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29 14:10 | 来源:人民网 2015年06月25日08:44 | 查看:1197次
联系采访西安市公安局咸东社区民警汪勇没费什么周折。走进他分管的小区,门口、楼道和公告栏等张贴的“社区民警温馨提示”上就有他的手机号。
汪勇的辖区占地0.52平方公里,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亩三分的责任田,区内实有人口1.6万余人。6月12日,记者跟随了他工作的一天。
“他一般4点半就起床了,绕着辖区跑一圈”
清晨,西安市新城区的大街上路灯昏黄,十分安静。记者赶到韩森寨派出所时一看时间:4点50分,比汪勇告诉记者的起床时间提前了10分钟,可派出所里已没了人影。
不一会,汪勇回来了,还带回个推着摩托车的小青年。“我发现这小伙推着摩托车在街上走。我上去盘查,身上没有摩托车的手续,也没带身份证,我怀疑这辆车的来路,把他带回来了。” 汪勇说着把人和车交给了值班民警。
“您不是说5点起床吗?”“老汪一般4点半就起床了,起床后绕着辖区跑一圈。”值班民警替他回答。
汪勇带着记者,又跑出了派出所。“有什么事没?”路过小区和单位,汪勇都要敲开保安室的门询问。从所里出发到回所,总共行程5公里。
“身体锻炼了,辖区巡查了,心里有底了。”汪勇说。
“每学期的安全教育第一课就他上”
8点30分,派出所组织民警安排当天工作。随后,汪勇和同事来到经二路市场,检查市场秩序。他不时拿出宣传册和商户聊着,遇到不熟悉的人,就掏出警民联系卡递给对方。
11点,汪勇来到咸东社区警务室,登陆公安信息化平台。在他当天的代办指令一栏中,有16条代办事项。“这仅是一小部分内容。”汪勇说。随后,他来到社区服务站,将花名册上的老人信息和社区工作人员一一核对。对部分在外地无法联系的老人,汪勇用笔在花名册上细细地描出来,“每天都要敲敲门,一旦回来,信息就可以补录了。”
11点30分,汪勇来到咸宁小学。在操场上,孩子们见到汪勇叔叔迅速围了过来。“学校的大部分师生都认识汪勇。他定期给我们辅导安全教育知识。每学期的安全教育第一课就是汪勇上。” 校长杜秋菊说。
12点,汪勇步行回到派出所吃午饭。饭后,汪勇登陆信息平台,填报了上午工作。
“他给我洗脚,像儿子一样,我很感动”
14点,收拾起一桌的表格、文件和资料,汪勇洗把脸又出门了。他来到陕安咸宁小区,一进小区,63岁的陈群燕就拉起了手,“孩子,这么热的天,渴不?”说着就倒了杯水送到汪勇手上。
陈群燕将记者拉到一栋居民楼下,指着某住户被烧焦的墙壁说,去年8月,小区一栋楼一层的饭馆着火了,汪勇赶到后,立刻冲进饭馆,抢出一个煤气罐。“我看着从火海里跑出来的汪勇娃,头发和眉毛被燎着……”
汪勇见到马大爷的时候,大爷正在小区老年活动中心健身。“汪勇给我洗过脚。”马大爷说,“洗的时候我哭,他也哭。”
“为什么哭呢?”“他曾把我的两个儿子都抓起来了,我恨过他,但他又给我洗脚,像儿子一样,我很感动。”
“我哭是因为想起了远在湖南的父亲,我都没时间给他洗脚……”汪勇说。
17点30分,汪勇回到警务室签到,路上顺便看了杜大爷和王奶奶。老两口今年76岁,“老两口的儿子因为吸毒被我抓起来了,每次路过他家,有事没事都上来看看。”
“半夜隔窗看见他带队巡逻,心里特踏实”
20点,吃完晚饭,汪勇来到位于爱宁路的警务站,开始夜巡。
“晚上院子里有人转、有人看和没人转、没人看就不一样。”汪勇说,他们组建了一支70人的夜巡队,并教会队员如何“问、查、跟、记”。
陈群燕说:“我晚上觉少,有时半夜隔窗看见汪勇带着夜巡队在巡逻,心里特踏实。”
晚上10点,巡逻结束,汪勇决定回趟家。坐了半小时公交车,来到一座老式居民楼,开门的是儿子……两室一厅,60平方米,老式电视机、破旧的沙发。“除了房子,我最贵的财产就是手机了。”汪勇说,经常出去宣讲,需要拍照,就买了部3000多块钱的手机,既能打电话又能拍照片。
“我这个儿一个月才回来一次。他当警察很累,但我支持他!”72岁的母亲刘传爱说。“爸爸虽然很少回家,但他是我的榜样。”16岁的儿子汪毓泽提起爸爸很是骄傲。
20分钟后,汪勇又搭公交车回到所里,伏在案头写执勤日记……
这一天,我们走了27.3公里。
快评
追随着汪勇工作的足迹,记者一路采访,一路感动。
在群众口中,汪勇的称呼更多的是“孩子”“汪勇娃”“汪哥”。他所到之处,居民和他亲如一家。
十年如一日,汪勇捧出一颗金子般的赤子情怀,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百姓需要什么,他就奉献什么;社区需要什么,他就落实什么。
群众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汪勇用忠诚与奉献,为神圣鲜艳的党旗添彩,为肃穆庄严的警徽增色。他无愧于养育他的沅水秦地,无愧于爱戴他的百姓乡亲……(记者 龚仕建)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