团锦簇,格外绚丽。我时常诧异这花儿缘何会绽放得如此灿烂,彷佛整个花儿的生命,整个花儿的灵魂都在那紧蹙的花丛里了。”还有何若松写的《养花之乐》,“兰草的香气是飘逸的,微风吹过,送来一阵淡淡的清香,有意去嗅,又闻不到了;八月里是桂花飘香的日子,它的香气带着甜味;我最喜欢白兰花,它的香味叫人神清气爽,只要有一朵开放,我就能顺着香气找到它。”

  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会感到一种心灵的震荡,也许很多人从未想到盲人的世界如此五彩斑斓。或许有的明眼人对身边的花草视而不见,对那美丽娇艳已经习以为常,可在盲人的描述中却是那麽令人神往。其实,文学是所有人的文学,从不分健康还是残疾。文学是对残缺生命的代偿,它以精神想像的方式,让盲人获得了美的感受。比如在《人生如花》中彭锦这样写道:“偌大一片梨园,赏花观景者络绎不绝,恐唯独我是靠听来‘观景’的,想像漫山的梨花,重重叠叠,铺天盖地,真令人感到生命的勃发。藉着指尖轻轻抚过那小小洁白的花瓣,感受它轻灵的生命在律动,忽然就有了无可名状的感动将我轻轻笼罩。那绵长十里的花河,不仅在我模糊的眼前流动,更是缓缓流进我的心里……”

  我想,《心灵的北斗》这本书给予我们最重要的认识,就是盲人的文学想像力,而文学创作应该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今天,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有的人已经失去了对美的想像力,它的缺失也磨损着人对生活的热情。盲人作者的想像力却是对现实生活的挣脱,是对光明的渴望,它驱散眼前的阴霾,成为一种精神寄托,那里有童年的小河,青翠的山谷,亲切的故乡。在心灵的世界里,天空更辽阔,大地更深远。

  文学曾经伴着我们很多人成长,无论生活多麽困苦,处境多麽艰难,只要有文学的陪伴,心灵就不再孤独。在文学创作中,人可以获得自由和解放,对残疾人则是更大的自由和解放。文学是对生命的品味,写作是对社会的奉献,文学属于所有热爱它的人。

  我希望,今后盲人作者能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永远循着理想前行,文学不是孤独地自己走,而是和大家一起走。就像这本书中一个作者写的那样,“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太多的不如意,但只要你心中有那盏灯,就有希望,一盏不灭的心灯,不仅照亮一个人的人生,还会照亮身边的人。”

  在此,我要回答前面的问题:对于盲人,文学就是心灵的欢乐,写作就是生命的意义。

张海迪为盲人作家散文集《心灵的北斗》所做序言《不灭的星光》首发大公报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