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22 13:2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5月22日 07 版 | 查看:772次
本报记者 周易 实习生 黄倩殷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日前公布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深圳社工流失率已达19.8%,逼近20%的人才流失警戒线。在流失的社工中,有超过70%的人不再从事社工行业。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调查,对全国3012人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高达73.4%的受访者不了解社工行业——其中,50.2%的人误以为社工就是义工或志愿者,23.2%的人将社工当成了居委会人员。
作为新兴职业,为什么社工流失率高
何冠璉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高考时,社工是她填报的第一志愿,她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专业。但做了社工以后,她沮丧地发现,许多工作对象都把她当成大学生志愿者。
南京理工大学社工专业的方星也有过类似经历。“我感觉自己很难向别人解释清楚自己的专业,我的很多亲友也不把社工与物理、中文、经济等专业一视同仁。”
在方星看来,社工不能得到普遍认可,主要是因为当前社工机构还太少。但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民调显示,目前44.9%受访者确认自己所在社区有社工,而且37.0%的受访者肯定社工在社区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大。
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李敏兰会长告诉记者:“志愿者是用业余时间,做出对大家或集体有意义的事情,不需要报酬。居委会人员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社工是现代社会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
尽管非常热爱社工工作,但何冠璉感觉,薪酬低,升迁空间小,行业标准不清晰,让她对本专业的前景感到困惑。方星也预感毕业后从事社工的可能性不大。
社工人才为何容易流失?民调显示,缺乏社会认可度(68.9%)和薪资待遇低(67.2%)是两大主要原因;其次是职业发展空间小(53.0%)和社会地位低(52.7%)。此外,工作压力大(23.9%)、所学无用武之地(17.8%)也有一定影响。
深圳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深圳鹏星社工服务社理事长易松国,以深圳为例指出,目前社工主要是流动比较大,还不是流失。比如通过人才引进去了别的地方,还有就是这几年考研究生的社工很多。
李敏兰也认为,社工跳槽客观存在,但还没到“纷纷”的地步,主体还是在流动。她认为,社工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社工是一个新的职业,社工服务还处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初期阶段,尚未建立成熟的体系。社工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在人们当中建立起来。这些经济、社会和政治地位上的不确定性,让社工对职业前景会有担忧。第二,做专业社工需要保持对这个行业的价值认可,否则难以坚持下去。社工要靠工作维持生活,但是在金钱上有高目标追求的人,从价值观上是不适合干社工这行的。
“现在社工机构的运转主要还是依赖政府,从公益基金会和企业等方面得到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这对社工流失也有一定影响。”易国松说。
面对旺盛的需求,怎么留住社工人才
尽管许多人还不清楚社工这个职业,但是民调发现,社会对于社工人才的需求已经很大。86.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需要社工人才,42.8%的受访者回答“十分需要”;80.0%受访者甚至表示,自己身边就缺乏能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人才。
在受访者看来,最需要社工专业服务的领域依次是:老人陪护(83.7%)、心理辅导(67.9%),青少年教育(62.7%),边缘人群矫正(57.5%),邻里关系协调(56.6%),家庭纠纷疏导(44.5%),就业服务(44.1%)。
李敏兰指出,从2006年中央作出社工人才培养决策到现在的8年时间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工初步赢得了工作场地、工作经费的保障,也赢得了基本的社会知晓度。
那么,怎样才能留住社工人才?72.1%的受访者给出的高招是“提高薪资水平”,68.9%的人建议政策优惠,55.7%的受访者寄望于政府更多购买服务,55.2%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社工晋升机制,53.4%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在职培训,45.1%的受访者建议加强行业宣传,42.5%的受访者强调得先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最后,还有38.1%的人建议完善考核机制。
李敏兰介绍,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已经建立了讲师团、评估团队、督导团队、应急团队,还建立了相关平台,帮助社工展示和锻炼专业,让他们看到工作的希望和效果。
易松国认为,国家要尽快推进对社工机构的税收减免政策,减少这些机构发展的行政成本。此外,还要加快社工立法,通过法律进一步保障社工权利。加强社工的经费保障,提高社工的购买标准,使之随着物价和收入的增长而提高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社工服务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纳入到政策层面,把社会工作和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他补充道。
(责任编辑:曹子敏)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