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9 08:15 | 来源:新华网 2012年02月13日 10:50:50 | 查看:1242次
在广州,拾金不昧或将有实质奖励。正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提出:对无主的拾获财物,在拍卖后将拍卖款的10%奖励给拾遗者;对有主失物,失主领回时,可自愿按遗失物价值10%的金额奖励拾金不昧者。广州相关部门称,拾金不昧者应有报酬请求权。
广州的新规定无疑可理解为,落实《物权法》相关规定的具体方案。但即便如此,公众的疑惑也未能稀释。一方面,关于“拾金不昧”,当今早已有了模式化的置评标准;而另一方面,从法理维度、从可行性角度思考,该规定亦令很多人担忧。
有必要厘清的是,“失主可自愿按遗失物价值10%的金额奖励拾金不昧者”,终究不过是一条倡议性规定。就约束效力而言,大致与某些
口头呼吁相差无几。而唯一与之不同的是,该规定至少保障了,拾得人要求回报的权利——尽管受领人支付奖励与否不被强制,但拾得人请求报酬的行为已被“规定”支持。那么显而易见,“拾金求酬”自此绝不会被追责。
新规对“报酬请求权”的明确,无非旨在降低“拾金求酬”的法律风险。推演开去,因为“拾金求酬”风险降低,所以更多人愿意送还失物换取收益?诚然,基于经济人假设,一定的货币激励当能诱发善行。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所谓“报酬请求权”并非直接的金钱利益,而不过仅是赋予拾得人追逐利益的机会……“报酬请求权”能给拾得人带来多少实利,其实难以预期!
此等间接的经济激励,想必不会激发太多善行。当一些人担忧,过度强化“报酬请求权”,会断送国人拾金不昧的传统之时,另一些人则直言,对“还金有偿”零碎、片面、欲言又止式的支持,丝毫不会助力于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升华。在上述完全相左的两种意见中,孰是孰非实难定论。而超越此类无解的争论,另一些基本性命题反倒存在厘清的可能。
首先,所谓“报酬请求权”,正当性来源是“拾得人因保管、返还、拍卖和变卖遗失物支出了费用”——故而归根结底,其仍是一种遵从“有所出必得有所偿”的逻辑,而全然不是一种针对善行本身的附加奖励;其次,一种空凭道德支撑起的拾金不昧传统,与一种要求回报的拾金不昧新风,其实根本没有高下之分。两者之别,仅在于所处背景不同,前者诞生于信奉人心的时代,后者则发轫于高举市场之手的年代。
现实来看,“报酬请求权”远不同于“还金有偿”,而即便“还金有偿”又何足怪哉呢?(然玉 原题:报酬请求权不等于“还金有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