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奶农日均倒奶20吨,是造孽还是无可奈何?(7图)

发布时间:2015-03-27 21:44 | 来源:腾讯网 2015-01-16 | 查看:1543次

  导读

  席卷全球的奶业“寒冬”目前也向广东袭来,广东各地奶农因滞销开始“忍痛”大量倒奶,日均超20吨。这一边,白花花的牛奶被白白地倒掉、喂猪、浇地;那一边,市场上牛奶、奶粉的价格似乎并未下调,对于许多的普通人而言,舍不得买、喝不起牛奶依旧是难堪的现实。

  现象广东奶农每日忍痛倒奶超20吨,影响还将继续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奶牛的存栏量共有约5万头,其中温氏、风行、晨光、燕塘等大型的规模养殖场占了六成,而剩下的四成基本是500头以下规模的中小型奶场、散户奶农,分布在广州、珠海、惠州博罗、佛山三水、清远等地。

  大型养殖场因为产量高质量好,乳品企业会优先考虑收奶,而如今受影响最大的,并开始出现卖牛、倒奶现象的则是那些散户。其中,广州约有300头奶牛的奶被倒掉,博罗约有200头,三水约有600头,珠海约有300头。如果按一头奶牛一天产奶15-28公斤计算,每天被倒掉的牛奶就有21吨-39吨。这在广东历史上还是首次发生。

  据悉,其余的中小型奶场、奶农虽然还有乳品企来收奶,但也只是过渡性地暂时收到本月15日左右。合同一到期,就会出现更大一波杀牛、倒奶潮。

一向被认为全国质量最好的广东生奶,只能白白倒掉?青年时在中学政治课本上看到的“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倒牛奶”案例,为何竟然发生在21世纪的广东?

  原因 奶源过剩、消费低迷,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

  专家指出,奶源过剩、消费低迷是造成“倒奶杀牛”的直接原因,深层原因是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凸显奶农弱势地位。

  都是进口奶惹的祸?倒奶杀牛的四大原因

  原因一:进口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奶源总体过剩。

我们平常饮用的盒装常温奶,基本用的就是这类进口大包粉作为原料

  常饮用的盒装常温奶,基本用的就是这类进口大包粉作为原料

  广东省奶业协会会长陈三有告诉大粤财经,国际奶价下跌是本轮倒奶风波的根源。进口奶粉价格从2013年的5万多元/吨持续下跌至当前的2万多元/吨,同样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平均低1万元左右;另外,生鲜奶成本是复原奶三倍,1吨全脂奶粉可以做成复原奶8.5吨-9吨,1吨复原奶的价格约为2000元,而在广东,1吨生奶的平均收购价就要6000元左右。乳品企业除必须按规定用生鲜乳生产高档的巴氏奶、纯牛奶、学生饮用奶等高端产品外,利用奶粉生产其它乳制品明显成本低很多。因此,乳品企业对国内生鲜奶的依赖明显减少,而去年国内生鲜奶产量增长 5.2%,进一步导致奶源的过剩。

  此外,生鲜乳供需也存在季节性不平衡。冬春季气候凉爽,奶牛产奶量高,而同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则相对较低,对生鲜乳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原因二:乳企和奶农关系失衡,奶农养牛成本高,根本没有议价权。

  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介绍,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据测算,按照现有广东这边奶农的鲜奶生产成本,大概得卖到每吨4800-5300元才能保本以及略有盈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近期全国生鲜乳价格持续下降,2015年1月第一周全国主产省生鲜乳价格为3.67元/公斤,相当于每吨3670元。然而,奶价议价权又掌控在乳品企业手中,极端情况下,奶农只能杀牛弃养。

  原因三: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需求减少,受进口乳制品冲击。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我国乳制品总产量同比下降 0.04%,乳品企业收购意愿降低。

  原因四:乳业市场消费格局以常温奶为主,是奶农倒奶、杀牛的促发因素。上海牛奶集团副总经理唐新仁认为,我国现在对牛奶存在消费误区,多数消费者并不清楚不同品种牛奶的营养价值,而某些常温奶产品的推广则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广东本不应该卖奶难

