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10 09:39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5年06月10日 第02版 | 查看:637次
焦海洋 绘
编者按
吐槽高考作文俨然已经成为每年高考期间的一道景观,不仅在教育界、文化界每每引发热议,普通大众也兴致勃勃,无数人卷入其中,今年也不例外。各地高考作文题目甫一公布,各种声音铺天盖地,褒贬不一。那么,让我们跳出简单的好坏层面的争论,静下心来思考:这种现象对提升高考作文命题水平而言是喜是忧?高考作文命题究竟该坚持怎样的取向?我们选取了两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探讨。
高考作文遭吐槽未必是坏事
■凌宗伟
每年的高考作文几乎都是社会各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貌似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现象。一方面固然因为这个话题人人都能说两句,另一个方面各地各个版本的高考作文也确实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这就难怪众人恣意点评、吐槽了。但有人将吐槽归为应试教育思想作祟未免武断。
不错,对作文乃至各科高考试题的点评、吐槽甚至调侃的背后总有某种情绪、立场和意图,甚至还隐含了某种价值取向。但凭什么这些吐槽肯定就是应试教育思维作祟呢,为什么就不是“爱之深,恨之切”呢?
笔者这里所说的爱,一是对考生的爱,二是对命题改革的关注,当然也有对命题者的提醒。为什么作文命题不能从每一个考生出发,简单一点、普通一点、直白一点呢?为什么作文命题时常要与乡村孩子的日常生活脱节呢?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公平是其底线,如果命题确实有偏向某一个特定人群的嫌疑,则违背了命题改革的初衷。那么,有质疑,有吐槽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适度范围和适当时机发发牢骚原本就是人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偶尔为之,无伤大雅。在当下,人们对高考的关注早已经史无前例,尽管这种关注已经过了头,但这种过头就是问题。这问题让人们普遍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愤怒。如何缓解这样的心绪,揪住机会吐一下槽,宣泄一下,或寻找一些同道者,共同探讨一下改善的可能,这样的发泄则有可能唤起命题机构和命题人的注意,从而促进命题质量的提高。
再者说,评价高考作文题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比如针对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笔者和朋友就有不同观点。今年江苏的作文题以“智慧”为主题,笔者的朋友认为这个题目比较好入手,审题没有太大障碍,考生只要围绕智慧去写,可以写一个有智慧的故事,也可以谈智力上的开发,当然也可以写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等等。但笔者认为这道题不是很好操作。单就词面上讲“智慧”的含义比较明确,但从内涵上看,智慧与遗传、环境、教育、积累等有关,是需要修炼出来的。可实际的情形是,我们平常的教育很少是智慧的,尤其是应试作文教学本就无智慧可言,教的就是技术,现在却要写出智慧,不是为难他们又是什么呢?
往大处去着眼,不说当代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单看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网络时代,要的就是开放与包容,这原本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我们真的希望高考改革朝着公平、公正的发展方向前行的话,就应当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吸取各界意见,不断提升命题水平。提意见的,言辞多少总是不中听的,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嘛!再说,言辞不调侃、不犀利,谁会将它当回事呢?(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命题要多一些价值引领
■耿银平
前几年关注高考作文,一直有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甚至还有种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高考作文?后来终于感悟到:作文不仅能折射教学理念,也是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思维的一种反映。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作文这种内心的表达中,应该有鲜明体现。学生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很多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内心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操守。
其实,近几年各地高考作文都很注重价值导向,以今年的海南作文题“谁更具风采”为例,是关于三个职业和品质的选择:一个人是创新,一个人是爱岗敬业,一个是为了梦想而努力。无论是“为梦想而奋斗”,还是选择“创新”,抑或是“爱岗敬业”,都在诠释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这种勤劳、诚实、创造等积极信息,凸显主流价值观。再比如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主题为“坚硬与柔软”,表面上看是在写“软”和“硬”,但在笔者看来,出题者意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注重辩证、均衡、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联系到命题中的“软”和“硬”,最软的东西,恰恰是“硬”的最高形式,水很软,却很有穿透力和颠覆力。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精髓有更深的理解。
再以北京的作文题“深入灵魂的热爱”和“假如我与英雄过一天”为例,就更是一种痛快淋漓的精神纾解和灵魂的导引了。在这种思考中,在和英雄主义的相伴中,让学生们的精神得到升华,实现“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精神拔节。
不必再多举例。作文不仅是一种“诗情画意的倾诉”,更要和苍茫大地、火热生活密切联系。在关注自我的同时,更要有历史担当感,有传统文化自豪感。当下的莘莘学子,最应该具有这种人文情怀以及使命感,我们的作文命题,也应该以此为主要导向。
留心文学发展史,受到后人敬仰而传诵不衰的,往往是那些情真意切、言之有物的作品。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而更多的是作品背后的精神承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心灵比智慧更加重要,承担比回避更加重要,参与比置身事外更加重要”。当下,在中西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中,年轻一代更应该有这种厚重的情怀。
我们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我们需要“胸怀中西”,更需要敬畏传统;我们要关注“浪漫的优雅”,更要“关心脚下的厚重的土地”。在笔者看来,过分的诗情画意的纾解、苍白无力的叙说,不值得提倡。我们需要通过作文教学、观念的争鸣,得到一种思维的扩展,真正形成现代化教育思维,把厚重的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当下的“互联网一代”。(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