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考替考9名涉案人员被警方控制(图)

发布时间:2015-06-09 09:34 | 来源:新京报 2015年06月09日 A10 | 查看:1089次


 昨日,山东省菏泽市,江西高考舞弊案主要嫌犯之一的赵某被捕。图/CFP 

  新京报讯 (记者许路阳)6月7日南昌十中考点发生高考替考事件后,江西省、南昌市公安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连夜开展侦查、追捕工作。截至目前,南昌地区高考替考涉案人员已抓获9名。据其中一名人员彭某交代,此次替考事件主要组织者为赵某。据悉,48岁的赵某是山东人。

  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加紧侦查案件。

  抓获9名涉案人员

  7日,媒体曝光了一起跨越湖北和江西两省的高考替考事件。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关于此次高考替考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称,6月7日上午11时左右,网上出现“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在南昌参加高考”的报道后,江西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迅速作出部署,要求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警方立即展开调查核实。

  南昌市教育考试院与警方采取行动,在语文考试结束前将媒体举报的南昌十中考点的涉事考生李某某控制。经初步调查,李某某承认了替考行为。

  据新华社报道,7日18时许,此次替考事件又一人员彭某在江西九江被警方控制。经警方初查,20岁的彭某是武汉某大学学生。彭某交代了参与替考的5名同伙,另外还交代了此次替考事件主要组织者赵某。据悉,48岁的赵某是山东人。

  据中新网报道,涉嫌江西高考替考案另一疑犯赵某国(男,47岁,山东人)已被抓获,目前该疑犯已移交江西南昌警方处理。

  截至昨日22时,南昌地区高考替考涉案人员已抓获9名。

  教育部表态要严查

  昨日,全国27个省份结束今年高考,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截至目前,从各省区市反馈的情况来看,今年高考总体平稳顺利,各地考场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不稳定事件和大规模集体舞弊事件。

  就媒体曝光的江西高考替考事件,续梅透露,有关部门正在认真进行深入调查,一经查实,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及时向社会做出公布。 续梅重申,凡是破坏考试秩序、组织作弊、替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教育部将何时发现,何时查处,“而且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伪造信息如何录入系统?

  替考者相关信息是如何录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系统的?这成为社会舆论质疑的焦点。

  江西一地方长期分管高招的教育局副局长介绍说,高考采取网上报名,考生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考生是在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一般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学校又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报名。这种以“母鸡带小鸡”式的报名方式一般不会发生问题,但由于少数民办学校在学籍管理和报考组织管理上不太严格,工作人员受利益驱使容易被替考组织利用。

  第二类是社会考生报名方式。2001年高考报名条件进一步放宽,考生年龄、婚否不再设限。由于信息不全,即便是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通过报名程序获取高考资格。对于社会考生的信息甄别难度很大。

  第三类是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江西2015年普通高考网上报名公告显示,符合规定的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西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可到学籍地(或居住地)县(区)招考办申请报名。

  接受采访的教育考试部门人士说,按照规定,报名者需要现场采集图像信息,报名信息需要县级招办审核通过才能进入省级考试院系统,“肯定是这里面的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据新华社

  持假证件为何顺利入考场?

  根据南都报道,涉事考生李某某“身份证”的出生日期,与“身份证”号码有出入,月份有误。在报道中,记者还呼吁教育部门对替考考生“身份证”信息使用机器识别,堵塞肉眼识别的漏洞。

  一名在涉事考点南昌十中参加高考的林同学对新京报记者称,6月7日8点半,语文科目开考提前半小时进入考场,“进去时大家都很有序,也很安静,一个类似过安检的仪器扫了一下全身,旁边一个老师看了下准考证和身份证。”林同学回忆称,进入考场时并没有看到身份证识别仪和考生指纹识别仪。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教育部曾就标准化考场建设出台专门文件,但因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文件也只是要求各地根据实际细化实施方案。 目前,包括河南在内的部分省市区,已在部分考场设有指纹检测和虹膜检测仪,考生入考场前,还需核对虹膜和指纹。 “二代身份证(检测设备)像江西也是有的,但不是说每个考生都要通过那个检查进考场。”续梅说,但有的地方在高考考生安检方面,还是以人识别为主,辅以一定的技术手段,“随着标准化考场工作推进,技术手段也会推进。”

  前日,江西方面连夜研究部署应对措施。严格“三对照”检查(即对考生、身份证、准考证进行核对检查),严格加大身份证识别力度,对所有考生进行身份识别。 新京报记者 程媛媛 许路阳

  ■ 相关新闻

  河北籍一学生内蒙古参加高考被指“移民”