  大粤财经从广东奶业协会获悉,近年来,我省奶业生产持续向好。2014年底,全省奶牛存栏量约6万头,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成母牛平均单产达6727公斤/头(最高产的广州珠江奶牛场达8958公斤/头),比2013年提高了11.2%。但由于奶牛存栏总量低,全省人均生鲜奶占有量仍只有1.5公斤,远低于全国32公斤的平均水平,更不可与世界奶业大国相比拟。美国、德国此前也出现过“爬坡顶”,但它们是在人均占有量为 260-300公斤的时候出现的。我省的生鲜奶缺口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本不应该、以前也从未发生过卖奶难。

  “奶农倒奶杀牛其实并非新鲜事件,在北方经常发生,然而在广东却第一次发生。” 陈三有表示,针对广东的情况,这跟省外生鲜乳价格优势有一定关系。随着北方主产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北方充足的奶源及较低的奶价优势明显,北奶南调更便利,经济效益更明显,从而给素以“质优价高”著称的广东生鲜奶市场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这也将成为今后的新常态。

  网友质疑卖不出可以送人,宁可倒掉是造孽?

  “既然能倒奶,为啥不送给山区孩子呢?”

  “无良奶农,宁可倒掉也不送人,浪费是会造孽的!”

  “遭报应了吧,让你们掺水掺添加剂!”

  “哪怕卖一毛钱一斤,也比倒了强啊。”

  不少网友认为,奶农倒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行为。中国的倾倒牛奶和帝国主义的倾倒牛奶有区别吗?

  倒奶甚至杀牛,对散户奶农而言,其实都是不愿意见到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需要倒奶的情况,无非是农产品出现产量的周期性波动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在供大于求的时候,摆在奶农面前的选择无非只有三种。

  第一种叫“捂”。这点在楼市体现的很明显,大量的已建好的楼盘遭遇了价格暴跌,地产商可以捂盘不售,等价格涨了再说。但牛奶不同于房屋,是会过期变质的,而且保鲜很困难,保鲜的成本也太高,等到臭气熏天的时候再倒掉,已经付出了无谓的成本。另外,牛奶也不能不挤,如果不挤的话,奶牛会生病。

  第二种叫“降价出售”。这可以参考我们课本中常说的那个“万恶的资本主义”标志事件。1929年起美国发生的“大萧条”,一边是失业工人排着长队领取救济,一边是资本家农场主宁愿把牛奶倾倒丢掉也不愿意降价出售。资本家之所以把牛奶倒掉也不降价,不是因为没有良心,而是因为“有效需求已经崩溃”,企业倒闭、人们失业,不愿意消费,无论牛奶怎么降价,也增加不了多少销量。降价直接带动了整体牛奶价格的下降,最后的收入相比于把滞销牛奶全部倒掉还要低,只能导致更多的亏损,而且也不能把牛奶免费发给民众,这只会导致仅剩的一点需求也消失。

  然而,目前国内多数奶农最大的心声却很简单:不求高价,只求收奶。“现在只要有人收奶,便宜点亏本卖也无所谓,起码可以熬过今年,等以后市场复苏了再来谈赚钱。现在天天倒奶,心情无比郁闷,这些都是质量很好的牛奶啊!”面对网友们如刀子一样的言语,也有奶农表示委屈,“不是不想送人,我们人手不够,而且新鲜牛奶不能直接喝,得经过加工。”

  因此,奶农只能无可奈可选择第三种方法,把生鲜奶倒掉。

  解决确保乳品安全,提高销量,完善产业结构

  如何平衡国内乳企和奶农之间的利益关系,发展壮大中国牧业成为此次奶农倒奶事件后急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广东省农业厅已倡导各乳品加工企业顾全大局,以合理的价格续签2015年生鲜奶购销合同,继续推行“生鲜奶订单生产”机制,同时也指出奶牛养殖户要练好内功,提高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加强对奶牛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奶牛生产能力,降低成本,适应市场新常态。此外,业内人士也纷纷出谋划策。

