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03 09:06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11月03日 11 版 | 查看:770次
西部一高职校长假期一对一访谈51名毕业生,形成28万字笔记
撒承贤(左一)在蔬菜棚里与毕业生交流。
高职生“DNA”:
渴望改变 崇尚技能
向往创业 懂得感恩
知足常乐 坚韧质朴
和以往不同,过去的这个暑假,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宁夏职院”)院长撒承贤的接待任务明显少了。可撒承贤也没闲着。他组织了一个小分队,自己带队,深入宁夏各地,到基层一线,去寻访已经毕业的学生。
整整一个暑假,这个高职校长走企业、下工厂、进牧场,共见到51名毕业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并整理形成了28万字的笔记。他走访的这些毕业生来自宁夏职院各个专业,有的刚离开校园,有的已在职场打拼多年。
“不光是社会,就连我们自己都对高职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读。”撒承贤觉得,在当下社会中,很多人都会觉得高职生学校基础差,自卑、不求上进,混日子的多。而在现实当中,当他深入接触自己的学生后,才真切地发现,高职生也拥有高尚的品格,不张扬、不气馁,脚踏实地,坚韧不拔。
一路行走、一路访谈,撒承贤在用心感触着高职生这个群体的精神气质和独特品格,他将此归纳为六个方面:渴望改变、崇尚技能、向往创业、懂得感恩、知足常乐、坚韧质朴。
“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遗传基因一样,高职生也有不断传承的气质和品格,这就是高职生这个群体的‘DNA’。”撒承贤说。
学生不认识校长 校长走基层回访学生
撒承贤缘何要下基层,回访自己的学生,这还得从5年前说起。
2009年8月,刚从宁夏大学调任到宁夏职院,学校安排第一次调研,撒承贤并没有去各系、处,而是利用10多天时间,走访了十几家企业。检验职业教育的试金石在企业,他想了解企业对学校办学、对毕业生和实习生的反映,以及企业的需求。
此间,在企业召集学生开会座谈,深入学生工作实习的车间慰问,撒承贤发现高职生和本科生有不同的地方,“学生们大都不知道校长是谁,组织开会交流也不那么积极。”他还注意到,他的这些学生却和企业的经理、员工都很熟络。
“这表面上看仅仅是学生不认校长,从深层次来讲,则反映出了学生对学校归属感不强的问题。”撒承贤分析道。在后来的工作中,撒承贤经常到企业调研,走访了将近100家企业,同样他发现,学生普遍更认可企业,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只在企业实习一年,为何会更认可企业?其根源何在?撒承贤在思考这些问题。“一直想着用什么方式去探寻一下究竟。”思来想去,他还是想从学生那里找到答案。
今年暑假,接待任务减少了很多,撒承贤决定利用假期,深入到学生工作的企业、工厂,集中找一批学生进行回访。“看看毕业生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听听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再做一份鲜活生动的毕业生就业报告。”带着这些问题,撒承贤找了几个年轻教师,驾着私车,奔走在宁夏职院毕业生们奋斗的车间、厂房、牧场、公司,一起分享他们奋斗的收获和困惑。
校长了解学生的情况,跟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包括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可撒承贤却选择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
“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是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规划和办学,但是了解学生,最困难、也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撒承贤认为,要实现这个目的,通过座谈会根本没办法完成。
选择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撒承贤的启发也是来自座谈会。在一次座谈会上,他的10名学生参会,规定一人两三分钟时间讲话,可由于时间和场合的原因,他发现大部分学生讲的很笼统,缺乏真情实感。但其中一个学生的话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
“他说当初在学校时感觉学的东西没用,但到企业后发现都有用,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我觉得他说的这些话对在校生会有影响,后来我又想,如果把这些发言再深挖一下,可能会有更多的故事和想法。”撒承贤说。受那次座谈会启发,此次下基层回访,他选择了“一对一”的访谈,要看到学生工作生活中生动、鲜活的状态,了解他们最真实的心声。
为了能广泛接触到学生,起初撒承贤让每个系提供了一份名单,由专门的老师去联系。可后来,才发现那个名单没意义,有些人联系不上,有些人则在外地。而实际上,只要见到第一个学生,经同学互相介绍,找到下一个学生很容易,也更随机。这样一路回访,没有特定的对象,撒承贤接触到了学生最真实鲜活的工作生活状况。
按照以往的经验,撒承贤发现学生见到他大都很紧张,不敢说话。为了让学生打开话匣子,敞开心扉和他交流,撒承贤做足了功课。他认真研究柴静做的电视访谈节目,学习其中的技巧,还研读了国内外经典的心理学著作,同时,他还对要走访的学生所在的行业和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以便拉近距离,增加共同语言。
