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28 20:50 | 来源:东北新闻网 2015-02-10 | 查看:992次
孟宪坤
2月7日上午,一身疲惫但眼中透着兴奋的河南男子武恒松走进钢厂警务站,一进屋就冲着警务站内一位环卫工人说:“谢谢,太谢谢你了。”
原来,环卫工人胡凤娥日前捡到农民工武恒松的提包,包里除了身份证、银行卡外,还有4千元现金,这是武恒松在工地干活一个多月的工资,也是他带回家准备买年货过年的钱。(燕赵晚报2月8日)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当我们许多人打小起就哼唱这首童谣时,就知道捡了东西要归还的道理。千百年来,把拾金不昧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传承。拾金不昧是一个人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也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一个方面。
笔者不禁要为胡大姐拾金不昧的行为点个赞,但是,也有一些报道让拾金不昧变了味,网上曾有报道说:市民姚先生与两个协警聊天时,说起了各自拾金不昧的故事。“一人一个故事,却是鲜明的对比,让我心里五味杂陈。”姚先生说,其中一个协警曾在小区的石凳上捡到一部手机,然后他们把手机交给了门房保安,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之后听说一位老人来认领了手机,不过因为拾物者没有留下名字,这位老人想说声谢谢都找不到人;另一个协警曾捡到一个皮包,里面有涉及汽车的发票、单据等很多重要资料。于是这位协警在原地等待失主回来,终于等到失主还了皮包,但对方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最后连声谢谢都没有说就走了,让这位协警觉得非常寒心。拾金不昧的人不是一定要求得到酬谢,但至少应该得到尊重,“不要让人觉得做好人难”。
笔者不禁困惑,曾经拾金不昧的荣誉感哪去了?我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只要捡到东西都会非常激动,因为交给老师的话,会得到表扬,也许会换一朵小红花。虽然不一定是追求表扬,但是那种机制极大地鼓励着人们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然而到现在,拾金不昧的事情变得可做可不做了,细想下来,其实是缺少了一种荣誉感,也就是你将失物交给某人或者还给失主的时候,会得到真心的感谢和赞扬。而现在不仅感谢和赞扬不一定得到,说不定还会遇上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渐渐地感觉这种美德真的在流失。
笔者认为需要建立失物招领的机制,实际生活中,拾到失物该如何处理却是非常复杂的。比如警察是否会收取失物?收取后又会如何处理都是没有一个体制和机制的。这一方面可以向国外城市学习,比如巴黎专门设置了失物招领中心,对失物进行一定期限的保管,过期则进行拍卖,拍卖所得上缴国库。因为缺乏这样的机制,所以也导致市民不了解拾金不昧后物品的何去何从,从而让拾金不昧变得可有可无。
总之,拾金不昧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环卫工人胡大姐这种行为,传递了正能量,其背后体现了她的淳朴、善良,让我们为胡大姐点个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