  举报称河北官员将子女送往内蒙古参加高考;内蒙古赤峰市教育部门称初步认定其符合报考条件

  新京报讯 (记者张婷)昨日,媒体曝光河北多名官员将子女送往内蒙古参加高考,多名考生被取消报考资格。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报道中提到的河北承德籍刘姓考生,昨日已在内蒙古正常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赤峰市元宝区教育局招生办主任告诉新京报记者,此前,经过审核,教育局认为刘姓考生符合内蒙古高考报名标准,但刘姓考生在高考期间仍持续被举报,元宝区教育局已成立调查组,对其考试资格进行再次核查,如查证属高考移民,将取消其高考成绩和录取资格。

  赤峰元宝区曾取消14名考生报考资格

  该河北承德籍刘姓考生的学籍在赤峰市平煤高中,这所学校在赤峰当地教育质量首屈一指。据媒体报道,该考生为能够在内蒙古参加高考,高一时就转学至内蒙古,目前该考生及其父母户口均在内蒙古。

  赤峰市元宝区教育局招生办主任李某告诉新京报记者,在今年高考开考之前,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收到大量举报,称河北多名官员将子女送往内蒙古参加高考,属高考移民,其中就包括该刘姓考生。接到举报后,元宝区教育局对涉嫌高考移民的考生进行核查,随后取消了14名元宝区考生的报考资格。

  不过,当时的调查显示,刘姓考生在内蒙古参加高考的资格并无问题。该招生办主任告诉记者,按照自治区的政策,外地迁入内蒙古参加高考的考生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在内蒙古高中连续就读两年以上。“连续就读既包括学籍满两年,也包括实际就读满两年。计算时间是从2015年4月1日往前推两年。”其次,考生的户籍要在内蒙古,且考生要在内蒙古有固定住所。“租房不算固定住所,也就是说要有房。”第三,考生父母需要在内蒙古有社保缴纳证明或税收证明。经核查,刘姓考生这几个条件都符合,赤峰市元宝区教育局在高考前未接到上级部门认定刘姓考生为高考移民的通知,因此,选择让其先参加今年的高考。

  教育部门称将再次核查该考生考试资格

  不过,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纪委、教育局、招考中心等多个部门持续接到关于刘姓考生是高考移民的举报。上述招办主任透露,鉴于相关部门接到持续举报,目前已针对刘姓考生成立调查组,再次核查该考生的考试资格。

  上述招办主任表示,“再次核查意味着更细致的调查。比如谁给他们开的纳税证明,谁签的字。教育部门是最后的核查部门,具体调查需要联合多个部门进行,比如户籍需要公安,房产需要住建,税务需要工商。”

  内蒙古取消1465“高考移民”报考资格

  刘姓考生引起的争议在内蒙古不是个案。据新华社报道,2015年内蒙古共取消1465名高考生的报考资格。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已协调流出地进行解决。

  据了解,内蒙古是高考的“洼地”,其录取分数线与邻近省份河北、辽宁等地相比低了近90分,再考虑到试题难易程度,内蒙古的录取分数线比河北等地要低100分左右。这种差别使许多考生利用内蒙古外地迁入人员相关政策,采取非正常户口迁移、空挂学籍、异地就读等手段,试图在内蒙古取得高考资格,成为“高考移民”。

  释疑1

  哪类人群在高考移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曾担任北京大学新疆招生组组长的孙东东表示,高考移民家庭以地方干部、商人、企业家为主。“我估计其中商人、企业家比地方领导干部多,因为他们有钱。办高考移民的报名、学籍、户籍、买房、打通关系,都需要钱。”

  孙东东介绍,高考移民的关键一环是移入地要有中学接收,接收的中学以民办中学为主。民办中学招生时生源经常不足,就会有空余的学位,许多民办中学就利用空学位赚钱。

  高考移民问题专家、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希伟分析,高考移民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性。高考移民的人群、分布比例这些具体数据都不易掌握。“据我的观察,高考移民最高峰是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其中2004年、2005年高考移民尤其多。从职业上看,高考移民的家长一般是有钱人和官员多一些。”

  释疑2

  高考移民移到哪儿?

  刘希伟表示,从地域上看,高考移民聚集的省份有河南、山东、河北、湖南、江西等省份。这些省份高考竞争十分激烈,教育资源并不丰厚,无论是经费投入、师资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不居全国前列,但这些地区的高考分数线却非常高。

  从移入地来看,高考移民者选择的省份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西部、北部、南部等较偏远地区,这些地区教育资源贫弱,录取分数线较低。比如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海南等地区。还有一类就是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云集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但北京、上海等地,办理高考移民的难度非常大。”

  此外,孙东东还指出了另一种逆向的高考移民。即在教育资源发达地区上高中,等高考时再回到西部地区参加高考。“比如说,新疆汉族学生到山东、湖北、江苏来学习,等到要高考了,再回新疆考试。由于师资、教学质量的差异,这些学生回到新疆高考,分数很容易就考到前面。设计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让教育薄弱地区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考移民。”

  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张婷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