学生见校长惊喜 校长被学生感动
撒承贤清楚地记得走访的第一个学生。小俩口开一家宠物店,他们一行一大早就到了店门口,当时宠物店刚刚开张,小俩口正忙着布置宠物治疗仪器,还在接待几个顾客。为了不打搅生意,撒承贤一行在门口等了约半个小时,才进入小店。一说来者是自己大学的校长,当时小俩口就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撒承贤和他们坐在一起,唠起了家常,两个人的话匣子才渐渐打开了。
就这样,撒承贤决定把访谈地点放在他们平时工作生活的场景中,同每个学生进行1小时左右的深入交流。在臭气熏天的牧场、在噪杂的车间、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校长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聊工作、谈生活,一起回顾在高职学习三年中的收获,反思工作后的欠缺和困惑,畅想未来的生活。
该学院生命科学技术系06级学生马龙已是一家牧场的经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校长会来到他的牧场,关注他的就业创业之路。在马龙的记忆中,大学校长的印象已然模糊,撒承贤的到来,让他心里暖意涌动,也不禁回顾自己的大学,以及走出校门一路的奋斗与艰辛。
从进入宁夏职院起,马龙就边学边在自家的牧场做实验,更多的时候,对他的新实验,父亲都会很不屑,“觉得是在瞎折腾”。
马龙坚持己见,在奶牛饲养、防病害等方面学以致用,逐渐得到了父亲的信任。看着儿子能行,大学毕业不久,父亲将牧场的重担交给了马龙。新婚第三天,马龙携新婚妻子从家里来到了牧场上,调配饲养、为牛羊看病、清洁环境卫生……从此小俩口再也没有清闲过。
“从学校出来,我们是零起步,这些房子和里面的东西都是我们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真的是一段辛酸史……”在校长跟前,生物工程系11级学生任静敞开心扉,讲述着他和团队自毕业以来一路打拼、自己创业的艰辛历程。
从刚开始不想学,到后来在老师的引领下喜欢上自己的专业,2007级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杨丽如今已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回想起起初的创业路,也是有很多感慨。
她的复印店刚开张时,由于为了省钱,租的店面比较偏僻,无人问津。无奈之下,她就去附近的建材城发名片,偌大的建材城、挨家挨户地走,一发就是一天,脚掌都磨出了水泡,还在坚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高职生普遍的生存状态。”走一路、听一路,撒承贤不禁为学生们质朴的心声和积极向上、奋斗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他忽然发现,眼前的高职生是如此的实在而鲜活。
启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呼吁社会换一种视角看高职
每到一处,撒承贤就会来到学生们生活工作的场景中,有凳子的地方坐着聊,没凳子就站着;每次访谈,他都会像一个长者,从家长里短开始聊,询问学生们毕业以后走过的足迹。访谈开始时,有些学生也会紧张,但看着撒承贤说话很真诚朴实,没有丝毫领导的架子,也就放开说了。马龙、任静和杨丽他们的奋斗故事,回访的每个学生都会跟撒承贤讲,说到动人处,学生们潸然泪下,撒承贤也一次次被感动着。
“他们没有自卑和气馁,很少抱怨社会和家庭,而是在不断的求索中尽力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是一个个好母亲、好父亲,是一个个好员工、好下属,他们凭本事吃饭,用自己的双手耕耘着生活。”撒承贤说。
撒承贤接触的学生中,很多都是贫困家庭出身,他们参加工作后,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自觉地承担起家庭重任,很多人挣了第一笔钱,都会全部寄回家,也有一些学生会带着自己的父母去旅行。“我们的学生多么质朴,他们的身上有很多珍贵的品质!”撒承贤感慨地说。
走一路,听一路,撒承贤反思一路。
“学生归属感差,主要原因还在学校,学校做的太少,对学生关心不够,提供的支持少,学生不靠你,也不求你,肯定归属感弱。”撒承贤似乎找到了学生对学校归属感不强的原因。
“要用更强的爱心和责任心,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也要敢于担当,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撒承贤认为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个暑假的回访,撒承贤深入了解了毕业生的工作和生活状况,高职生文化知识欠缺、知识面窄,上升通道不畅通,创业缺乏指导,女生就业、婚恋问题普遍突出……如此等等,他都认真地记下来,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结束对51个学生的回访后,撒承贤整理出了28万字的回访笔记。开学后,在开学典礼、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中,他多次作报告,分享自己回访的经历和一路的感触,以此启发和激励师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此外,他也在校外的各种场合作报告,呼吁人们变换一种视角看高职,了解不一样的高职生;与此同时,在宁夏职院,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酝酿和启动中。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