  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用生奶生产鲜牛奶,引导消费者饮用鲜奶

奶牛一生不断地产奶,是因为不断地生小牛。刚出生的小公牛出路是被宰,有幸生存的小母牛也只能吃饲料。

  奶牛一生不断地产奶,是因为不断地生小牛。刚出生的小公牛出路是被宰,有幸生存的小母牛也只能吃饲料。

  中北蓝海FMCG品牌营销策划机构首席运营官王子恒说认为,中国牧业的发展不能冀望于政府的补贴、中游企业的施舍,既然是搞市场经济就按经济规律办事。杀牛倒奶的祸源是供求关系失衡,失衡的原因就是进口大包粉肆无忌惮地被过度使用,拯救中国牧业需要从“乳制品鲜奶源化”入手,让其成为消费者选购乳制品的第一道门槛,这样国际大包粉还原奶源对中国牧业的冲击自然会被削弱。同时,政府、企业和媒体都要加强对消费者乳制品的宣传和教育,让消费者真正知道什么是高品质的乳制品,引导消费者饮用鲜牛奶。

  陈扬表示,只要广州有10%的市民门口重新出现订奶箱,奶农的这个冬天应该可以过得去。

  确保奶源和乳制品安全,提高销量

  生奶原料成本上涨,乳企制奶成本高自然也想涨价,但对于7-8 亿的低收入人群来说,若一包牛奶 1.5 元涨到 2.5 元很难接受。

  而一位乳业人士认为,相比价格,其实乳品安全才是最重要,如何确保奶源的安全,保证产品对人体有营养价值才是乳企应该下功夫的。经过这些年的乳业整顿,国内乳品指标和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仍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国人仍然越来越多选择来自境外的奶粉及乳制品,尤其是婴幼儿儿奶粉,简直都是洋品牌、进口奶粉的天下。如果国内乳企不加强宣传引导,企业不跟消费着增加互动,不喝奶的人群还是不喝奶,喝奶的人群有可能也会继续流失。

  开辟另类销售渠道

  为了解决奶农的销售渠道不畅通问题,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另类的样本。

  在江苏丹阳市,一家鲜奶吧已开了好几家分店,这家鲜奶吧的老板是一名90后大学生,在加拿大留学归来后,养起了奶牛,产出的牛奶并不会供给奶企,而是自己开鲜奶吧消耗。他每天清晨和下午,养殖场分两个时间段开始集中挤奶,牛奶出体后温度大约在30多摄氏度,经过制冷杀菌消毒,制作出来的就是巴氏奶。目前看来,生意还不错。

  而在南京江宁,当代的牧人走出另外的一条路。在江宁的一处农家乐中,养牛只是业务之一,每到周末,不少南京市民从市区来到乡村,钓鱼、烧烤、挤牛奶,在经过简单消毒后,再喝一杯自己挤出的牛奶。这杯牛奶的价格远远超过了牛奶的市场价,但消费者依然乐此不疲。

  在网上,也有人支了招。“奶卖不出,也不用倒掉,哪怕卖给浴室,用来洗牛奶浴也是好的。”

  农业经营模式需要调整

  2002年开始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变局的基础是建立在产业链利润分配很不平衡的基础上的,有人曾测算过,在中国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3个环节的利润比为0.8∶3∶6.2。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和荷兰两国乳品业显著差别是农业经营模式。我国乳品业的牛奶生产模式是“公司+农户”,企业压级压价,奶农降低质量的矛盾;荷兰乳业生产模式是“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产供销一体化奶农合作社”。

  据了解,在荷兰的合作社一体化模式中,奶农是整个乳品产业链的主人,奶农们选举产生合作社的领军人物,合作社董事会成员组成的薪酬委员会又雇佣来自世界500强的职业经理人管理乳品公司,为奶农打工。合作社能保证其控股的乳品公司用不低于欧盟市场平均价格收购奶农生产的全部牛奶,即便收购价格定得低了,乳品公司还会把经营利润返以现金分红、企业债券、债券利息等方式返回给奶农。奶农不进厂、不进城,却能在田间地头分享到整个乳制品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乃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部利润。

  结语

  乳品并非没有市场,除了奶农、奶企等问题,还有消费者的心态。国内乳品确保了安全问题,又怎会愁销量,奶农又怎么会要倒奶?

  观点PK

  了解奶农倒奶事件后,你会改为选购国内乳制品吗?

(责任编辑:左浩仁)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