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01 10:20 | 来源:新河南网-河南商报 2014-8-14 9:22:19 | 查看:1369次
河南商报记者 徐方方 孙李爽
还记得花书增和“托举三兄弟”吗?一周内,他们先后登上了《人民日报》,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选择报道他们,人民日报记者也有话说:新闻有结局,正能量没有,传播河南人厚道、诚信的品质,是媒体的责任。
而他们背后,还有源远流长的河南文化。专家称,是朴实的中原文化造就了朴实的中原人。
一周内 《人民日报》开俩专栏
首次报道的都是“河南好人”
17年来,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村民花书增每月初回村还债,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
这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花书增在花庄村办了一家面粉厂,乡亲们都将余粮存到他这儿,不过花书增轻信熟人“忽悠”,在没拿到钱的情况下,将厂里价值数十万元的面粉交由别人代销。
没有拿到货款,但粮食钱要还给乡亲们。此后,花书增的还债路一走就是17年。他把退休金、打工挣的钱和儿女们给的生活费攒在一起,一点一点偿还欠款,如今剩下6万余元。
8月10日,《人民日报》的《诚信中国》专栏开栏,花书增的故事登上了头版头条,“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一句话戳中众多人的神经。
而在昨天,《人民日报》又开专栏《中国魂·中国星》,开篇报道的主人公仍来自河南——河南农民工天津勇救高楼跌落老人。
今年6月17日,天津市河北区律笛里小区一名89岁老人不慎从四楼窗口坠落,来自南阳的三名农民工兄弟迅速攀爬至三楼,用双手托举的方式让老人化险为夷。
“托举三兄弟”分别是贾晓玉、刘新军、杨明。两个月来,他们的照片在网上热传,频被点赞。
近日,花书增和“托举三兄弟”均入选了2014年6月份的“中国好人榜”,荣获“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和见义勇为好人称号。
《人民日报》关注河南好人,绝非一两次。2012年,《河南商报》率先报道了“诚信鸡蛋哥”的故事后,《人民日报》也做了报道。此后,“诚信鸡蛋哥”先后荣获央视3·15晚会贡献奖和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回访
新闻有结局 正能量没有
新郑诚信老人
“钱啥时候还完,心里就清凉了”
如今,花书增是名电工,偶尔还要穿着防护服,在电线杆上爬上爬下,为有线电视架线。“哪要架线,一打电话,我就去了。”
月薪1000多元,老人为自己留400元钱,其余的全部交给老伴儿攒着,用来还账。花书增说,现在仅剩6万余元的债,都是“小头儿”。“今年,最迟到明年,就能全部还清了。”
这些年,压在他肩上的担子渐渐轻了,花书增说,他晚上睡觉也比以前安稳多了。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在自己看来理所应当的行为,竟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就是个小事,现在新郑市领导也在表扬我,我承受不起啊。”花书增说,自从媒体报道后,他的生活中一下多了许多领导关注,平时不甚熟悉的村民见他,也笑着夸他。
知道自己入选“中国好人榜”,老实本分的花书增感到无所适从。不过,他并没有停下所干的工作,沉浸在已获的殊荣中,而是继续还余下的欠款。
“钱啥时候还完,心里就清凉了。”花书增说。
画外音:70多岁了还在还债,让人感动
8月10日,《人民日报》的《诚信中国》开栏,第一篇为什么选择河南人花书增的故事,而且作为头版头条处理?
昨天,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到了文章的作者人民日报记者任胜利。
任胜利说,开篇选择花书增是(人民日报社)总社领导点的题,新栏目的第一篇报道,上下领导都很重视,筛选了近期全国各地的很多诚信人物,最终才定下花书增。
任胜利:我是8月1日中午见到他的,70多岁的老人,声音高亢,说话、干活很利索,不大爱说话,我问一句他答一句,聊的时间长了,话匣子才打开。
采访完,已经很晚了。作为记者平时接触的好人好事不少,可花大爷让我特别感动,我最后明白他为啥内向,看起来忧心忡忡了:身上背着几十万元的债,他怎能吃好睡好?
一件小事,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花书增的故事让我觉得,河南人真的很厚道,媒体应该把河南人的厚道、诚信弘扬出去。
南阳“托举三兄弟”
“就是干了件举手之劳的事”
因为下雨,在天津打工的南阳人贾晓玉、刘新军、杨明三人,已休息两天了。
日子一如平常,可他们却不知道,因为三人登上了《人民日报》,老家都沸腾了。
“哥,你上《人民日报》啦!”当杨明的弟弟告诉他这个消息时,杨明只是淡定地说,就是件小事,谁看见了都会救,再说都过去很久了。
“做的事太小了,谁看见都会这么干。”电话那头杨明的语调略显羞怯,他讲述了救人那天的情况。
6月17日那天,因为没有攀爬工具,他们只能借助窗户护栏徒手攀登,可是,到达三楼窗台后,双手已无处借力。无奈,他们只能将3楼的窗户玻璃打碎,踩在窗台上,伸手托举住老人,直到消防官兵赶到。
媒体报道后,网友们纷纷点赞,称他们“托举三兄弟”。贾晓玉觉得很不好意思,“哪有大家夸得那么好。”
刘新军和贾晓玉一样,都觉得“就是干了件举手之劳的事”。
谈起“出名”后的生活,贾晓玉、刘新军、杨明觉得没啥变化。在他们看来,人绝不能因为几句夸奖的话就骄傲,“还是得踏实肯干,这才是硬道理。”
画外音:三兄弟的善良勇敢,很符合河南人的特点
昨天,河南商报记者也联系了“托举三兄弟”的报道者人民日报记者。
他说:“从前期接触到最后出稿历时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接触中,我感到他们特别朴实、厚道,也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艰辛。说实话,对于他们三人的举动,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我的不少同学、朋友都是河南人,可能受他们的影响,我对河南人印象很好,我感觉这三兄弟的善良勇敢,很符合河南人的特点。”
“河南牌”的正能量是朴实的、根深蒂固的
郑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纪德尚说,其实,除了媒体的报道,河南人做的正能量事件,时时都在上演。
他说,“河南好人”一举就是一箩筐,例如,昆山中荣公司车间发生爆炸,河南人邹令冬用板车运伤员,被赞“板车哥”;往前数,还有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谢延信、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魏青刚等。此外,还有《河南商报》率先报道的“诚信鸡蛋哥”:店拆了,人没跑,他守着鸡蛋等顾客。
“是朴实的中原文化造就了朴实的中原人。”纪德尚认为,这种礼仪文化底蕴深厚,虽然在社会发展中,优秀文化和经济发展曾发生一些碰撞,但河南人的内在品质是固有的、不可改变的。
纪德尚说,河南人越来越多地走了出去,也将河南人的精神带到了中国甚至是世界各地,“河南牌”的正能量是朴实的、根深蒂固的,它将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一周内两次报道“河南好人”》)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